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運動

葛利普(A·W·Grabau,1924年)亦稱秦嶺地層的褶皺發生於古生代末期,使秦嶺地槽發生遷移。 維里斯(B·Willis,1907年)認為秦嶺運動發生在二疊—三疊紀的甘肅系與中、晚侏羅世的砂岩間。 姜春發等(1962年)在東秦嶺發現中、下三疊統復理石建造,它與上覆的侏羅系含煤岩層呈不整合關係,認為東秦嶺冒地槽結束於印支運動,故應代表秦嶺地區的印支運動。

秦嶺運動(Qinling orogeny)由翁文灝於1927年)命名,指古生代末期的地殼運動。在西秦嶺,這次運動使古生代地層強烈褶皺,東秦嶺地槽的褶皺延續至侏羅紀末期的燕山運動。葛利普(A·W·Grabau,1924年)亦稱秦嶺地層的褶皺發生於古生代末期,使秦嶺地槽發生遷移。維里斯(B·Willis,1907年)認為秦嶺運動發生在二疊—三疊紀的甘肅系與中、晚侏羅世的砂岩間。姜春發等(1962年)在東秦嶺發現中、下三疊統復理石建造,它與上覆的侏羅系含煤岩層呈不整合關係,認為東秦嶺冒地槽結束於印支運動,故應代表秦嶺地區的印支運動。譚錫疇(1925年)據商城、固始、信陽等地的下侏羅統與“五台系”,白堊系與“五台系”以及白堊系凝灰礫岩與下侏羅統間的不整合現象,指出秦嶺褶皺形成於早、中侏羅世,或延續到早白堊世。據趙亞曾等(1931年)研究,秦嶺二疊系草涼驛群與震旦系或寒武奧陶系柞水群間有不整合存在;大巴山的巫山石灰岩與奧陶系以及志留系灰岩間有假整合;秦嶺南部侏羅系勉縣群(或滴水鋪群)與石炭系略陽群間有假整合,認為調查區內有華力西運動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