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橋古村景區

竹橋古村景區

竹橋古村,位於金谿縣雙塘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村中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古樸典雅的古祠堂5座,古門樓4座,古井3口,古雕版印刷作坊遺址2處,明清古民居109棟。村落建築及整體布局處處體現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及風水文化,是中國南方農耕文明的歷史見證,蘊含了“臨川文化”圈中多種文化元素。 2010年,竹橋古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18年1月3日,竹橋古村正式跨入4A景區行列。

歷史沿革

連心巷 連心巷

五代南唐時(961年),唐代吏部尚書余褐的長子、福建人余克忠被封為敦武校尉 ,駐紮在江西上幕鎮,後來,余克忠又把家眷從福建紹武蘭田遷到了金溪。到了元代末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余克中第13代孫余文隆帶著家眷四處奔波,希望可以找個安定的地方落腳。偶然經過祝喬,便在祝喬安了家,後人尊余克忠為竹橋余氏始祖。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余氏家族人丁興旺,余氏後人余恆在當時主持修整家譜時,建議用 祝喬的諧音,將村子的名字改成 竹橋。此想法一是為了紀念村前那座幾百年歷史的竹橋,二是為了寄希望於余氏後人要像竹子一樣,剛正虛心。余恆的提議在當時得到村里人的認同,於是新的村名竹橋就沿用。

幾百年來,余氏後人做官的不多,經商的卻不少,這些經商的余氏後人們,謹記祖先“做人要以德為本”的訓導。竹橋古村還有200多戶人家,近千人,且一直維持著單一的姓氏——余姓。

建築格局

竹橋古村全景導覽圖 竹橋古村全景導覽圖

竹橋古村形似一柄巨扇,存有109幢明清建築,其中明代祠堂1幢,明代民居8幢,其餘為清代建築,均為清一色的青磚灰瓦,山字牆有防火防風的實用功能。民居多為上下兩堂,僅有一幢明代所建民居分上下四堂。廳堂居中,左右為臥室,中間是一方天井,上露天光,廳堂採光全賴於此。下為石砌的泄水池,天井四周檐水如四柱珠簾流入池中,隨即排出而不四溢。明代及清初住宅大門開在東側,其他宅第的大門則開在正中。門楣、屋檐、雨檐及屋內牆壁、門柱、窗欞、柱磉、坊頭、揎板、天花板等多有雕繪裝飾。

竹橋古村有總門樓遠案崇麓嶺,近案黃婆崗,始建於元末明初,為風水師廖禹先生後人所定,總門樓前有“品”字形排列,而周圍都有石欄桿圍成的多邊形古井三口,寓意喝了這“品”字井的井水,不管是為人、為學、經商都要講究品德,戶近兩百,從超千丁,村內有水塘七方,全由石塊砌成,中間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俯瞰全村,形似一柄巨扇。

主要景點

綜述

竹橋古村 竹橋古村

竹橋古村的13條巷道,如同扇骨支撐起整個村子,在這些扇骨上分布著一條古驛道、兩處雕版印刷遺址、三口古井、三個曬場、四座門樓、五座祠堂、六條街道、八方水塘。保存完好的十家弄和八家弄建築群組、六座祠堂以及養正山房、公和堂、懷仁書院、賜福廟等古建築物集合成為封建社會農商並重的人文歷史信息標本。

竹橋村建築群中有三組建築群,一為“文林第”,一為“十家弄”,一為“八家弄”。建築群中均設有三門,即總門、巷門、大門,各有並排四棟或三棟式樣相同的房屋由耳門相通。

七星伴月塘

七星伴月塘,是位於竹橋古村西側的一口水塘,全部由石塊砌成的,全村總共有八方這樣的水塘,七星伴月塘構成了古村先進完善的排水系統。

品字三井

品字三井位於村口不遠處,三口水井分別修於康熙、乾隆、道光年間,並呈品字排列。井周飾有多邊形石欄桿,外圓內方,形似銅錢,寓意是金錢如流水,沒有錢不行,但千金散盡還復來,唯有人品到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總門樓,位於竹橋古村西側入口處,建於明朝初年,相傳為著名風水師廖瑀先生後人定的方向。門樓在鹹豐和道光年間被毀過兩次,後於道光二年(1822年)遵照原貌重修。

總門樓

總門樓,位於竹橋古村西側入口處,始建於明朝初年,相傳為著名風水師廖瑀先生後人定的方向。現址於道光二年(1822年)遵照原貌重修。

上門樓

上門樓,位於竹橋古村中心,也叫諫草傳芳門樓,是為了紀念南宋先賢余昌言,相傳他在任時曾多次上書為民請命,並被皇帝採納,後人視為榮耀便將這四字刻在門樓上。

文隆公祠

文隆公祠 文隆公祠

文隆公祠,位於竹橋古村西側,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現上下堂已倒塌,只有中堂尚存,村東的鎮川公祠與其他祠堂不同,兩側為“培蘭”、“植桂”門,“培蘭”、“植桂”意即培植人才,裡面為竹橋人延師教子之所在。兩邊建有裙屋,三棟一排,連成一體,建築面積達600餘平方米,內有大小10個天井,其結構之複雜可見一斑。祠堂前一塊空地,面積約300餘平方米,對面一門洞開,直達花園,門楣上石刻“對雲”二字,上下落款為“乾隆丁丑年”、“曹秀先書”。

養正山房

養正山房 養正山房

養正山房,位於竹橋古村東南側、仲和公祠右側,村中第二處雕版印刷遺址,進門為一大庭院,上堂及後堂為印書之所,乾嘉時期書板盈架,直到解放初期保留的刻版才焚之於盡。在康乾時期竹橋就有人在全國做賣書生意,余德昭在北京開書肆,收羅古籍,兼理金溪嘉會試館中,其家譜有明確記載。後來余仰峰又回鄉里自開印書房,“刊書牌置局於里門,晝則躬耕於南畝,暮則肆力於書局。以刻書鬻書為業。

蒼嵐山房

蒼嵐山房,位於竹橋古村東北側,是竹橋的大房書院,始建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培育村中學子的學堂,又是雕版印刷作坊。

芋頭胖子土胚房

芋頭胖子土胚房位於竹橋古村正南、中門樓東側、步雲公祠西側,該建築是明嘉靖早期村中一位財主所有,芋頭胖子是這位財主的綽號。

步雲公祠

步雲公祠位於竹橋古村南側,是村中保存最好的一個祠堂,民國初期,紅軍軍長周建屏當時曾在此作為召開擴大紅軍大會的會堂。

大夫第建築群

大夫第建築群位於竹橋古村北側,為一幢四棟連體古建築群,由竹橋村余鍾祥所建,始建於道光四年(1824年),竣工於道光八年(1828年),該建築群格局完整,設有專供曬養銀錢的“曬銀樓”。

所獲榮譽

2009年,竹橋古村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評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

2010年,竹橋古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16年,第六屆全國生態旅遊文化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發布了《最美古村落》公益榜單,江西省有8個古村落入選。竹橋古村榜上有名。

2017年12月28日,竹橋古村通過國家創4A景區驗收。

2018年1月3日,竹橋古村正式跨入4A景區行列。

歷史文化

耕讀文化

竹橋古村有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雕版印刷,為金溪書的發祥地和主要承印地,村內保存著古雕版印刷作坊遺址兩處,《三字經》、《百家姓》、《四書集注》等雕版數十套。在古村,可直接印刷裝訂線裝古籍。

竹橋古村自然景觀與人文風貌、涵蓋了考古、社會學、人類學、人文學、民俗學。

名人文化

竹橋古村 竹橋古村

金谿縣61個立傳人物,竹橋村占了3人;250個著書立說的學者,竹橋村也有3人;194名革命烈士,竹橋有2名;新中國成立後至1985年的11名縣團級幹部中,竹橋又有2人。

竹橋村有重商傳統,棄農經商,竹橋村長期從事商業貿易的生意人經商致富後,大多向朝廷捐款,熱心村中的公益事業,如修祠、建廟、修砌道路、捐資辦學等。其代表人物是清朝時期的余為霖、余壁恆、余鍾祥等。

余鍾祥發財後在湖南曾市創建了一條商業街,在滸灣鎮書鋪街創辦了余大文堂刻書房,還在竹橋村建起十家弄和鎮川公祠。

余為霖,康熙時任山東齊東(今鄒城市)知縣,任期抗旱救災革除弊政,治聲大振。後歸養老母,亦勤於讀書著述,著有《石松堂集》等。

余壁恆,幼有才名,師徒李紱(臨川文化名人),但久考不中,教書40餘年,學生多考中為官,壁恆到73歲時,猶和諸生共應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鄉試,後受聘於省城南昌朱氏書館授課,卒於書館。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竹橋古村位於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雙塘鎮,距金谿縣縣城北十公里。

自駕線路

1、撫州站—金谿縣城—竹橋古村。

2、撫州東站—雙塘鎮—竹橋古村。

3、鷹潭北站—陸坊鄉—竹橋古村。

4、南昌西站—金谿縣城—竹橋古村。

公交線路

從撫州汽車站出發坐城際1路公交做到底站錦繡華城車站即可,然後在錦繡華城車站搭去雙塘的班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