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竇良羽
別署竇樂山
1976年生於山東樂陵
2000年本科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2007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師從李孝萱教授
現為天津美術學院教師,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館員,天津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藝術年鑑
主要個展2005年“所見所聞”,上海1918artspace
2006年“童年”,北京show畫廊
2007年“在・見”,天津美術學院
2011年“童年往事”,天津九思藝術空間
2005年“上海青年美術大展”,上海劉海粟美術館
2007年“第三屆成都雙年展”,四川當代藝術館
2007年“今日美術館在校大學生提名展”,北京今日美術館
2008年“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北京牆美術館
2009年“中國風景”,紐約鬲豪士畫廊
2010年“第三屆2010台北當代水墨雙年展”,台北國立藝術館
2011年“天津美院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南京養墨堂美術館
2011年“榮寶齋推薦展”,榮寶齋天津
2011年“學院派名家師生作品邀請展”,國家畫院美術館
2012年“五月的樹―天津當代藝術展”,天津陳塘莊美術館
2012年“上海新水墨大展”,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2012年“水跡、墨城”水墨三人展 北京熙豐藝術空間
2008年《當代中國畫名家竇良羽》中國工人出版社
2012年《竇良羽畫集》中國書店出版社
鬲豪士畫廊
時代美術館
四川當代藝術館
1918artspace
朱屺瞻藝術館
上苑藝術館
山東現代藝術館
九思藝術空間
以及眾多國內外畫廊、私人收藏
作品賞析
竇良羽似乎格外迷戀自己的童年生活,讀其畫作,可以看到他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精神領地:他的童年。童年是畫家的營養土,我們可以看到畫家筆下多是描繪兒時在鄉下生活的種種印記,朦朧而真切,銘刻在心底,這種經歷是其一生的精神養料。捕魚,偷瓜,打群架,過年,粘知了,看露天電影……這些都勾畫出了一個鄉間少年的快樂與憂愁。竇良羽的畫活潑靈動,有生活的意趣,不是閉門造車的那種,就這點已是很難得。
一天天的,我們都長大成人,只能藉助回憶來重新感受童年。眼睜睜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本真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變成成年人的道貌岸然,面目可憎,這真是極為可悲的事情。童年的概念從何而來?它又如何正在飛速消逝?沒有人知道。反正已經消亡而又不被我們所查的東西已經有很多了。還好,竇良羽給我們展示了一片澄明之地,藉助他的作品我們仿佛乘著時間機器又回到了童年。
我們生活在這個與日俱新的時代,常常被喧囂埋葬了優雅與寧靜,雖然我們渴望,但太多偽裝和叫囂的藝術鼓譟著衝到身邊,這讓我們害怕。從他的畫中看到了自己樸實無華的純真年代,他淡淡地描繪出來,當代的時間,不遠的空間,你盡可以去想像你身處其中,有蟬鳴,有夕陽,你可以是騎腳踏車載著你女人回家的農夫也可以是那個幸福的女人,隨你怎么想,他並不刻意指引,他只畫他想畫的。
70年代這撥人好像都有著他這樣難忘的成長曆程,質樸的鄉村生活對於他是一種滋養。而這種經歷下的都市生活在他看來不免就有些荒誕,詼諧,甚至是病態了。這一點在他創作的都市題材系列中可以看出來。
藝術問題涉及兩個方面,要么跟興趣發生關係,要么和靈魂發生關係。從這一點講他只注重個人感受,或者說完全是個人興趣使然,至於靈魂的思考他不太想去體驗,這對他來說很沉重,他總想著怎樣快樂,儘量避開和遠離那些令他煩惱和痛苦的人和事。在這個充滿遊戲規則、繽紛繁雜的成人世界中,他樂於他的“往事”興趣不減,且生動盎然,不乏童心。
竇良羽《童年往事》水墨作品展匯集了他近些年來關於童趣主題的系列作品,聚之一堂,洋洋大觀,幾十件計。放其於現世語境之中,上下左右比較,竟生出許多感悟。
筆墨包含兩個系統,一個是經典化的筆墨系統,由藝術史上的無數大師建構而來。另一個則是每一個個體藝術家從自身心性出發建構的獨特的風格。在這個傳統失落時代,我們特別看重當代藝術家與那個先驗的經典筆墨系統的吻合度,以此作為筆墨論衡的尺度。其實論及藝術與心靈相關的本質,那個與個體心性吻合的筆墨才是具體的真正的高度。這一點上,竇良羽初步形成了己身拙樸、無為的筆墨方式,具文人恬淡之風,更有民間粗野和漢畫稚拙之氣,自成格調。
畫中主題涉及鄉土,與中國城市化的潮流相悖,但與日漸壯大的反城市化思潮頗為吻合。在後現代語境下,傳統符號卻能提供一種返鄉的精神通道。鄉土在這個時候是一種批判現實的資源,超越了與城市相對的物質屬性,提供的是精神和靈魂的觀照。就中國當代水墨畫壇而言,從事鄉土主題創作的藝術家多在西北或者東北,竇良羽在天津可算異數。
其實,這種鄉土趣味在九十年代以來的城市題材中衍生出了玩世、頹廢的味道,此道中在天津不乏其人,也明合著二十年來當代藝術中的艷俗藝術趣味。但也奇怪,偌大個天津,在這個趣味上怎么只出道了一個李津呢?再者,時勢易轉,艷俗之風已經日下,當代藝術又處在了轉折時刻,今天再隨波逐流就只能是死路一條了。
遊戲的趣味發展出兩個路向,可以陷入玩世和虛無,也可以是追求自由精神,誕生出積極的生命。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所言遊戲正是後者所指的意義,藝術在遊戲中才能突破理性的牢籠。當代藝術中有一類作品,與艷俗玩世的形式貌似同構,實則並不走向虛無,而是從中生長出自由和生命,流露出天性和情趣。竇良羽的《童年往事》即屬此類。
竇良羽後來的作品,出現一種焦慮的情緒和思考,這是來自現實的真實反映。可見,只是對童年往事的回憶並不能滿足全部的情感需求。焦慮不同於頹廢,它提供反思,與遊戲的積極趣味一樣能夠生長出積極的生命。頹廢卻是沒有原則地陷入虛無。
相對於竇良羽後來的有著青春焦慮情緒的作品,《童年往事》還是它的弟弟,因為童年體驗畢竟還很稚嫩,有待更深厚的體驗和積澱。但《童年往事》注定又將是竇良羽以後所有作品的父親,以那種童年的天性和自由提供一生中永恆的精神返鄉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