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針孔菌

稀針孔菌生於樺及其他闊葉樹的腐木上,藥用價值是香而甘,順氣、益神、去邪風、治狐臭、止血、療胃疾。

中文名稱: 稀針孔菌
拉丁學名: Inonotus cuticularis (Bull. ex Fr.) Karst.Polyporus cuticularis (Bull.) Fr.
同物異名:
俗名別名: 薄皮纖孔菌、合樹菌、桂花菌。
型態描述: 子實體無柄,菌蓋 半圓形或扇形,基部狹窄,常呈覆瓦狀,2-10×3-20厘米 ,厚0.3-2厘米,有時左右相連,軟肉質,乾後變硬,琥 珀褐至栗色,有粗絨毛,漸變為纖毛狀或近光滑,往往有 環帶,邊緣暗灰色,薄、銳,常內卷。菌肉與菌蓋相近, 厚0.1-1厘米,纖維質。菌管長2-10毫米。管口多角形, 初期近白色,後與菌蓋同色,每毫米2-5個,管壁薄,漸 齒裂。孢子黃褐色,光滑,近球形至廣橢圓形,4-8× 3.5-5.5微米。剛毛稀少,有時無,褐色,錐形,13-30× 5-7微米。
生態習性: 生於樺及其他闊葉樹的腐木上。
產地: 吉林、江蘇 、浙江、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藥用價值: 香而甘,順氣、益神、去邪風、治狐臭、止血、療胃疾 *。對小白鼠肉瘤及艾氏癌的抑制率分別為90%及 100%[53]。
此外,幾形針孔菌[Inonotus orientalis (Lloyd) Teng]、絲光薄針孔菌[Inonotus tabacinus (Mont.) Karst.]、松鼠狀針孔菌(Inonotus sciurinus Imaz.) 對小白鼠肉瘤180及艾氏癌的抑制率依次為100%,100%, 60%及100%,90%,70%[5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