中間地帶論

中間地帶論

二戰後, 隨著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國際政治格局產生劇烈變動。世界上普遍流行“ 美蘇必戰” 、“第三次世界大戰必將爆發” 的悲觀論調。1946年8月,毛澤東在與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第一次提出了“中間地帶論”:美蘇之間隔著歐、亞、非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構成的中間地帶。美國要進攻蘇聯前要將這些中間地帶國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否則談不上進攻蘇聯。

提出

水彩畫: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採訪毛澤東 水彩畫: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採訪毛澤東

1946年8月,毛澤東在與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第一次提出了“中間地帶論”:美蘇之間隔著歐、亞、非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構成的中間地帶。美國要進攻蘇聯前要將這些中間地帶國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否則談不上進攻蘇聯。

內容

1962 年1 月, 毛澤東提出: “ 社會主義陣營算一個方面, 美國算另一個方面, 除此之外, 都算中間地。”同時, 他將中間地帶國家劃分為四種不同性質的類別, 即殖民地國家、被剝奪了殖民地, 但仍有強大壟斷資本的國家、真正取得了獨立的國家、取得了名義上的獨立, 實際上仍然是附屬國的國家。1963 年, 毛澤東又將這四類國家概括為“ 兩個中間地帶” 。其中一個是亞、非、拉、一個是歐洲。1964 年, 他又進一步指出:“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中間地帶; 歐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中間地帶, 日本也屬於第二個中間地帶。”

.中間地帶理論為中國外交工作確定了戰略目標。一是中國必須加強同亞、非、拉等被壓迫的廣大經濟落後國家的團結和合作, 堅決反對帝國主義的戰爭政策; 二是必須繼續堅持和加強獨立自主的原則立場, 反對任何大國的控制, 捍衛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尊嚴; 三是必須在平等互利的原則基礎上, 繼續改善和發展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 贏得社會主義建設的良好國際環境。這一時期, 我國除加強同第一中間地帶國家的合作外, 還加強了同第二中間地帶 國家的聯繫與合作。

歷史

1.二戰後, 隨著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 國際政治格局產生劇烈變動。美國基於其與蘇爭霸的戰略目的, 在全球範圍掀起了一股“ 反蘇反共” 的浪潮。這種局面對於正處於解放戰爭關鍵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來說, 無疑是非常不利的。世界上普遍流行“ 美蘇必戰” 、“第三次世界大戰必將爆發” 的悲觀論調。

2.蘇聯對中共的態度, 也是毛澤東提出“ 中間地帶” 理論的重要原因。內戰爆發後, 美國完全站在國民黨政府一邊, 以人力、物力支持蔣介石。而蘇聯卻並沒有給中共以任何的物質幫助, 甚至在輿論上也對中共領導的革命戰爭表現得十分冷淡。蘇聯的這種“ 冷眼旁觀” 的態度, 使毛澤東很為失望。因此, 在設法爭取蘇聯對中國革命援助的同時, 毛澤東強調更多的是中共長期以來一貫堅持的“獨立自主”方針。1947年11月6日,毛澤東在修改新華社一篇紀念十月革命30周年的社論稿時加寫的一段話中指出:“我們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對帝國主義的國家與人民都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強調自力更生,我們能夠依靠我們自己組成的力量打倒我們的敵人”。美國只不過是打著“ 反蘇反共” 的旗號, 積極向處於美蘇之間的廣大“ 中間地帶” 國家進行滲透, 擴大其勢力範圍。

發展

中間地帶理論的休眠期

1947 年, 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 蘇聯轉變了對中共及中國革命的態度, 變消極的“ 中立”政策為積極支持的政策, 而美國依然頑固奉行“扶蔣反共” 的反動政策。為了避免了蘇聯對中共的猜疑, 以利於爭取蘇聯對中國革命的更大援助, 毛澤東暫時放棄了“ 中間地帶” 理論, 轉而接受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提出的“ 兩大陣營” 理論,並且實施起了“一邊倒”政策。

中間地帶理論的發展 兩個中間地帶理論

背景:

1.20世紀50年代中期後,為了突破美國的遏制和一邊倒的不平衡,新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是對“一邊倒”外交戰略的突破。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中蘇兩黨逐漸出現了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並最終演變為意識形態的大爭論和兩黨兩國關係的破裂,由此毛澤東開始重新強調中間地帶的思想。

2.與美國和蘇聯的關係都惡化,中國採取反兩霸政策,在國際上孤立。

中間地帶理論的新發展 三個世界理論

背景: 1.美國在全球收縮力量,中美關係改善。 2.中國開始實施一邊倒戰略。

內容: 1.第一世界:指美國和蘇聯兩個具有最強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在世界範圍內推行霸權主義的超級大國。第二世界:指處於這兩者之間的已開發國家,歐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並指出超級大國之間爭奪世界霸權地位是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第三世界:指亞洲(除了日本以外)、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區的開發中國家。第三世界是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主要力量。 2.中國屬於第三世界國家,中國應該加強與第三世界的關係;爭取實現與第二世界國家的聯合;在第一世界兩個國家中,發展與美國的關係,並集中力量反對蘇聯的霸權主義。 3。中國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一員,堅決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反對霸權主義的鬥爭,支持第二世界國家反對超級大國干涉和控制的鬥爭。中國堅決反對超級大國的擴張主義政策,對美國實行又聯合又鬥爭的方針,側重打擊蘇聯霸權主義,有效地牽制了蘇聯的擴張主義勢力。

意義: 三個世界理論是對中間地帶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 三個世界理論的提出, 說明了毛澤東最終拋棄了兩個陣營對峙的基本觀點和傳統理論中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定親疏的標準。毛澤東最終走出了“兩個陣營”理論的影響,新中國在擺脫了“一邊倒”的外交戰略後開始把自己的外交重心牢牢確定在以不結盟為基礎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上。 其次,三個世界理論的主旨, 在於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 建立廣泛的反對霸權主義的國際統一戰線。 最後, 毛澤東認為反對霸權主義鬥爭的主要力量是第三世界國家, 他看到了第三世界人民中潛藏著的巨大能量。毛澤東強調中國屬於第三世界 , 要堅決支持一切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 發展經濟, 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鬥爭

意義

中間地帶理論對改變中蘇關係破裂後中國在國際上的孤立地位, 對打破美國對中國的遏制與封鎖, 對樹立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 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有力地駁斥了世界上普遍流行的“ 美蘇必戰” 、“第三次世界大戰必將爆發” 的悲觀論。為我黨的革命戰爭事業穩定了民心, 增強了我軍必勝的信念, 保證了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