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井遺址

概況

程井遺址

收穫

2004年,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東營—香港(亳州—阜陽)段高速公路建設,在安徽省亳州市譙東鎮南於行政村程井自然村東北取土發現程井遺址。總面積約為20萬平方米,其上全部被1.5米厚黃泛層覆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時組織專業人員,配合工程建設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工作從2004年7月開始,至2005年7月結束,歷時一年。發掘區域主要位於程井遺址的中東部,計揭露面積2400平方米。遺址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時代包括龍山、商周、戰國、漢代、唐宋等若干時期的文化堆積層。發現有龍山時期的灰坑、儲藏坑;商周時期的墓葬、壕溝、灰坑、祭祀坑、土水井和柱洞等;唐宋時期的磚水井、路面、煉鐵爐、灶和陶窯等。
龍山時期的灰坑,主要位於取土場的西南部,坑口有不規則形、圓形與橢圓形等,多數為口大底小,斜坡狀,少數為直壁,口徑0.5—5.3、0.4—1.65米,出土遺物有陶?、盆、罐、甑、碗、蛋殼陶杯、三角形鼎足、骨標、骨錐、殘石斧及石錛、卜甲和卜骨等;商周時期祭祀坑均為圓形,直徑0.6—0.7、深0.35—0.5米,內有一頭豬,為豬分解後對稱狀放置坑內,豬頭有向南和向北之分。壕溝位於遺址的中部,形狀近似圓形,直徑80—100、溝口寬8—10米,溝壁為斜坡狀(稍陡),深2.2—2.5米,出土遺物有大口尊、甑、瓮、鬲、?、罐等口沿、錐狀和袋狀鬲足、斝足、彈丸、網墜、紡輪、蚌鐮、蚌鏟、骨鏃、銅削等。
大批商周—唐宋時期的古墓葬是這次發掘的主要收穫,計461座,其中有商代1座,西周30座,春秋190座,戰國128座,漢代54座,唐宋18座。
先秦時期的墓葬皆打破龍山至商周時期的文化堆積層及文化遺蹟,墓葬分布非常密集,僅在900平方米的範圍內發掘墓葬324座。墓葬之間的疊壓和打破關係異常複雜,許多早期墓葬被後期的墓葬打破或疊壓,部分墓葬殘缺不全僅殘存頭顱或下肢骨骼部分。墓葬均屬小型墓葬,主要形制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部分有生土二層台。西周墓內有腰坑,坑內都殉狗一隻。墓葬一般長2—2.4、寬0.5—0.8、深0.7—1.3米。墓葬方向,除西周墓為南北向外,大多數為東西向。墓葬多數為成人墓,也有少數兒童墓。人體骨骼保存較好,除被打破外,均能清理出完整的人體骨架。葬式主要有仰身直肢、仰身屈肢,一般兩手交叉於下腹部或兩手上抬置於胸部;其他葬式有側身直肢與側身屈肢。葬具已全部腐朽,只有少部分的墓葬能清理出葬具的痕跡。墓葬隨葬品大部分放置在墓主人的頭部,有的墓葬隨葬品則放置在墓坑的一側,隨葬品多寡不一,多者10幾件,少者2—5件。隨葬器物組合,西周時期為簋、鬲、豆、罐、盆;春秋時期為罐、鬲、盆、豆、壺和鼎、豆、盆、罐;戰國時期為鼎、豆、壺與鼎、豆、罐。
漢代墓葬主要有空心磚墓和磚室墓,均為長方形。空心磚墓有單室、雙室(設有腳箱)、三室(設有頭箱和腳箱)等結構。墓室長2.02—5.04、寬0.85—1.4米。空心磚的尺寸大小不一,一般長0.93—1.5、高0.33—0.8、厚0.12—0.18米。空心磚正面有紋飾,飾4個方格對角紋,方格紋內飾雲雷紋或柿蒂葉紋,中間飾1個圓渦紋。磚室墓均為長方形,多數為單室墓,雙室墓較少。部分墓有斜坡形墓道。墓磚多數為素麵,少數墓磚一面飾繩紋。墓壁均為錯縫平鋪砌法。墓室長2.05—6.3、寬0.78—2.54米。唐宋時期的墓葬形制有長方形、船形、龜形和方形圓角穹隆頂等,除方形圓角墓稍大外,其餘形制的墓葬均較小。
這次發掘出土文物1500餘件,主要有陶器、骨器、蚌器、料器、玉器、鐵器、銅器等。陶器占大宗,有簋、鬲、盆、罐、豆、鼎、壺、勺、盤、?、鍅、燈、鍅輪、彈丸、網墜、管等,銅器有帶鉤、鏡、環、鈴、簇、戈、矛、劍、敦和印章等,骨器有簪、標等,蚌器有珠、蟬、耳鼻塞、兔飾、環飾等,料器有珠、圭形掛件、項飾等,其他有貝幣、玉玦、鐵削、鐵劍、鐵佛像、石硯台、黛板以及錢幣等。

價值

程井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其龍山、商周遺存的發現,提供了該地區先秦古文化的遺存信息。尤其是周代墓群數量多,分布密集,年代跨度大,疊壓和打破關係複雜,對建立皖西北地區周代墓葬年代標尺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漢代空心磚墓的發現,對該類型墓葬的分布範圍及特點也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對探索皖西北地區龍山、夏、商、周諸時期文化的特徵、源流及與淮夷和焦、夷古氏族的關係,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