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淮鎮

窯淮鎮

窯淮鎮位於縣城以西36公里,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60公里,305省道貫穿其中,東接化龍,西與竹山文峰毗鄰,南與門古交界,北連姚坪、大木,版圖面積247.21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地名由來

窯淮鎮地名的由來有一段頗有趣味的傳說故事,相傳古時候窯淮鎮有一座三教堂,在三教堂的右邊曾經有一個方圓十幾里的窯場,左邊是一條名為橫水的河。據說唐朝時廬陵王在化龍建了個古城,建宮殿需要磚瓦,就在窯場設了個磚瓦場,燒磚燒石灰建宮殿,後來窯場就是現在的窯場村;橫水是上下冷浸田多,一年一季收莊稼,最後改成了淮水村。土木修建宮殿,在這裡建窯燒磚瓦,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窯場。如今的窯淮就是窯場和淮水的集中點。據1983年出版的《房縣地名志》記載,“窯淮公社”這個地名從此登上歷史的舞台。解放初期叫“三教堂”,行政區劃改為“窯淮小公社”,到了1974年以後撤區建大公社成了“窯淮公社”,窯淮片三個管理區,到了1984年以後又撤社並區,窯淮跟馬尾管理區並成“化龍區”,化魚河化為姚坪區;到了1987年後撤區建大鄉,窯淮鄉管理馬尾管理區、化漁河管理區。

以前一直叫窯淮鄉,直到2011年提升為窯淮鎮。

地理位置

下轄14個村,70個村民小組,4518戶,17528人;是典型的二高山農業鄉鎮,素有千里房縣“西大門”之稱。

經濟發展

2009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首次過億,達到1.37億元,同比增長32%;農業總產值完成8200萬元,同比增長20%;財政收入完成733900元,比上年增長145%,超額完成全年57萬任務;農民人均純收入2800元,比上年增長400元;農村固定資產投入2200萬元,比上年增長23%;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了快速、良性、可持續的良好勢頭。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以“加快發展、富民強鄉、創先爭優”和“建一流班子、帶一流隊伍、創一流業績”為主線,團結帶領全鄉人民,同心同德、勵精圖治、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務實求為,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時結合優勢、因地制宜,確立了“茶葉名鎮、農業強鎮、工業興鎮、邊貿活鎮”的發展思路,依託資源、突出特色,大力發展“一主四輔”(“一主”是指茶葉,“四輔”是指食用菌、菸葉、山羊、小龍蝦)產業。

全鄉14個村, 17564人中,人均占有山林面積17畝,山場資源豐富。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良好的亞熱帶季風濕潤季候影響下,已初步建成以佛洞茶場為主的省道沿線和馬尾河流域兩大茶葉生產基地3000畝,基本形成305省道沿線和化魚河流域兩大養羊帶,飼養量突破3萬隻,以培植出以木瓜、香椿為主的省道沿線淮漁河流域、馬尾河流域三大經果林長廊2萬畝。2009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突破3000元。

窯淮鎮確立了茶葉富鄉,山羊壯鄉,林果強鄉,邊貿活鄉的發展思路,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實現窯淮鄉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交通運輸

現在的窯淮鎮境內長達19公里的305省道,為全鎮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