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來
漢武帝是漢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其做了五十四年皇帝,然而他在晚年卻疑心病很重。在佞臣江充製造的巫蠱事件中,逼得戾太子最後自殺身亡。漢武帝雖有六個兒子,但戾太子死後,因此為嗣君問題傷透了腦筋。最後他只能把眼光鎖定在晚年所得的非常像自己的幼子劉弗陵身上,但其時劉弗陵還只有五、六歲,因此他又擔心劉弗陵的母親會專權而動搖劉氏的天下,於是就盟生了這個立子殺母的念頭。漢武遺囑,令立太子劉弗陵,是為昭帝,而殺其生母鉤弋夫人,當時有人提出疑問,漢武帝說,往古國家所以變亂,往往是由於主少母壯。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制約,你們沒有聽說過呂后事件嗎?對此,早有論者指出“自古帝王遺命多矣,要未有如漢武之奇者。”(明人張燧《千百年眼》)
鉤弋夫人賜死後,有人對殺母立子的做法不能理解,《資治通鑑》記載了武帝的一段解釋:“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立子殺母
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在王位繼承過程中,母以子貴固然多有,立子殺母的現象也曾存在過,主要流行於北魏建國初期,其實此種作法濫觴於西漢之武帝。
漢武遺囑,令立太子劉弗陵,是為昭帝,而殺其生母鉤弋夫人,當時有人提出疑問,漢武帝說,往古國家所以變亂,往往是由於主少母壯。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制約,你們沒有聽說過呂后事件嗎?對此,早有論者指出“自古帝王遺命多矣,要未有如漢武之奇者。”(明人張燧《千百年眼》)漢武托口呂后擅權之殷鑑,其實,以吾讀史心得揣度之,漢武作出如此殘忍的決定當與其早年祖母秉政己身勢同傀儡有關。
漢武十六歲繼位,因上有威望頗重之太皇太后竇太后掣肘,處處志不得申,其中彰明較著見於正史:
“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史記·孝武本紀》)
“是時天子方好文詞……,則以(申公)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太皇竇太后好老子言,不說儒術,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後皆自殺。申公亦疾免以歸,數年卒。”(《史記·儒林列傳》)
“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趙綰坐請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獄,自殺。”(《漢書·武帝紀》)
《漢書》注引應劭則說得更清楚:
“《禮》夫人不豫政事。時帝已自躬省萬機;王臧儒者,欲立明堂辟雍;太后素好黃老術,非薄《五經》,因欲絕奏事太后,太后怒,故殺之。”
漢武鍾情之儒術,太后非薄之;漢武獎拔之儒士,太后殺之;臣下欲歸權於漢武,太后戀棧之。竇太后衷情於黃老之術當受其夫漢文帝之影響,而漢武嚮往儒術,與其背道而馳,因而處處受其壓制,一腔報復無法伸展,因而其祖孫之感情必不甚佳,甚且漢武在內心深處有一股無法向外人道的仇恨, 觀竇太后一旦撒手西去,漢武即大施其拳腳:
“後六年,竇太后崩。其明年,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漢書·武帝紀》)
漢武早年深受女主垂簾之害,因此深惡痛絕之,更不願己之子孫蹈己之復轍。否則怎忍將平素最最鍾愛之妃子賜死?此間隱衷,頗耐人尋味。
後世沿襲
北魏
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就比較典型地沿用了這個制度。當時的后妃都不願生太子,因為母以子貴成了母以子死。道武帝的寵妃劉貴人生太子拓跋嗣後即被賜死。然而孝明帝母胡太后(亦稱靈太后),居然能使宣武帝在去世之前立七歲的元翊為太子時,廢了這個傳統(有人說是因為宣武帝信佛,不忍殺生而廢的。)。元翊繼位後,胡太后便以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專擅國政,與內寵結黨營私,並與其小叔子清河王元懌等人淫亂宮幃,最終竟與人合謀鴆殺親子孝明帝。真的被漢武帝說中了。
清朝
清朝鹹豐也差一點行立子殺母之事。鹹豐六年,清文宗寵妃那拉氏生子載淳,當立為太子。大臣肅順等人擔心那拉氏一旦成為太后就會恃勢專權,勸鹹豐效法漢武故事以絕後患。鹹豐帝猶豫未決。雖臨終時給了皇鈕鈷祿氏一道密詔,若那拉氏真有越軌行為,即可立即賜死,以絕後患。鹹豐不能自己在生前絕此後患,卻把難題留給了東宮,東宮哪裡是西宮的對手呢?所以十九世紀的中國真是禍亂叢生啊!又一次被漢武帝不幸而言中了。
後世評價
“立子殺母”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殘酷的制度,一個又一個年輕母親的生命就此被葬送了;但不立子殺母,卻又真的造成了女主專權亂政,給國家帶來了禍害。
“立子殺母”究竟是耶非耶?恐怕憑一個簡單的“是”或“非”是很難斷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