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塘莊

陳塘莊

陳塘莊街位於天津市河西區東南部,面積5.9平方公里,2000年5月由小海地街辦事處和原陳塘莊街辦事處合併。現轄區包括12個社區居委會,它的管轄範圍大致包括今洪澤路以東,珠江道(微山路西側)及泗水道(微山路東側)以北,微山路(新會道北側)及學苑路(新會道南側)以西,海河南岸。

基本信息

歷史

陳塘莊名稱的由來和含義尚無證可考。民間傳說這裡曾是一千多年前唐朝大將李靖鎮守之關、哪咤鬧海之地,這個神話傳說的最早來源,是《封神演義》里所記述的托塔天王李靖鎮守陳塘關,他的第三個兒子哪咤鬧海的故事。別看是傳說,說來也怪,據當地老人講,解放前有人在那一帶修建廠房時,在地下發現了一大片建築物,人們便傳說這是當年托塔李天王的公館,號‘小關東”(陳塘關之東),這個地點就在今天油氈廠油庫附近,當時從地下刨出有用大磚砌作穹窿式的建築,有人曾畫過圖,許多磚曾保存在那裡一位姓馮的老住戶家裡,後來小孩子們作“磚亞鈴”用了。

另一個陳塘莊名稱的來源,傳說是燕王朱棣掃北時,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村遷來的許多居民中,最先住在這裡的,是姓陳的幾戶人家,他們定居後,組成一個小村莊,後來明政府給他們“龍票”,允許他們在此修塘耕種和生活,因為此地的沽窪離海河較近,他們修廠塘壩,以防海河水的泛濫,起名塘。所以後來稱這一帶為陳塘莊。

傳說也許只是傳說,但史書對陳塘莊記載也是有的。陳塘莊原名陳唐莊,古名“陳堂莊”,公元1621—1627年(明朝熹宗天啟年間)的《天津衛屯墾條款》地圖上,就標有“陳堂莊”地名是在土城村南。清乾隆年間《天津府志》卷八天津縣南路百百村名中稱為“陳唐莊”。道光年間《津門保甲圖說》始稱陳塘莊,位於“宣家樓東,村舍亦稠,其對岸曰汪家莊,稍東曰婁家莊。由陳塘莊東抵茶棚道間有涵洞以泄海潮,今淤。”這裡的宣家樓至今仍存,現為尖山街道辦事處土城東區居民委員會的一部分,汪、婁二莊也仍是河東區的居民地。清同治九年(1870年)《續縣誌》載有“陳塘莊渡”,《津門精華實錄》也有相同記述,說明它在地理位置上是海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

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汪應蛟在葛沽、白塘口種田五千餘畝,其中稻田兩千畝,一直發展到河家圈、大任莊、吳家嘴等地,共開田十圍。他“用軍墾田,以田分民”和“招募邊地殷實居民及南人有資本者,聽其分領承種。”這樣,當地居民也都參加種田了。到天啟初年,董應舉、張慎言等人也來主持天津屯田,在城東南,自寇家口、上城、陳塘莊、雙港一帶,沿海河,也是套用汪應蛟遺留下來的圍田作基礎。直到清代,陳塘莊的地名,屢見於乾隆版“縣誌”、《義倉圖說》中。在道光年間的《津門保甲圖說》里記著:“宣家樓東西陳塘莊,村舍亦稠。”也可說明當時這裡居民、村舍發展的情況。

在清代,這帶地方的屯田,時興時廢。自康熙年間打理開始,到雍正年間恰賢親王,曾幾次修治水利,雖未作出很大成績,但當地居民依然是利用它的舊有基礎,進行耕作;直到鹹豐時僧格林沁在這裡屯種,也大體如此。同治、光緒年間,淮軍調來天津,他們除去屯田外,還把這一帶的海大道地段修通。於是,陳塘莊便成為內地的一個關卡,並設有“常關”來收貨稅。陳塘關其名,或因此而得?

解放前,陳塘莊十分荒涼貧窮。居民大都是農戶,住的是土房,街道狹窄,衛生條件極差。解放後,陳塘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荒涼曠野,如今,那裡已是一個交通要路,除公路外,還通捷運、鐵路,並設有貨運站,是天津東南一帶的貨物運轉樞紐。那裡工廠棋布,到處是寬敞明亮的紅磚瓦房和新穎別致的樓群。街道寬闊,柏油路面遍及大街小巷。大沽南路貫穿陳塘莊,和洞庭路相交構成交通幹線,南通新興的陳塘莊工業區、陳塘科技商務區。道路兩側,綠地成茵。

交通設施

陳塘莊域內道路縱橫,交通便利

東西向道路

台兒莊南路、大沽南路、黑牛城道、鐵路沿線路、水產路、閘房甬路、鬱江道、怒江道、新會道、東江道、茂名道、岩峰路、珠江支道、珠江道、陵水道、雙水道、三水道、泗水道

南北向道路

洪澤路、洪澤東路、洞庭路、瑪鋼路、微山路、曲江路、竹林路、學苑路

橋樑

海津大橋、洞庭一號橋、復興門橋、鬱江東道橋、怒江道橋、東江道橋

捷運站

一號線:陳塘莊站、復興門站、華山里站

公交站

洪澤路、棉四宿舍、洞庭路、鋼絲繩廠、復興門、洞庭一號橋、怒江道、河西支隊、海翔公寓、平江里、珠江公園、小海地大隊、四季馨園、茂名道、珠峰商場、天山里、黃海里、雙山里、泰山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