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道光丁酉之秋,余既重修龜山淮瀆廟,封支祁井。愛請於朝,得御書“星瀆昭靈”額,尋蠲吉恭齎渡洪澤湖,詣廟懸掛,致祭禮成。因偕泗州知州張應雲、虹鄉訓導陳景松,周曆山麓,延眺全湖,見水中有鐵佛四,磚門三,風濤震撼,屹立不欹。詢知為宋金臂禪師所建無梁殿舊址,曆元及明,我朝康熙十九年大水,泗州城圮,田廬寺宇盡畢沉浸。乾隆四十二年,裁虹歸泗,始移州治,而茲寺仍沒湖心。越百年,無過問者。余惕然心動,思欲完葺,祗以工鉅費繁,未敢輕議。比歸浦上,與淮揚道李國瑞、護河庫道朱楹,論近年淮水安流,深蒙神佑,並述及山中景象,二君以為古佛宜拯,古殿宜復,慨然捐助三千金,成此善緣。乃商以高堰營守備黃佩董其役,鳩工庀材,縋幽升險,出佛於水,又得鐵羅漢二十尊,鐵鐘、鐵鑊各一具。擇爽塏處為殿兩重,金容蓮座,藉作莊嚴。並設簴懸鐘,以警昏曉。疊石置鑊,以崇供養。計經始於戊戌夏五,逾秋九而工竣。募僧守護,易寺名日“安淮”。於是知州張應雲捐俸置田七十餘畝為香火資,而規模粗備。蓋起頓修廢,事有難已,不僅祈禱地也。且夫淮挾皖豫兩省七十二山溪之水,匯於泗境,成洪澤湖。國家資以濟運,其波濤消長之靡定,風雨鼓盪之無時,自昔為甚。況前人主蓄清刷黃之說,余更兼用排淮注江之議,啟閉機宜,尤刻不容緩。今自十四年以來,水皆順軌,風不為災,大有頻書,安瀾屢告,實皆仰賴聖天子感召休和,諸僚友贊襄修守之所致,而余得坐受其福。乘茲修暇,修復靈跡,何其幸歟!謹志其緣於左。再,龜山鐘聲為盱眙八景之一,宋米南宮諸詠之。今鍾出於水。其追蠡是識,雖已漫患不可考,而其聲則復,亦湖山一覽事也,合併記之。
作者
麟慶,滿族人,字見亭,進士出身。道興十二年至二十年任江南河道總督。於淮安名勝古蹟維護做了不少工作,著有《鴻雪因緣圖記》,其中有關的淮安圖文資料很有價值。後因河溢崔鎮而罷職。
寫作背景
道光十七年(1837年),麟慶在重修淮瀆廟後.因發現宋龜山水陸院遺址及鐵佛等,又發起移建安淮寺 的活動。龜山水陸院.宋人稱其“寺臨淮水,負小山,規制壯麗。自京師以南寺觀,皆不及也!”,可見當時頗負盛名,寺中無梁殿特別奇妙。麟慶易寺名為“安淮”。本文記載安淮寺重建過程及有關捐助及監督、施工人員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