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笊籬嶼依山面海,景色秀麗,民眾勤勞,民風淳樸。史上曾有過文武舉人、秀才數十名,被譽為“濱海鄒魯”。“網路攝影家”微群創始人“天下山水在我心”特別予以推薦。
圍江村後主山旗山余脈經過村前盧汐(西)嶺,進入海中距岸600餘米處,水中突起一峰,潮平水漲時,橫看,如一輪明月出入水中,故有“半月浮江”之稱。縱觀,又像武夷九曲溪的玉女峰,聳立水中,瀟灑委婉,美麗多姿。潮落水退,海水上下交匯,沙石泥土隨之拱成一條600餘米長、突於灘涂之上的自然通道,延伸到岸邊,與陸岸相接,遠觀形如笊籬柄子,故被稱之為“笊籬嶼”。
“笊籬嶼”有著美麗的傳說。因它的獨特、美麗景觀,長期以來深受村民喜愛,將其作為村中標誌。當旭日東升時,萬道霞光,飛紅溢彩,與嶼相為掩映,氣象萬千。若明月當空,則長煙一空,銀波千頃,使人留連忘返。嶼南端的金雞、石船、石巨人等又為另一景觀,當地素有“金雞叫、石船浮、石人叫搭船”的美麗傳說,成為“圍江八景”之一。 近年來,霞浦縣不斷加大旅遊業發展力度,充分利用當地獨特、豐富的旅遊資源,打造旅遊強縣。2007年,由霞浦縣政府、大眾攝影雜誌社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我心中的那片海”全國攝影展活動,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攝影愛好者紛紛前來拍攝、創作,多幅以霞浦灘涂為主題的照片,分獲全國等各級攝影比賽金、銀獎和優秀獎等獎項,霞浦灘涂因此被譽為“中國最美的灘涂”,印製的郵政賀卡公開發行全國,圍江“笊籬嶼”也成為霞浦諸多攝影點之一而名聲在外。 為進一步撩開“笊籬嶼”這個“養在深閨人少識”美麗倩影的面紗,吸引更多的遊客、攝影愛好者前來觀光、創作,春節前夕,圍江村民自發組織、倡議在村頭公路邊醒目地點,刻立石碑,擴大“笊籬嶼”的知名度。從事石材雕刻的村民蘇垣主動義務承擔了石碑的篆刻任務。得知村中將立碑的訊息,全村男女老少興高采烈、奔走相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並主動潔淨街道、門戶衛生。許多村民還早早通過電話、簡訊、網路、請柬等聯絡方式,邀請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前來參加立碑儀式,共享歡樂,村中四處流淌著喜慶、歡樂。
解釋
笊籬 zhào lí
根據百度詞典解釋:指一種做飯用的工具 像勺子一樣 有眼兒 .
主要實現烹飪過程中撈的動作.達到被撈的食品與油,湯分離的目的.
如,撈餃子等等.
以前都是竹編的,現在,都用金屬編制,其實跟漏勺的作用差不多
《現代漢語詞典》:02版1591頁
用金屬絲、竹篾或柳條等製成的,能漏水的用具,有長柄,用來撈東西
笊籬就是漏勺。
福建農村用的笊籬都用毛竹編成,用於打撈番薯米和未完全煮熟的大米飯,然後裝到飯甑中蒸煮。笊籬把手也用毛竹片而製成,長約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