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書櫥

【釋義】立地書櫥就是底下有腳的書櫥,也就是活書櫥。比喻讀書多學識廣的人。【出處】《宋史·吳時傳》:“每於為文,未嘗屬稿,落筆已成,兩學目之曰立地書櫥。”【用法】作賓語;比喻學識淵博的人。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拼音】 lì dì shū chú
【近義詞】著腳書樓、碩學鴻儒
【反義詞】一字不識

詳細釋義

【釋義】立地書櫥就是底下有腳的書櫥,也就是活書櫥。比喻讀書多學識廣的人。
【出處】 《宋史·吳時傳》:“每於為文,未嘗屬稿落筆已成,兩學目之曰立地書櫥。”
【用法】作賓語;比喻學識淵博的人

典故

吳時是北宋徽宗年間的一員官吏,初任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縣令。他學識淵博,辦事認真,也比較能夠體察下情。有一次,他接到朝廷轉運使發來的公文,要華州運稻米到長安,鄭縣承擔三萬觥(十斗為一斛)。吳時覺得根據當時鄭縣的人力條件是辦不到的,就寫信給轉運使說:“運輸三萬斛稻米,如果用車裝的話,要一千五百輛,用人挑的話,要五萬個役夫。可鄭縣縣民可以服役的人家總共才一百五十八戶,怎么承擔得了呢?”因此,他提出“移兵就食”的建議,就是移兵到華州來,就地供應。轉運使接受了他的建議,這就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老百姓辦了好事。
又一次,宋徽宗趙佶要各地進言,向朝廷獻計獻策。但一些邊遠地方送上來的奏章都不合格式,有關官員要把他們退回。吳時提出意見,認為主要看進言內容是否有價值,不必計較形式。這意見被採納,各地的奏章從此都能順利呈送,使很多有益的建議不致埋沒。
吳時處理事情所以如此巧妙,是和他的才思敏捷分不開的。他寫起文章來也快得驚人,“未嘗屬稿,落筆已就”。那是因為他書讀得多,肚子裡裝了許多學問,才能做到的。所以,吳時後來入京做官,京師兩個學府(國子監與太學)里的人稱他為“立地書櫥”。從此,“立地書櫥”成了成語,用來稱那些學識淵博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