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原則
1 以源頭控制為主,推行清潔生產
2 全面規劃,合理布局,合理利用環境空氣自淨能力
環境自淨能力是環境容量的一種表達方式。實踐證明,合理利用環境自淨能力,既可保護環境,又可節約環境污染治理的投資。但是,在利用環境自淨能力時要慎重,要以各種類型污染物的自淨規律和生態毒理的研究為基礎,並對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預測。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才能合理利用環境自淨能力。在環境調查研究和環境預測的基礎上,要編制環境經濟規劃和區域環境規劃,進行環境區劃和環境功能分區,按環境功能分區的要求對工業企業按類型進行合理布局。了解和掌握區域環境特徵(如風向、風頻、逆溫、熱島效應等)、污染物的稀釋擴散等自淨規律,使污染源合理分布,並控制污染源密度。
3 分散治理與綜合防治相結合,以集中控制為主
治理污染的根本目的是謀求區域環境質量的改善。要提高污染治理的效益,必須走污染集中控制的道路。分別對污染源進行控制,如逐個改造鍋爐,消煙除塵,是防治煙塵污染的有效措施。但這種分散治理措施必須與區域綜合防治相結合,才能提高污染治理效果,有效改善區域環境質量。改造鍋爐、消煙除塵要與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集中供熱等綜合防治措施相結合。
4 按功能分區實行總量控制和濃度控制相結合
環境功能區的環境質量主要取決於區域的污染物排放總量而不是單個污染源濃度是否達標。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的而進行污染控制與管理,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規定污染物排放必須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濃度標準。然而,由於人口增加,經濟的快速增長,資源、能源消費總量不斷增大,排污量也隨之增大,單一的濃度控制便難以控制由於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持續增加而導致環境質量惡化的趨勢。
第二個層次是目標總量控制。這是根據區域(或城市)環境規劃的環境總量控制目標(或計算確定的污染物削減量),分配到污染源,限定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總量。
第三個層次是容量總量控制。容量總量控制是在對環境功能區環境容量分析的基礎上,按環境容量確定主要污染物的最大允許排放量。它的特點是將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控制水平與環境質量直接聯繫,選擇(或建立)恰當的環境容量計算分析模型,確定主要污染物的最大允許排放量,通過環境規劃最佳化分配削減污染負荷(或總量控制指標)的方案。它不要求各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總量的平均削減,而是求得以最佳成本效益實現功能區的環境質量目標 。
防治途徑
1 確定評價地區的環境目標
1) 確定城市的功能
2) 預測城市的發展前景和排污的水平
3) 規定污染物的允許排放總量
2 加強環境管理
1) 制定地區性環境條例
2) 制定地區性環境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
3) 制定環境規劃條例
4) 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3 加強環境規劃
以保護環境為主要內容,做好城市長、短期規劃和老城改造規劃。
4 合理利用能源、節約能源
1) 做好能源利用的規劃
2) 加強能源管理
3) 加強熱工管理
4) 改變燃料構成,實現城市煤氣化
5) 改變分散的採暖方式,實現集中供熱
6) 實現聯片採暖和區域鍋爐房
7) 充分利用餘熱資料
5 加強污染源治理
1) 改變原料、改造設備、改革工藝消除污染
2) 加強廢氣治理
3) 加強工廠的經濟管理,執定環境——經濟指標,納入工廠經濟管理體制。
4) 加強鍋爐的消煙除塵措施
6 植樹造林,種植草坪,綠化城市
主要措施
(1) 改革能源結構,採用清潔和低污染能源,例如氫能源、太陽能、天然氣等,對燃料進行預處理以減少燃燒時產生的污染物,改進燃燒裝置和燃燒技術,採用無鉛汽油和節能汽車,節約能源和開展資源綜合利用;
(2) 城市以公共運輸、軌道交通為主,控制和減少汽車及重型汽車運輸量;
(3) 加強環境管理,包括企業管理,交通管理,減少事故性排放和地面揚塵;
(4) 生產過程中必清潔原料替代有毒氣體原料,通過清潔生產消除和降低污染物發生並有效地治理和回收排放的污染物,例如用各利除塵器去除煙塵和工業粉塵,用氣體吸收法處理有害氣體,回收廢氣中的物質;
(5) 利用大氣環境的自淨能力,例如高空排放;
(6) 植樹造林,擴大綠色植被面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