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突尼西亞位於非洲北部,其音樂屬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範疇。古代,突尼西亞境內的柏柏爾人曾創造了自己的音樂文化。8 世紀初,阿拉伯伍麥葉王朝統治了整個北非,使突尼西亞音樂逐漸阿拉伯化。9世紀上半葉,由於傑出的阿拉伯音樂家濟里亞卜的努力,在西阿拉伯帝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西班牙的科爾多瓦,產生了阿拉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安達盧西亞音樂。15世紀阿拉伯人離開西班牙回到北非,將安達盧西亞音樂帶到了突尼西亞,突尼西亞的音樂才得到蓬勃發展。安達盧西亞音樂的主要形式努白和穆瓦沙哈,至今在突尼西亞音樂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從16世紀起,突尼西亞先後被土耳其人征服和淪為歐洲殖民地,民族音樂一度停滯和衰落。獨立後,突尼西亞政府為發掘和整理民族音樂遺產採取了積極措施。1935年創建了第 1所音樂研究所,其後突尼西亞民族學院開設了音樂和舞蹈專業,並成立了突尼西亞國家民間藝術團。
突尼西亞的民間音樂鏇律優美,節奏輕快,既具有東阿拉伯音樂風格,又帶有馬格里布音樂的特色。主要民間樂器有膜鳴樂器特拜勒、塔卜勒、班迪爾、塔里賈、達夫;氣鳴樂器蓋塔、納伊、加薩巴、米茲維德;弦鳴樂器拉巴卜、烏德、卡儂、坦布拉、貢卜里;響板什卡舍克等。
突尼西亞傳統音樂的最主要形式是努白,它是一種聲樂和器樂的大型套曲,源自安達盧西亞音樂,目前突尼西亞保留有 13套努白。每一套努白的音樂結構包括以下9部分:
一套努白一般只使用一種瑪卡姆,其器樂合奏部分由烏德、拉巴卜、卡儂、納伊和鼓組成的樂隊演奏。聲樂部分的歌詞內容多表現愛情的悲歡和大自然風光。
傳統音樂的其他形式還有起源於安達盧西亞的穆瓦沙哈,它是根據同名雙韻體詩譜寫的歌曲,帶有浪漫色彩;獨唱歌曲卡西達,歌詞為多行體的古典格律詩,題材包括宗教的和世俗的內容,經常是即興演唱;巴什拉夫源於土耳其的器樂曲;什格胡爾是與巴什拉夫相似的器樂曲,只是節奏有所不同。
配圖
所屬分類
非洲、大洋洲、美洲地區外國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