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稱謂禮儀
稱謂,也叫稱呼,屬於道德範疇。大家的祖先使用稱謂十分講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況,在使用稱謂時無不入幽探微,絲毫必辨。現在的現代禮儀,雖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翻重來,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表現出新一代禮貌稱謂的新風貌。
人際交往,禮貌當先;與人交談,稱謂當先。使用稱謂,應當謹慎,稍有差錯,便貽笑與人。恰當地使用稱謂,是社交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禮貌。稱謂要表現尊敬、親切和文雅,使雙方心靈溝通,感情融洽,縮短彼此距離。正確地掌握和運用稱謂,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禮儀因素。
符合身份稱謂
當清楚對方身份時,既可以對方的職務相稱,也可以對方的身份相稱;當不清楚對方身份時,可採用以性別相稱“某先生”、“某女士”或“XX老師”,亦不失為一個權宜之計。
符合年齡稱謂
當稱呼年長者時,務必要恭敬,不應直呼其名,也不可以直接呼“老張”、“老王”等,尤其是年齡相差較大隔代人之間,更不可以直接呼“老張”、“老王”等;“老張”、“老王”只能是一種稱謂,不應當是稱呼;可以將“老”字與其姓相倒置,如“張老”、“王老”,或“王老先生”、“張老先生”或姓+職務(或職稱等),如“李主任”、“劉總”、“楊工”、“羅老師”、“陳師傅”等等;總之,要有尊敬長者之意。
當稱呼同輩的人時,可稱呼其姓名,有時甚至可以去姓稱名,但要態度誠懇、表情自然,體現出真誠;當稱呼年輕人時,可在其姓前加“小”字相稱,如“小張”、“小李”,或直呼其姓名,但要注意謙和、慈愛,表達出對年輕人的喜愛和關心。
一定要注意稱呼與稱謂之間的區別。比如“爸爸”“媽媽”是稱呼,“父親”、“母親”、“家父”、“家母”是稱謂,不可以混為一談。
類別
姓名稱謂
姓名,即一個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稱謂是使用比較普遍的一種稱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全姓名稱謂,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偉”、“劉建華”等。全姓名稱謂有一種莊嚴感、嚴肅感,一般用於學校、部隊或其他等鄭重場合。一般地說,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稱呼對方是不禮貌的,甚至是粗魯的。
名字稱謂,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偉”、“建華”等,這樣稱呼顯得既禮貌又親切,運用場合比較廣泛。
姓氏加修飾稱謂,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飾字。如“老李”“小劉”“大陳”等,這種稱呼親切、真摯。一般用於在一起工作、勞動和生活中相互比較熟悉的同志之間。
過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還有字和號,這種情況直到解放前還很普遍。這是相沿已久的一種古風。古時男子20歲取字,女子15歲取字,表示已經成人。平輩之間用字稱呼既尊重又文雅,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對方,一般宜以號相稱。
親屬稱謂
親屬稱謂是對有親緣關係的人的稱呼,中國古人在親屬稱謂上尤為講究,主要有:
對親屬的長輩、平輩決不稱呼姓名、字號,而按與自己的關係稱呼。如祖父、父親、母親、胞兄、胞姐、胞弟、胞妹等。
有姻緣關係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姐、姻弟、姻妹等。
稱別人的親屬時,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愛(令嬡)、令侄等。
對別人稱自己的親屬時,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姐、家弟、家妹等。
對別人稱自己的平輩、晚輩親屬,前面加“敝”、“舍”或“小”。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兒、小婿等。
對自己親屬謙稱,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弟、愚甥、愚侄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與人的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有的親屬、家庭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親屬稱謂上已沒有那么多講究,只是書面語言上偶用。現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親屬稱謂時,一般都是稱自己與親屬的關係,十分簡潔明了,如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緣關係的,在當面稱呼時,也有了改變,如岳父--爸,岳母--媽,姻兄--哥,姻姐--姐,姻弟--弟,姻妹--妹等。
稱別人的親屬時和對別人稱自己的親屬時也不那么講究了,如:您爹、您媽、我哥、我弟等。不過在書面語言上,文化修養高的人,還是比較講究的,不少仍沿襲傳統的稱謂方法,顯得高雅、禮貌。
職務稱謂
職務稱謂就是用所擔任的職務作稱呼。這種稱謂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稱呼其姓名、字號,以表尊敬、愛戴,如對杜甫,因他當過工部員外郎而被稱“杜工部”,諸葛亮因是蜀國丞相而被稱“諸葛丞相”等。現在人們用職務稱謂的現象已相當普遍,目的也是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禮貌。主要有三種形式:
用職務呼,如“李局長”、“張科長”、“劉經理”、“趙院長”、“李書記”等。
用專業技術職務稱呼,如“李教授”、“張工程師”、“劉醫師”。對工程師,總工程師還可稱“張工”、“劉總”等。
職業尊稱,即用其從事的職業工作當作稱謂,如“李老師”、“趙大夫”、“劉會計”,不少行業可以用“師傅”相稱。行業稱呼。
直接以被稱呼者的職業作為稱呼。例如:老師、教練、醫生、會計、警官等等。
性別稱呼
一般約定俗成地按性別的不同分別稱呼為“小姐”、“女士”、“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區別在於:未婚者稱“小姐”,不明確婚否者則可稱“女士”。
作用
講解稱謂禮儀稱呼有二個作用:一是表明說話動作或內容的指向對象;二是表明對該對象的態度。要講究禮貌,就不能忽略第二個作用。
1.在面對面的稱呼中有禮節。有些同學有個錯誤觀念,以為只要對方知道自己是在對他說話就沒有必要稱呼他了。其實,懂禮貌的人經常會單單為了表示敬重而稱呼。比如,上學路上看到老師了就叫一聲“老師”,放學回家後看到父親了就叫聲“爸爸”,這在禮儀上都是很有必要的,哪怕是叫過後什麼話也不說,被稱呼人也會領會你對他們的敬重。
2.在使用第二人稱時有禮節。大家都知道,用“您”比用“你”要更顯敬重,這是我們必須記住的,但是我們還要知道,用“老師您”、“叔叔您”、“經理您”比單用“您”也更顯敬重。還有,用量詞“位”也可表示尊重,如說“這位同學”比說“這個同學”要好。
3.對說話對象的家人稱謂中有禮節。比如,對老師的妻子可以稱“師母”,對兄長的妻子稱“大嫂”,如領導年齡與自己父母差不多,對其夫人就可稱為“阿姨”,不要直呼其名或“你老婆”。
4.對說話對象所屬的事物的稱謂中有禮節。對對方的姓(名)要稱“貴姓”或“尊姓大名”,對老師的作品可稱“大作”,對方的觀點可稱“高見”,對老人的年齡要稱“高壽”,對對方的公司稱“貴公司”,在書面語言中,對年輕女性的名字可稱“芳名”,對其年齡也可稱“芳齡”。
5.對對方的行為的稱謂中有禮節。如:賓客的來臨可敬稱為“光臨”、“惠顧”,對方的批評可敬稱為“指教”,對方的解答可敬稱為“賜教”,對方的原諒可敬稱為“海涵”,對方的允諾可敬稱為“賞光”、“賞臉”,對方的修改可敬稱為“斧正”,在書面語言中,對方的到達叫“抵”,對方的住宿叫“下榻”。
規範
稱謂的使用是否規範,是否表現出尊重,是否符合彼此的身份和社會習慣,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社會活動中,人們之間互相接觸,稱謂問題必然頻繁地出現。
一般來說,在中國,稱謂應按職業、年齡來選擇。如到機關聯繫工作,應稱"同志",單位內部除稱“同志”外,習慣上也可用“小張”、“小王”之類稱謂。在醫院稱“醫生”和“大夫”,到工廠叫“師傅”,去學校稱“老師”、“教授”或“同學”。鄰居按輩數稱呼,如對長輩可稱“大爺”、“叔叔”、“老伯”等。對小孩叫“小朋友”、“小同學”等。
使用稱謂的注意
不能把剝削階級道德觀念當成社會新潮流,如稱“掌柜的”、“財主”、“馬夫”、“少爺”等。有的人對這些稱謂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沾沾自喜,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不禮貌的稱謂在公共場所不要用,如“老頭”、“老婆”、“小子”等。而這些稱呼在家庭中或親朋好友之間使用,反會產生親昵的效果;
青年人稱呼人要慎用或不用“哥兒們”、“姐兒們”之類的稱謂,以免給人以“團伙”之嫌。
禮儀次序
稱謂禮儀一般情況下,同時與多人打招呼,應遵循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近後遠、先女後男、先疏後親的原則。進行人際交往,在使用稱呼時,一定要避免失敬於人。稱呼時應注意以下細節:
不因粗心大意,用心不專而使用錯誤的稱呼。如念錯被稱呼者的姓名;對被稱呼者的年紀、輩分、婚否以及與其他人的關係作出錯誤判斷,產生誤會。
不使用過時的稱呼。如“老爺”、“大人”等。
不使用不通行的稱呼。如“夥計”、“愛人”、“小鬼”等。
不使用不當的行業稱呼。
不使用庸俗低級的稱呼。如“磁器”、“死黨”、“鐵哥們兒”等稱呼。
不使用綽號作為稱呼,不隨便拿別人的姓名亂開玩笑。
對年長者稱呼要恭敬,不可直呼其名。
傳統稱謂
古代稱謂禮儀中國古代很多文明稱呼,至今還被運用。如:將父母稱為高堂、椿萱、雙親;稱呼別人的父母為令尊、令堂;稱別人兄弟姐妹為令兄、令姐、令弟、令妹;稱別人兒女為令郎、令愛(令嬡);自稱父母兄弟姐妹為家父、家嚴、家慈、家兄、家姐、舍弟、舍妹;稱別人庭院為府上,尊府;自稱為寒舍、舍下、草堂。妻父俗稱丈人,雅稱為岳父、泰山。兄弟為昆仲、棠棣、手足。夫妻為伉麗、配偶、伴侶。婦女為巾幗;男子為鬚眉。老師為先生、夫子、恩師;學生為門生、受業。學堂為寒窗;同學又為同窗。
父母死後稱呼上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同輩人死後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姐、亡弟、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喪偶,夫死稱妻為寡、孀;妻死稱夫為鰥。
年齡的代稱
古人對於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如: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髮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鄭玄註:“總角,收髮結之。”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這裡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髻: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所以“垂髻”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也代稱老年。束髮: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髮束成髻,盤在頭頂,後來就把“束髮”代稱成童的年齡。《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歸有光《項脊軒志》:“余自束髮,讀書軒中。”
成童:古時稱男子年達十五為“成童”。《禮心·內側》:“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註:“成童,十五以上。”《後漢書·李固傳》:“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遊學洛陽。”李賢註:“成童,年十五也。”又,《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范寧註:“成童,八歲以上。”可見,成童到底是幾歲,也有不同的說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舊時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稱16歲為“破瓜”,在詩文中多用於女子。又因八乘八為六十四,也稱64歲為“破瓜”。呂岩《贈張泊詩》:“攻成當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論語·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之語,後來就以“而立”代稱30歲,《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成篤,年僅而立”;以“不惑”代稱40歲,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為50歲的代稱,潘岳《閒居賦》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進階。”以“耳順”為60歲的代稱,庚信《伯母李氏墓南銘》:“夫人年逾耳順,視聽不衰。”
古人又稱50歲為“艾”,60歲為“耆”,《禮記·曲禮》:“五十曰艾,……六十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
古稀: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來就拿“古稀”為70歲的代稱。耋:《詩·秦風·車鄰》:“逝者其耋。”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勞,賜一級,無下拜。”杜預註:“八十曰耋。”
耄:《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寬《鹽鐵論·孝養》亦稱“八十曰耄。”
期熙:《禮心·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在也;頤,養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後來就拿“期頤”代表百歲。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另有“丁年”之說,泛指成丁之年,即壯年,溫庭筠《蘇武廟》詩:“回首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個朝代規定不同,如惰朝以20歲為成丁,唐玄宗天寶年間以23歲為成丁。
陛下殿下閣下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都是古人稱謂上的敬辭。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反映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辭但稱謂對象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漢朝以後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敬稱。唐朝以後只有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
“閣下”是舊時對別人的尊敬。常用於書信之中。原意是由於親朋同輩間互相見面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為“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為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如《史記·項羽本紀》:“張良入謝曰:‘……謹使臣良奉白壁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足下。’”
以上這些敬辭,現在對外交往時(書信、宴會致詞)還常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
“先生”:始見於春秋《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註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戰國,“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學問的長輩。歷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稱呼老師,始見於《曲禮》。唐、宋以來,多稱道士、醫生、占卦者、賣草藥的、測字的為先生。清朝以來,“先生”的稱呼在人們的腦海里已開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後,“先生”的稱呼才又廣為流傳。
“小姐”:最實是宋代王宮中對地位低下的宮婢、姬、藝人等的稱謂。到了元代,“小姐”逐漸上升為大家貴族未婚女子的稱謂,如《西廂記》中:“只生得個小姐,字鶯鶯。” 至明、清兩代,“小姐”一詞終於發展成為貴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稱,並逐漸傳到了民間。
“女士”:始見於《詩經·大雅·既醉》:“厘爾女士。”這兒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後來說的“千金”一樣,用以對婦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稱。
妻子的稱呼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內子:從前丈夫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於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內。
室人:多數是對別人妻子的稱呼。
拙荊、山荊:源出“荊釵布裙”,本是指東漢梁鴻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飾,後人用作妻之謙詞。
荊妻、刑室:表示自謙,貧寒之意。
發室:原配妻子。
繼室、續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係,故將妻歿再取稱為“續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側室、偏房、室、副妻等均為小老婆。
國際交往
外國稱謂禮儀普通男女的稱呼。一般情況下,對男子不管其婚否都稱為“先生”(Mister);對於女士,已婚的稱為“夫人”(Mistress),未婚的稱“小姐”(Miss);婚姻狀況不明的,也可稱為“Miss”。在外事交往中,為了表示對女性的尊重,也可將其稱為“女士”(Madam)。
官方人士的稱呼。對高級官員,稱為“閣下”,也可稱職銜或“先生”;對有地位的女士可稱為“夫人”,對有高級官銜的婦女,也可稱“閣下”;對其他官員,可稱職銜或“先生”、“女士”等。
皇家貴族的稱呼。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國王、皇后,可稱為“陛下”;王子、公主、親王等可稱為“殿下”;對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稱其爵位,亦可稱“閣下”,或稱“先生”。
技術人員的稱呼。對醫生、教授、法官、律師以及有博士等職稱、學位的人士,可稱為“醫生”、“教授”、“法官”、“律師”、“博士”等,也可加上姓氏或“先生”。
軍人的稱呼。一般稱軍銜,或軍銜加“先生”,知道其姓名的可冠以姓與名。有的國家對將軍、元帥等高級將領稱“閣下”。
服務人員的稱呼。一般情況下稱“服務員”,如果知道其姓名的可單獨稱呼其名字,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稱服務員為“先生”、“夫人”、“小姐”。
教會人員的稱呼。教會的神職人員,一般可稱教會的職稱或姓名加職稱,也可以職稱加“先生”,有時主教以上的神職人員也可稱“閣下”。
同志稱呼。凡是與中國同志相稱的國家,對其各種人員均可稱為“同志”,有職銜的可加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