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坡村(lidipo village)
簡介
地理位置立地坡村地名位於銅川市陳爐鎮,坐落於一東西狹長的山嶺上,東臨石馬山(海拔1500米,為銅川制高點),西臨立地坡堡子,古稱“寶瓶堡”,南北兩側為坡地,呈階梯狀分布。該村現隸屬印台區陳爐鎮轄,距離銅川市區20多公里,北距陳爐鎮5公里,西距黃堡鎮15公里,雖地處山區,交通較為便利,古時通往黃堡和耀州的大道、今縣級公路從村中通過,為古時陶瓷、琉璃、煤炭的運送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概況立地坡村民居住的磚窯也別具特色,保護完好的元代建築東聖閣也很氣勢。村以同時提水,中間的一口老井,有三個井眼,三個人可既安全又省時,中間有一個小眼,其功能是下雨時避免繩濕,水桶若掉在井裡也便於打撈。順著村子走一直走到了南山,從南山看立地坡,整個村子如同一個大眼鏡,東西澇池為眼鏡兩個鏡片,國小校是眼鏡架,東聖閣為眼鏡右腿、西聖閣為眼鏡左腿,只可惜該閣已崩塌,看不到了。當地村民告訴記者:“立地坡在古時很是興旺,曾經建過鎮,燒瓷賣瓷,像個集市,人來人往很紅火,後來隨著陶瓷業的轉移,由一個鎮變成了一個村子。”儘管如此,在陳爐鎮立地坡依然稱得上是個好地方。
立地坡村山清水秀,人文景觀、民俗民風純厚古樸,古代有燒制陶瓷的歷史,在元代這裡專燒大缸大盆,耀州窯博物館收藏的大盆就來自立地坡,近幾年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並挖掘出元代陶爐遺址。
立地坡村礦產資源豐富,
陶瓷古鎮
在耀州窯歷史上有一個重要的產地,那就是立地坡古鎮,它的文物旅遊價值,還沒有被充分認識。立地鎮即今天的立地坡村。
立地鎮的始建不詳,在宋金時期,它是屬於黃堡鎮管轄的,所以不見當時關於立地鎮的記載。立地坡地名,最早見
立地坡的古陶瓷燒造歷史當然更長,它迄於陶瓷之興,沒於陶瓷之衰。其始在宋,民國縣誌載:“宋初,鎮東橡樹嶺北興隆溝有居民數十戶,以陶為業”,說明這裡的陶瓷傳統在宋代就已經開始,而金元以降猶盛,立地坡與周圍的當時屬立地坡鎮管轄的東山、棗村、馬家窠等村,至今古瓷遺址遍布在溝梁和緩坡地帶,其大體分布在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的範圍之內。考古發掘證明,耀州窯黃堡鎮窯場大規模的的東移,就是在元代。立地鎮主要產品是民用的缸、盆、碗、罐、燈具、盤、盞、枕、盛酒器等,有青瓷、黑釉、醬釉、醬黃釉、茶葉末釉、白釉等,品種繁多。明代黑釉大器尤為著名,今耀州窯博物館收藏立地坡鎮造一口“秦府”銘文的大盆,其口徑達120厘米,深55厘米。立地鎮歷代陶作名匠在縣誌上均有記載,民國《同官縣誌》卷12“立地鎮瓷”記載,“宋初,鎮東橡樹嶺北興隆溝居民數十戶,陶瓷為業;元初,移陶於鎮;歷明天順、成化,至康熙、雍正時,居民千餘戶,為本鎮陶業最盛時期;至嘉慶時停廢。創製造者在元初有陳宗升,能造大缸大盆,每器可容粟三石有奇,為陶冶巨擘,其窯名大器窯(今大缸存者僅一二器,在本鎮尋姓家中);明洪武時,有楊氏中興窯,嘉靖時有陳、尋、張三姓合辦之昌盛窯;清康乾時有光朗窯、堅久窯、長盛窯、光明窯、堅剛窯等”。作為民窯,在立地坡的陶瓷燒造史上,最為自豪的一筆是曾經有過官燒的歷史。據明嘉靖十七年《重修立地坡琉璃廠敕賜崇仁寺下院寶山禪林碑記》,明洪武年間,就由皇帝“特賜”,明秦王府在這裡設立專造琉璃廠,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嘉靖持續燒造琉璃,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一座官辦窯場,其琉璃專供皇室享用。考古發掘也證明了這一點。另據專家考證:這裡盛產的琉璃製品,除專供西安秦王府使用外,還賜給西安大清真寺、東嶽廟、崇仁寺和西嶽廟多處使用,而原為唐皇避暑勝地的玉華宮遺址重修玉華寺時也曾使用。
風景景點
2003年9月,立地坡明琉璃廠遺址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立地坡鎮現存傳統建築完好程度為60%;建築規模為5800平方米;該村占地面積13公頃:主要傳統街巷——正街,始建不詳,從村東“東聖閣”至村西“玉帝閣”,全長120米;傳統建築的主要特點是仿渭北明清建築風格為主,磚木屋架結構,框架牆壁多以當地自產陶磚構建,面牆以青磚裝飾,屋頂有灰陶獸飾,面牆門窗有精緻木雕紋飾的。因為陶業的發達,這裡名勝古蹟頗多,據不完全統計達12處。村東頭有“東聖閣”,祭祀關、孫兩聖及三霄菩薩,創修於明萬曆乙未年,即公元1595年,大清同治元年(1880年)重修,今東聖閣內尚存明萬曆乙未年《重修觀音閣記》、清同治元年《重修關聖賢(關羽)孫真人(孫思邈)三霄菩薩廟及創造東頭橋碑記》、民國十六年《重修關聖賢孫妙應真人菩薩聖樓碑記》三塊碑石;其西側有玉帝閣;中有窯神廟,有明崇禎十七年《新修立地窯神廟碑記》、康熙五十七年《重修立地窯神廟碑記》,兩塊碑文存陝西省博物館;明代在鎮街東大雄寺中還創修建有玄帝觀,清嘉慶四年(年)重修,觀內尚存是年《重修玄帝觀碑記》碑石一塊;還有聖母殿(俗稱“娘娘廟”);村西頭建有玉帝閣,一名西聖閣(今佚);村西還有崇仁寺,始建不詳,當在元代或更早。寺沿山而建,其屬寶山禪林寺,後被劃入明洪武年間創修的秦王府琉璃廠內,為王府所重,在嘉靖年間曾經重修,有明嘉靖十七年八月《重修立地坡琉璃廠敕賜崇仁寺下院寶山禪林碑》傳世,而近年在琉璃廠遺址新出土的青石質《秦王府寶山寺蘸立記》香幢,幢蓋、幢體和底座完整,為四稜柱型,正面刻文為:“皇帝萬歲萬萬歲”,署地名、時間分別為“耀州同官永受里立地坡”、“嘉靖四十一年歲次壬戌正月吉日立”,還刻有主持、僧人及社會各界的捐助人姓名,此香幢現存耀州窯博物館。近山建有山神廟,山巔建有寶瓶堡。據《同官縣誌》載,明末清初,立地鎮民避禍堡內,與攻打寶瓶堡的李自成餘部劉洪才部激戰,楊先升、趙鳳喈、杜三秦等7名村民戰死,鎮人立碑於堡,曾任蘇州知府的同官進士寇慎為之撰寫了碑記。村之西南有傳說建於宋金時代的三眼井,井深10米,井洞直徑1.2米,井蓋用堅固砂石鑿有三孔直徑約40厘米的圓孔,供三人同時吊水之用。三眼之中有一15厘米的小孔,為井洞中軸視孔。井口原有水渠水槽,輸水入窯戶窯場,至今井水仍旺,供全村居民生活和生產之用。上述古建名勝,除東聖閣、玄帝觀、聖母殿、三眼井原貌尚存急需修繕外;山神廟已坍塌殘敗,僅留有碑額和碑石殘塊;其餘古建俱毀,遺址尚在。
石馬山聳立於立地坡村東約一公里處,海拔1500.7米。其山氣勢恢宏逶迤,南與富平縣的金維山、耀縣的鰲背山三山相連,是襯托立地坡村東南方向的主要自然景觀。據縣誌載:“石馬山上有蓮花台,洵為勝景”。立地鎮的民間傳說也多與石馬山有關,“石馬山西有飛雲嶺,傳說晉文公獲魏姑於此。鎮南二十里為富平索家村,有文公廟焉”,“晉文公火燒飛雲嶺”“石馬山南有盆景峪,傳說宋代楊六郎拒胡人處”,六郎洞就在楊家坪對面的半山腰。晉文公、楊六郎的傳說帶有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移民的烙印,說明立地鎮建鎮之時有不少山西的移民遷移此地。
人文文化
立地坡不僅名勝古蹟頗多,人文歷史內涵豐富,而且人傑地靈,文化名人頗多,已知趙藺為立地鎮苦心撰寫《立志鎮志》2卷(今佚),趙書袞、趙日從、趙犀以及趙鎮等為當地和陳爐各處撰寫了歷史真實、文采感人的精美碑文,然當地進士舉人事跡尚未逐一考證,即使這樣,立地坡村文物古蹟薈萃,陶瓷文化和人文歷史積澱厚重,從歷史和現狀衡量,古時的立地鎮、今立地坡村堪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