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桃源

秦漢桃源

秦漢桃源位於湖南省安化縣與漵浦縣之間,居住著30餘戶人家。秦漢桃源自然風景區,由達坳景區、青雲山景區及馬轡市景區三部分組成。是以楚人古溶洞、奎溪達坳自然 村、柘溪水庫風景區為依託,展現青山、秀水、奇洞、幽村,集休閒觀賞、探險求知、溫習歷史、體驗先民生活、感悟遠古文化功能於一體的自然風景區。

秦漢桃源,就是一個這樣的地方。它棲在湖南省安化縣與漵浦縣之間,靠近安化縣一側。疊翠山巒中圍抱著200多畝田地。這裡居住著30餘戶人家、200餘人丁。村民全為南宋理學大師張栻的後代。而且都還保持了多年的秦漢農家的生活方式,民風古樸,生活與世無爭。所有的建築依然保持了清代的風格。保存得最久的房子有300多年歷史。“漁人”最先進入桃花源的描述是,“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而進入秦漢桃源前非得要從山的坳口而入。“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場景處處可見。它潤著墨、泛著綠、敷著彩、留著白,本身就是一卷山水彩畫,亦是一種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實,“秦漢桃源”已在媒體上炒得裸裸紛紛。關於歷史上的桃花源究竟在何處,人們一直爭論不休,而且,似乎地點越爭越多,包括雲南省廣南縣壩美村、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等30多處。早在3年前,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梅山文化研究員張貽明先生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安化縣西南邊陲的黃桑坪組,驚訝於大自然的神奇與世風的淳樸。通過幾個月的調研,他認為“這裡才是真正的桃花源”。他的發現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呼應,學術界將邀請專家實地考察、論證,並在長沙市召開研討會。他所做的一切只為證明,“安化黃桑坪的秦漢桃源將是《桃花源記》中的唯一原型。”近日,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文史專家陳書良教授,通過研究認定“秦漢桃源”除了《桃花源記》所提供的時間、地點、人物、交通、路程、河流、地貌、植被、方位、海拔、小路狀況、步行距離、民俗及時代背景等特徵信息外,還在詩中具體描繪到避亂、隱居、耕種、秋收、免稅、祭祀、服飾、往來、娛樂、民風與外界的差異等等,在“秦漢桃源”這裡都能一一完全吻合。除此,其他的村落,包括現今所有疑似的桃花源都是所不具備的。
從地理環境上看:在常德200公里範圍內逐一排查尋找,根據相關史書、縣誌、地方志查對古時梅山道路交通情況,從航拍地圖示高分析,核對衛星地圖有山有水、山有小口,以及可在沅水分支上逆水行船的條件只有這裡具備。
從自然資源上看:有桃花林、有桑樹竹林、有良田、有美池,這裡也是吻合的。
從人文習俗上看:熱情、好客是安化梅山的古老傳統。秦漢至宋代,梅山的不與中國通的和諧社會,正是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根據。
秦漢桃源真址的確定,給“世外桃源”的安化縣奎溪鎮的一禺,注入了無限的商機。如今許多企業還瞄準這片不為人知的“桃花源”,投資旅遊產業。

建制沿革

安化古稱“梅山蠻地”,土著多為瑤族,是名聞遐邇的梅山文化發祥地,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置縣,有近千年歷史。安化歷史悠久,地靈人傑。境內東周古村落與舊石器遺址的相繼發現,證明距今1.5萬年前,就有先民在

此繁衍生息。安化為古梅山之域,漢屬益陽縣地。唐僖宗光啟二年(886),梅山峒蠻斷邵州道,不與朝廷通。直至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朝廷章收復梅山,置安化縣。據史料統計,自宋到清,安化通過科舉考中進士以上14人,舉人117人。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有:清代兩江總督陶澍、雲貴總督羅饒典、著名書法家黃自元。20世紀初,李燮和、李唐等最早參加華興會、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成為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從大革命到解放戰爭的幾十年革命鬥爭中,姚炳南、盧天放、劉肇經等大批革命志士前赴後繼,共有389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一代偉人毛澤東先後於1917年和1925年在安化進行社會調查和開展農民活動;新中國成立後,安化英才輩出,胡吉主、譚望初被先後評為全國林業勞動模範,世界羽毛冠軍唐九紅、龔智超、龔睿娜、黃穗,就是從這裡走向世界。

行政區劃

安化下轄東坪鎮、清塘鋪鎮、梅城鎮、仙溪鎮、大福鎮、長塘鎮、羊角塘鎮、冷市鎮、小淹鎮、江南鎮、柘溪鎮、馬路口鎮、奎溪鎮、煙溪鎮、渠江鎮、平口鎮、樂安鎮、滔溪鎮、高明鄉、龍塘鄉、田莊鄉、南金鄉、古樓鄉等鄉鎮,總人口95.1萬。

地理環境

安化位於資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主幹帶,東與桃江、寧鄉接壤,南與漣源,新化毗鄰,西與漵浦、沅陵交界,北與常德、桃源相連。總面積4950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積第三大的縣。[8]

地形地貌

安化在雪峰山北段主幹帶,地形地貌多樣,地勢從西向東傾斜,西部高峰九龍池,海拔1622米,東部善溪口,

海拔57米,相對高差1565米。[9]境內群山起伏,嶺谷相間,有較大的山脈29支,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57座,屬典型的山區縣。全縣共有山地面積4052.5平方公里,占縣域面積的81.9%;山崗地面積有546.9平方公里,占縣域面積的11.1%;崗地面積134.0平方公里,占縣域面積的2.5%,平地面積139.7平方公里,占縣域面積的2.8%,其餘為水面。[10]

地質土壤

安化縣大地構造處於雪峰山孤形構造北端向東偏移部位,鄰近祁陽弧北段,北為揚子陸塊的雪峰弧形隆起帶,南為華夏陸塊的湘中凹陷區,呈“一橫二縱”構架,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山地、丘陵、崗地犬牙交錯。成土母質以板頁岩風化物為主,其次為砂礫岩、石灰岩,花崗岩風化物亦有少量分布。土壤類型比較齊全,土質粘沙適度,多主弱酸性,養分含量較豐富。[10]

氣候

安化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總的特點是氣候溫暖、四季分明,水熱同季、暖濕多雨,嚴寒期短、暑熱期長,熱量充足、雨水集中。區域內年平均日照時數1376.1小時,太陽輻射總量97.16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氣溫16.2℃,歷年最高氣溫為42℃,最低氣溫為-11℃。區域內年降雨量在986毫米-2440毫米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622mm,在年內及年際間分布都很不均勻,降雨主要集中在3~7月,占全年的52.5%,其中以5月份最多,占全年的16%,最大年降雨量為最小年降雨量兩倍以上。[10]

水文

安化縣境內水系十分發達,溪河縱橫交錯,分屬資水、湘江、沅水三大水系,以資水水係為主,其流域面積為4850.6平方km,占全縣總面積的97.99%;屬湘江流域的90.35平方km;屬沅江流域的9.3平方km。縣內集雨面積大於10平方km或幹流長度大於5km的河流有163條(其中一級支流45條,二級支流83條,三級支流35條),有洢溪、洋溪、善溪、沂溪、麻溪、渠江等9條資江一級支流的流域面積均超過200平方km。資江由平口鎮入境,流經馬路、東坪、小淹等16個鄉鎮,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幹流長度在縣境內長120km,資江幹流上因柘溪水電站建設形成大型水庫一座,庫容量30.2億m3。

自然資源

安化地形地貌多樣,各類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地肥沃,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年平均氣溫16.2°C,無霜期長275天,日照1335.8小時,降水1706.1毫米。地勢從西向東傾斜,西部高峰九龍池,海拔1622米,東部善溪口,海拔57米,相對高差1565米。境內高山疊嶂,峰巒挺拔,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63座。資水橫貫縣境中部,境內幹流長度大於5公里的溪河170條。1961年柘溪電站關閘蓄水,形成柘溪水庫境內水面達85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安化縣總人口900759人,其中:東坪鎮95591人,清塘鋪鎮55633人,梅城鎮63769人,仙溪鎮46931人,大福鎮43442人,長塘鎮41040人,小淹鎮33732人,江南鎮33857人,羊角塘鎮59088人,冷市鎮33317人,馬路鎮33065人,奎溪鎮21284人,煙溪鎮23831人,槊江鎮10792人,坪口鎮18069人,柘溪鎮15082人,高明鄉16617人,樂安鄉46274人,栗林鄉11762人,東山鄉13728人,滔溪鄉22456人,洞市鄉19635人,龍塘鄉24131人,楊林鄉19691人,木子鄉19171人,田莊鄉30253人,蒼場鄉7038人,南金鄉10533人,古樓鄉人,13197人,新建橋虛擬鎮17750人。

2011年,安化縣常住人口為1004809人。其中農業戶口880817人,非農業戶口123992人。已婚育齡婦女213271人。2011年全縣共出生人口12772人,死亡5644人。出生率為12.4‰,死亡率為6.42‰,人口自然增長率5.98‰。[12]

2012年,安化縣常住人口為1017198人。其中農業戶口902520人,非農業戶口114678人。已婚育齡婦女213362人。2012年全縣共出生人口13667人,死亡6648人。出生率為13.44‰,死亡率為6.58‰,人口自然增長率6.86‰。[13]

2013年末,安化縣總戶數30.9萬戶,總人口102.9萬人,常住人口91.2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5.05萬人,城鎮化率27.46%。出生率為12.62‰,死亡率為6.71‰,人口自然增長率5.91‰。[14]

民族

2009年,安化縣有漢族、土家族、苗族、蒙古族等26個民族。[10]

歷史文化

安化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據《宋史·梅山峒蠻傳》記載:“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其地區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而梅山居其中。”梅山處湘中的腹地,崇山峻岭,曠里荒蠻,交通閉塞,苗瑤雜居其間,分為梅山十峒。梅山峒民在那種獨特的環境下,形成和發展了一種獨特的文化,這種文化默默地流傳千年,直到宋熙寧五年歸皇后才匯入中國文化的江河。梅山文化集中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習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勞動生活,表達思想的文化形式,或稱文化載體。獨特的民俗風情,是梅山文化的又一個重要方面。在生產和分配方面,他們過的是一種共同努力,平均分配的原始共產主義生活,大家一起打獵,平均分配獵物,只要狩獵或分配獵物在場,哪怕路過巧遇,見人一份,對有功者另有獎賞。

風景名勝

安化縣自然景觀眾多,有紅岩自然保護區,柘溪省級森林公園,還有奇石如林、奇洞遍布的思游景區,洞中有洞,洞內分層、層層有景的馬路溶洞群等。古蹟亦多,有安化一中校園保護完好的文廟、武廟;有石人石馬、陵墓享堂、御書御撰扁牌一應俱全的陶儔陵園等等。[9]截至2012年,已建成國家等級旅遊區4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國家濕地公園1處、省級森林公園2處。[20]

六步溪

“六步溪國家級原始次森林保護區”位於安化縣馬路鎮(原蒼場鄉)西北部,總面積12000多畝,有湖南的“西雙版納”之稱。區內生態保持良好,自然景觀瑰麗多姿,人文景觀獨具民族特色。保護區保存著大量面積較好的原始闊葉林,有伯樂、香果、銀杏等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30餘種,還有大量野生珍貴保護動物在這裡“安居樂業”,其中以雲豹為代表的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多達16種。保護區常年氣候宜人,山石突兀,瀑布奇險,叢林茂密,奇花異草,美不勝收。這裡居住著土家族村民,較為封閉的生活環境使山民保留了土家人的生活習俗,吊腳樓、小背簍隨處可見。

九龍池

九龍池位於雪峰山北麓,南與新化縣大熊山接壤,海拔1622米,為湘中第一高峰,峰頂有一池,相傳黃帝登

九龍池冰磧岩

熊山時,將九座峰巒點化成九條龍,九龍池因此得名。九龍池融人文景觀、鄉土風情、優美傳說於其中,山、水、林渾然天成。九龍池山體整體為冰磧岩結構,被國內外地質學家認定為世界最大冰磧岩擁有地,完好保存了6億年前的岩石紀錄和冰期之後“熱室”氣候事件的岩石紀錄,岩層厚度、規模和岩石質量均堪稱“世界之最”。[21]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景區為國家4A級景區,主要包括川岩江、關山峽谷、洞市老街、永錫橋、黃沙坪古茶市、唐家觀、陶澍故里等景點。唐家觀是整個資江流域713公里中最有寶貴文物價值的古代民俗文化村,是資江流域益陽境內唯一保存下來的古街和古商業碼頭,被譽為“中國商業發展的活化石”。永錫橋為清光緒年間修建的安化縣規模最大,且保存最為完好的木構風雨廊橋,橋長83米,高13米,寬4.2米,橋墩為純一色石塊壘砌而成,巨大鵲木橫臥其上,鵲木上便是由34扇木屋互連而成的主體廊橋。洞市老街是一條長達三華里的青石板街,這裡曾是“前鄉”到“後鄉”,安化到新化的必經要道。陶澍陵園為清代兩江總督陶澍的長眠之地,建於1840年,總占地面積7560平方米。[22]

陶澍故居

陶澍墓位於小淹鎮沙灣村,由朝廷拔銀興建。陵園占地50畝,環築圍牆,右門入側處有御碑亭,亭內兩隻巨大的石鰲背負一塊道光皇帝御賜的、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書寫的碑文,進門左側為陶澍墓,墓前有墓表、石俑、石馬、石虎、石兔,顯得莊嚴肅穆。1996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

尚書宅地位於資江北岸,陶澍陵園下游約3公里,內有總督府、太保第、鄉賢祠、賜書樓、石雕龍鳳門、雙玉飄香、引水石渠等。

文塔攬月位於資江石門潭北岸,1836年由陶澍回鄉捐資所建。塔高21米,八方七層,四至七層塔角銅鈴32個,風吹鈴響,似仙女奏樂。第一層漢白玉石匾額上刻著首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率二層嵌“文瀾塔”青石匾額。古塔點綴在高山峽谷中,青山綠水之間,氣勢雄偉。

在陶澍故里人文風景還遍布著仙龍吐珠、風雨迎賓、仙蛙對峙、紗帽傳奇、七星閃光、龜蛇戲斗、石龍過江、三公搶印等奇異的自然景觀。

著名人物

據史料統計,自宋到清,安化通過科舉考中進士以上14人,舉人117人。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有:清代兩江總督陶澍、雲貴總督羅饒典、書法家黃自元;最早參加華興會、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的李燮和、李唐;革命志士姚炳南、盧天放、劉肇經等;全國林業勞動模範胡吉主、譚望初被;世界羽毛冠軍唐九紅、龔智超、龔睿娜、黃穗。

其他還有鄧克明、吳奔星、劉起、龍馭球、周新安、賀南昌、周宗瑞、李旦初、盧造勛、吳琨琪、夏贊忠、王眾孚、李作成、楊智勇、孟石源、唐九紅、龔智超、龔睿娜、黃穗、龍奔、陶昕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