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米
拼音
gǔmǐ解釋
(1).指糧食。《三國志·魏志·陶謙傳》:“謙遣使閒行致貢獻,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是時,徐州百姓殷盛,穀米封贍,流民多歸之。”《晉書·武帝紀》:“揚州刺史應綽伐吳皖城,斬首五千級,焚穀米百八十萬斛。”(2).方言。泛指稻穀、大米。如:今年我們這裡穀米收成很好。
相關信息
穀米(小米),亦稱粟米,穀米又名粟,古代叫禾。我國北方通稱穀子,去殼後叫小米。它原產我國,約有8千多年的栽培歷史。
小米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選育馴化而來的。今天世界各地栽培的小米,都是由中國傳去的。穀子原產於我國,是世界栽培歷史最悠久的作物之一,也是我國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在山西夏縣西蔭村古代的遺存中,發現了一種原始的穀粒化石,據今約有5萬多年,這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穀粒化石。此外,在陝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鬥雞台、華縣泉護村,甘肅永清大何莊,河南淅川縣黃楝樹村,河北磁山,青海東都及長城內外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墓葬中,都曾發現過大量碳化的粟粒或粟殼。由此可知,我們的祖先早在距今7000~8000年前已經培育出粟品種,並在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普遍種植。同時,在商代的甲骨《卜辭》中已有大量的關於粟的記載,可以說是我國關於粟的最早文字記載。根據歷史記載,從商代開始,一直到秦、漢時期,穀子都是我國廣大人民的主要糧食。在公元5世紀,北魏農學家賈思勰編撰的《齊民要術》中,已經記錄了86個穀子的品種。近些年來,從全國各地收集到穀子的農家品種約有16000多份,類型極為豐富。這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豐富遺產,是歷代勞動人民辛勞汗水的結晶。穀子的祖先(或稱原始種、野生種)稱作“莠”,或叫“綠毛莠”、“狐尾草”,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常可以見到。莠就是狗尾草,至今仍生於原野,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雜草。它稈矮、葉短、穗小,和當今的穀子相比,相差甚遠。後來,經古代勞動人民馴化選育而成為可食用的穀子。穀子最初從中國傳至朝鮮、日本,而後漸漸傳播到世界各地。目前,穀子在世界上分布很廣,從南緯40度至北緯6l度,從平原到號稱“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都有它的蹤跡。我國穀子的栽培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其次為印度、朝鮮、日本、埃及、俄羅斯、阿根廷等國家。全世界穀子總面積為11億畝,平均單產45公斤多。最高的是埃及,為259公斤。我國穀子的栽培遍及各省區,其中以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等省區為最多,占全國總產量的80%以上。穀子的適應能力極強。它既耐旱、耐貧瘠的土壤,又耐酸、耐鹼。尤以耐旱能力最強。農諺說得好:“只有青山乾死竹,未見地里旱死粟”。所以穀子除分布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之外,在我國南方某些乾旱、貧瘠的山區,也有種植。
小米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屬禾本科。它性喜溫暖,適應性強。農諺“只有青山乾死竹,未見地里旱死粟”,說明小米的抗旱能力超群。它既耐乾旱、貧瘠,又不怕酸鹼,所以在我國南北乾旱地區、貧瘠山區都有種植。按成熟遲早可分早、中、晚三熟;以籽粒粘性可分糯粟和粳粟。
小米粥是健康食品。可單獨煮熬,亦可添加大棗、紅豆、紅薯、蓮子、百合等,熬成風味各異的營養品。小米磨成粉,可制糕點,美味可口。發芽的小米和麥芽一樣,含有大量酶,是一味中藥,有健胃消食的作用。《本草綱目》說,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小米的營養價值很高,每100克小米含蛋白質9.7克,比大米高。脂肪1.7克,碳水化合物76.1克,都不低於稻、麥。一般糧食中不含有的胡蘿蔔素,小米每100克含量達0.12毫克,維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糧食之首。除食用外,還可釀酒、制飴糖。
很多人知道小米粥有營養,但卻不知道它樸素的外表下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優點。在你沒胃口、食慾差的時候,小米粥的作用不亞於開胃菜。在工作壓力之下,現代都市白領胃部不適已成通病,有一樣健胃食品是最綠色,也最沒有副作用的,那就是小米。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而中醫認為小米味甘鹹,有清熱解渴、健胃除濕、和胃安眠等功效,內熱者及脾胃虛弱者更適合食用它。有的人胃口不好,吃了小米後能開胃又能養胃,具有健胃消食、防止反胃、嘔吐的功效。另外,小米因富含維生素B1、B2等,還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