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奇妙的經歷,讓俄羅斯科學家維克多·歐爾班林格真是終身難忘。如果沒有那次經歷,也許就不會有後來驚人的發現。
那是數年前,歐爾班林格在一個鹽湖邊草地上露天夜宿。夜幕降臨後,他便把大衣鋪在地上,然後用背包當枕頭,組合成了一個簡易床。睡意襲來時,一種怪異的感覺出現了:他感到自己好像縮成了螞蟻那么小,然後又膨脹到天空那么大。正想入睡時,這種感覺又反覆出現,而且非常強烈。緊接著,另一種感覺襲來,他感到自己好像從高高的懸崖上掉進了萬丈深淵,緊接著,他眼前開始冒金星,睜開眼,還是金星亂冒,天空和周圍的草地上都布滿了金星。此時,他還感到口中有一種強烈的金屬味道,就像舌頭碰到了電池的電極;他的耳朵也隨即轟鳴起來。這究竟是怎么了?他坐了起來,試圖趕走這些不適,但卻是枉然,唯一的變化就是眼前的金星變得更加明亮和清晰,像火花一般,讓他看不清東西。於是他站起來,離開他的簡易床。當他離開他的簡易床10米遠以後,這種怪異的感覺消失了。
為什麼會這樣?他感到有些害怕。正想捲鋪蓋走,好奇心又促使他留了下來。難道是草地旁邊鹽湖水和淤泥的味道製造了這種怪異感覺?於是他就在鹽湖的水邊坐了下來,10分鐘過去了,他也沒有找到剛才那種讓人非常討厭的感覺。當他重新回到他的簡易床躺下,那種討厭的感覺又再一次襲來:他的腦袋開始眩暈,口裡有濃重的金屬味道,還不時感到體重發生著變化,眼裡冒金星。這難道是個不祥之地?他仔細觀察了自己簡易床周圍的環境,並沒有發現有什麼異常,只不過是這裡周邊到處都有蜂巢,他的床就鋪在蜂巢上面,那些蜂巢有許多小孔和隧道,裡面還有繭蛹。但這又能對人產生什麼影響呢?在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夜後,他迷迷糊糊地告別了宿營地。
奇妙的蜂巢
在那次宿營之後,歐爾班林格又接連四次考察了那塊怪異的地方,但考察的唯一收穫只是證實了一種反覆出現的奇怪現象:在離蜂窩1米處,他能感到那種討厭的感覺,可站在5米外,就沒有了這種感覺。這樣看來,蜂窩應該是怪異現象的製造者。但小小的蜂窩真有這么大的魔力嗎?他仍然百思不得其解。
當他第五次前去考察的時候,發現他原來的那塊宿營地因為人們的耕種而消失了,那裡的蜂窩也被搗毀了,他只是揀回了一些廢棄的蜂窩。回到工作室,他隨意把這些蜂窩放在一個盛有海綿塊狀泥土、螞蟻及螞蚱窩的盆子裡。一天,當他正想從盆里拿東西時,突然,手在蜂窩的上方感到了一種暖流的衝擊,而當他用手觸摸這些蜂窩的時候,卻分明感到它們是涼的。當他俯身審視它們的時候,同樣也感到一股暖流衝擊他的臉,並出現了那次在鹽湖邊夜宿時的怪異感覺。為了讓這種感覺消失,他趕忙在盆上扣了塊紙板,可是這種感覺卻沒有減輕;用金屬板蓋上,也無濟於事。
這次,他清楚地意識到,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自然現象。於是他著手專門研究這個奇特現象。他先後用溫度計、超聲探測器、磁場計、靜電計這些儀器對蜂窩四周進行探測,但這些儀器設備都沒有任何反應,完全派不上用場。緊接著,他又化驗這些蜂窩的成分,發現與普通的蜂窩成分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難道是自己的感覺出錯了嗎?為了證實這一點,他找了許多人到他的蜂窩盆前來體驗,結果他們都聲稱自己有一種怪異的感覺:有的人手感到冷,有的感到熱,或者刺痛;有的人感到手變重了,有的人感覺手變輕了;一些人的手指和肌肉還明顯地感到麻木;還有一些人感到眼花繚亂,並且口裡會分泌很多唾液。這些現象足以證明,蜂窩確實能對人體產生特殊影響。但這種影響究竟來自哪裡呢?
空穴結構效應
為了揭開蜂窩造成的怪異感覺之謎,歐爾班林格用塑膠、紙、金屬和木頭按照蜂窩結構做了一些人造蜂窩並探測它們給人的感覺,結果出乎他的意料,這些人造蜂窩竟然同樣會給人帶來那種怪異的感覺。這個現象表明,那種由蜂窩帶來的人體怪異感覺並不是源於物質性質的效應,而是來自其幾何形狀的效應,歐爾班林格把這種效應稱為空穴結構效應。
如實驗發現,在這種效應影響的區域內,腐生細菌、酵母菌之類的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會被抑制,甚至小麥發芽也會被抑制。實驗還證明,不論是機械的還是電子的時鐘,在強烈的效應區域內,都不再走準。看樣子,空穴結構效應還會對時鐘的運行產生影響。
空穴結構效應的另一個特點更讓他驚訝不已:當自然蜂巢或人造蜂巢被移走之後,受影響的人不會馬上感覺空穴效應的變化,幾分鐘之後,在原來蜂巢所在的地方,人們還會有那種怪異的感覺,甚至幾小時、幾天之後,還可以感知到這種效應。這說明空穴結構效應並沒有隨著實體的移走而立即減小或消失,它們的實體即便不在原位了,它們的虛體或者是幻影好像還留在原地,還會產生空穴結構效應,更確切一點說,它們還會產生虛體空穴結構效應。
相關詞條
-
空穴效應
空穴結構效應,又稱空穴效應。目前科學界尚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但這種現象確實存在。這種效應可以透過牆壁、厚金屬板及其他一些屏障而影響生物體,雖然不能被上述...
-
空穴
空穴又稱電洞(Electron hole),在固體物理學中指共價鍵上流失一個電子,最後在共價鍵上留下空位的現象。即共價鍵中的一些價電子由於熱運動獲得一些...
介紹 原理 -
光伏效應
“光生伏特效應”,簡稱“光伏效應”,英文名稱:Photovoltaic effect。指光照使不均勻半導體或半導體與金屬結合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的現...
基本概況 光伏效應 發電方式 電流方程 能帶 -
MIS結構
MIS結構指金屬-絕緣層-半導體結構 ,是研究半導體表面效應的重要方面。許多半導體器件的特性都和半導體的表面性質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半導體的表面狀態和...
簡介 理想的MIS結構/空間電荷層及表面勢 表面空間電荷層的電場、電勢和電容 -
霍爾效應
霍爾效應是電磁效應的一種,這一現象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A.H.Hall,1855—1938)於1879年在研究金屬的導電機制時發現的。當電流垂直於外磁場...
簡介 發現 原理 解釋 相關效應 -
熱電效應
所謂的熱電效應,是當受熱物體中的電子(空穴),因隨著溫度梯度由高溫區往低溫區移動時,所產生電流或電荷堆積的一種現象。而這個效應的大小,則是用稱為ther...
簡介 生物熱電 生活套用 來源發現 其它效應 -
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是指找到了電子自轉方向與電流方向之間的規律,利用這個規律可以使電子以新的姿勢非常有序地“舞蹈”,從而使能量耗散很低。 在特定的量子阱...
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發現 超構材料中的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
光生伏特效應
光生伏特效應,英文名稱:Photovoltaic effect。光生伏特效應是指半導體在受到光照射時產生電動勢的現象。 光生伏特效應--(可製作光電池、...
介紹 P-N結 發現歷史 光電池 -
溶劑效應
溶劑效應(solvent effect)亦稱“溶劑化作用”。指液相反應中,溶劑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影響反應平衡和反應速度的效應。溶劑化本質主要是靜電作用。對...
基本簡介 溶劑效應的模擬 溶劑效應對發光的影響 溶劑效應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