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詮釋
競技排球以競爭、體能、排名和技術為目的的排球訓練、競技和賽事。競技排球對技戰術和參賽選手的各項素質要求非常之高。發展歷史
競技排球 1947—1980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排球運動一度停滯不前。直到1947年7月,在法國、前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三國的倡議下,國際排球聯合會(FIVB)在巴黎召開成立大會,制定了國際排聯憲章,成立了技術委員會、競賽委員會和裁判委員會,正式出版了通用國際排球競賽規則,並選舉法國人保爾·黎伯為第一任主席。從此,排球運動從娛樂階段進入了競技階段。
根據國際排聯大會的決議,1948年在義大利羅馬舉行了第一屆歐洲男子排球錦標賽,1949年在布拉格舉行了第一屆世界男排錦標賽。
其後,第一屆歐洲女子排球錦標賽(1949)、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1952)、世界盃男子排球賽(1965)、世界盃女子排球賽(1973)、世界青年男、女排球錦標賽(1977)年先後在國際排聯的領導和組織下成功舉辦,競技排球在全球範圍內得到蓬勃發展。
1964年,排球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出現在了第18界東京奧運會的賽場上。
競技時代的全面到來,也掀起了世界排壇諸強爭霸和各大技術流派競相綻放的潮流。
20世界50年代的排壇霸主是前蘇聯隊。前蘇聯無論男隊、女隊,均身材高大、力量強勁,進攻扣球勢大力沉,多次蟬聯世界冠軍,他們被稱為“力量派”。
能與“力量派”抗衡的是以前捷克斯洛伐克男排為代表的“技巧派”,他們戰術細膩,以球的線路變化和落點控制為特色,曾在1956年巴黎世錦賽上擊敗前蘇聯隊獲得冠軍。但在“力量派”和“技巧派”的多次交鋒中,“力量派”占據了明顯的上風。
60年代初期,日本著名“魔鬼教練”大松博文率領日本女排創造了“滾翻防守”、“勾手飄球”等技術,打破了前蘇聯女排稱霸的格局。憑藉出色的防守、飄忽的發球、迅捷的快攻和頑強的意志,“東洋魔女”橫掃女子排壇,除了諸多世界冠軍,她們還獲得了東京奧運會女子排球的冠軍。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世界排壇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日本女排學習了中國的“近體快”、“平拉開”等快攻技術,創造了“短平快”、“時間差”、“位置差”等打法,成為“速度派”;前蘇聯隊保持了“力量派”的特點並加以了改進;前捷克斯洛伐克隊仍是“技巧派”的先鋒;民主德國隊則以高大隊員的“超手扣球”和高成功率著稱,被稱為“高度派”。
現代排球
1980——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排球進入了現代排球階段。它包括全攻全守排球,社會化、商業化、職業化排球和“大排球”三個內涵。
全攻全守排球
進入80年代,各種技戰術流派間的交流融合頻繁,打法創新的步伐也在加快,憑一技之長就能一統排壇的時光已全然不在。於是,一場新的排球革命——全攻全守排球悄然開始。
全攻全守排球以中國女排和美國男排為標誌,強調技戰術的高快結合、前後結合,形成全面型進攻的打法。
80年代初,中國女排在主教練袁偉民的帶領下,形成了攻防全面、戰術多變,以高制亞洲、以快制歐洲的技戰術打法,1981—1986年,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五連冠”偉業。美國男排則大膽運動跳發球技術和後攻技術,設計了立體進攻戰術,也獲得了“四連霸”的傲人戰績。
排球的社會化、商業化、職業化
1984年,墨西哥人阿科斯塔當選為國際排聯主席。上任伊始他就鄭重宣布:他的目標是把排球發展成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之一。
於是,他領導國際排聯對機構本身和排球運動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調整,將排球運動推向了市場:改革賽制、修訂規則、配合併利用現代化傳播媒介、創辦世界男排聯賽和女排大獎賽等,把排球運動推倒了競技體壇的高端,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而義大利也在國際排聯的倡導下率先走上了職業化道路,大力推行排球職業化和俱樂部制度。科學的理念和運營機制帶來了巨大的成功,義大利排球水平在職業化後顯著提高,原先戰績平平、連進入前8名都困難的男排甚至獲得了4次世界冠軍,1次世界亞軍。
隨後,法國、德國、荷蘭等西歐國家的職業排球也獲得了巨大發展,中國、韓國、日本,美國、拉美等國家也都先後建立了自己的排球職業聯賽。
3.“大排球”
高水平的競技排球已在全球範圍被廣泛熱衷和矚目,但國際排聯的目標並不是將排球變成只有少數人“表演”、多數人“觀賞”的“一條腿”運動項目,排球需要全面的普及和推廣。
運動類型
國際排聯已擁有200多個會員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項體育協會之一。為了更好地在全世界範圍內擴大排球運動的影響,國際排聯已開始有計畫、有目的地開展和推廣各種形式的排球運動,如沙灘排球、軟式排球、學校排球、迷你排球、雪地排球等,其中沙灘排球的發展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不僅擁有自己的管理機構——國際排聯沙灘排球委員會,又創辦了規範的世界沙灘排球錦標賽和職業巡迴賽,還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始,成功成為了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競技排球與娛樂排球並存,高水平職業排球與民眾排球共舉,這就是“大排球”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