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建孝

竇建孝,男,漢族,1930年11月出生,甘肅天水人,畢業於北京大學。曾任天水市文化館館長,現任天水市政協文史委主任、《天水文史資料》主編,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理事,中國老年攝影學會會員等。

竇建孝先生長期從事天水地方文化和歷史的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遠古文化珍貴資料,為文化館徵集、捐贈珍貴文物1000餘件。主編《天水文史資料》8輯,主編《天水名人》一輯。收集各類重要史料1000餘篇,撰寫史料60餘篇。分別發表於《天水文史資料》、《甘肅文史集萃》、《皖系軍閥人物》、《近代中國社會史叢書》等書刊和報紙。發表的主要論文有《隴南王孔繁錦》、《鴉片流毒見聞》、《天水雕漆今昔》、《秦州黃鋮起義》、《天水街道的變遷》等10餘篇。發表攝影作品五百餘幅。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玉泉觀》、《伏羲廟》等。多次被評為機關優秀黨員,省、市和全國“優秀文史工作者”。事跡已被刊人《北大人》、《中國百科專家人物傳集》、《全國報刊新聞人物博覽》、《中國專家大辭典》等。《民主協商報》、《天水日報》、《天水電視台》等對其都作過專題採訪報導。
在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記者在查閱有關資料後,走訪了曾經親歷當年天水城被轟炸、後來又研究天水地方史的退休老人一竇建孝。
日前,經多名我市文史專家的介紹後,記者終於在東關一處普通住宅中,見到70多歲的原市政協文史委主任竇建孝先生。那天他正在居室內看電視,不大的客廳收拾得井井有條,再配上兩幅本地名人字畫,顯得古樸高雅。可是他的童年是在空襲警報聲中度過的。那時在教室上課,師生得仔細聽有沒有警報聲。特別是他親眼目睹了市民被日軍飛機炸死、炸傷的悲慘場面後,在家中睡覺也是成天提心弔膽,擔心敵人空襲。
一九三七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爆發,當時天水就開始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運動。那時,他只有幾歲,剛剛上國小。他說,抗戰不久,天水便建立起了空襲預報系統。只要日軍的飛機從機場出動向天水方向飛來,部隊便在城內各城門上,用一根長長的旗桿掛上紅旗作為空襲警報信號。大家見到紅旗警報後,就會停止一切工作,去防空洞或南北二山躲避。有時警報時時有,天天有,可敵機不一定來,大家折騰得心煩意亂,根本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抗戰開始後,老師便帶著他們全班學生去抗日募捐。大家先是去街道上募集,後來乾脆到各個店鋪和居民家中去募集,大家你一分,我一元,也湊了不少的錢,集中後交給抗日前線將士。當時的城區,大街小巷都是宣傳抗日的標語。他們學校教唱的是《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黃河大合唱》等抗戰歌曲。國立五中還成立了抗戰合唱團,帶頭宣傳抗戰,教老百姓傳唱抗戰歌曲。工商業者為了反對侵略戰爭,和天水人民一道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抵制日貨運動,用“商店不進日貨,市民不買日貨”的方式,從經濟上抗日。
一九三八年,大批淪陷區的人士來到天水,國民政府在玉泉觀設立了國立一中,收容戰區來的教師學生,不久改為國立五中,轟轟烈烈的天水學生抗戰高潮以這裡為中心。
淪陷區的大批教授、學生和愛國抗日誌士到天水後,用他們的親身經歷,講述日軍的兇殘和暴行,把天水的抗日運動推向了高潮。許多本地青年人看到日軍的瘋狂轟炸後,積極參軍,以實際行動保衛我們的祖國。他的大哥竇建中,這時也和大多數愛國青年一樣,自願報名參軍,直接到前線去殺敵,走向抗日救國的最前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