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子午道
子午道系古代長安通往漢中、安康及巴蜀的驛道。因穿越子午谷,且從長安南行開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此道開闢於秦代,東漢王升《石門頌》稱:“高祖受命,興於漢中,道由子午”。秦末劉項相爭,劉邦被迫前往漢中就任漢王,所行即子午道。秦漢魏晉時期,子午道的大致經行路線為:自古長安南下,經今西安南郊杜城村,入今長安縣子午鎮附近子午谷,溯谷而上至土地梁,越梁沿灃水支流至餵子坪附近灃水河谷,溯谷南行至關石(即子午關,又名石羊關);過關石後南行,越秦嶺主脊到寧陝縣沙溝街,循漢江支流旬河而下,經高關場、江口鎮、沙坪街、大西溝,翻越月河梁至月河坪,南渡月河順腰竹溝行,於古桑墩附近越腰竹嶺進入漢江另一支流池河沿,循池河南下,經營盤、胭脂壩、新礦、龍王街、鐵爐鎮入石泉縣境,經梧桐寺、迎風街、石佛寺、筷子鋪、後營至池河鎮,過馬嶺關繞漢江北側九里十三灣至石泉縣城;自石泉縣城向西北,經古堰、繞峰街至西鄉縣子午鎮,過子午河入洋縣境,復經金水鎮、酉水鎮、龍亭進入漢江平原,過洋縣、城固縣城到達漢中。
駱谷道
駱谷道也系古代長安翻越秦嶺通達漢中、四川的驛道。因自長安南下先經周至縣西駱谷而得名;又因翻越秦嶺後南面出口為漢江支流儻水河谷,故又名儻駱道。駱谷道於三國時期始見歷史記載,其經行路線大致為:自古長安西南行,經戶縣至周至,西南行30里從西駱谷入秦嶺,越駱谷關,逆黑河支流陳家河上游翻越老君嶺,沿八斗河、大蟒河谷上行,溯黑河西源越秦嶺至都督門,進入漢江支流胥河上源,再向西南翻越興隆山至酉河上游的洋縣華陽鎮,沿酉河經茅坪過八里關,又越貫嶺梁經白草驛,出儻谷口,循儻水河谷至洋縣,沿漢江北岸渡胥水,經流王城、城固縣城、柳林鎮到達漢中。
褒斜道
褒斜道系古代長安穿越秦嶺通達陝南、四川的又一驛道。因沿渭水支流斜水與漢水支流褒水兩條河谷而行,北入口在眉縣斜谷,南出口在漢中褒谷,故稱褒斜道。此道歷史最為悠遠,《華陽國志》引《蜀志》稱其始通於三皇五帝,《讀史方輿記要》稱:“褒斜之道,夏禹發之”,是秦漢時期鹹陽、長安通往陝南、四川的主要驛路。《史記》稱關中南往巴蜀,“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其經行路線大致為:自古長安經戶縣折西過周至、眉縣,由斜谷口入秦嶺,沿斜水東側南行,經鸚鵡嘴、下寺灣,越老爺嶺入桃川谷,西過靈丹廟、杜家坪,登五里坡,進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紅岩河上游(今太白縣城所在地嘴頭鎮),再折向西南行,經兩河口、關山街、古蹟街、西江口鎮、孔雀台、馬道鎮、褒姒鋪,穿石門或越七盤嶺出褒谷口,經褒城到達漢中。
陳倉道
陳倉道系關中西側穿越秦嶺通往陝南、四川的驛道。以道路北端入山處為秦漢時陳倉縣而得名;因秦嶺北側有散關扼控,又名散關道;又因途中沿嘉陵江上源故道水而行,秦時設定故道縣,又名故道。此道開闢於先秦時期,秦末漢初已成為溝通關中與巴蜀的慣行路線,劉項相爭時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即由此道北伐關中。唐代闢為驛道,逐漸替代其他棧道,成為長安通往巴蜀的主要驛道。其經行路線大致為:自長安循隴關道西行,至鳳翔折南至陳倉(今寶雞東),西南行入秦嶺至玉女潭,穿越散關翻越黃牛嶺至黃花川,沿故道水行至鳳縣,入故道川,經馬嶺寨、兩當縣、固鎮、河池縣、長舉縣至興州治所順政縣,復東南行經興城關、分水嶺後渡沮水至西縣(今勉縣西),折西南經百牢關至金牛縣(今寧強縣金牛鎮),再沿金牛道入蜀或經褒城至漢中。
藍武道
藍武道系古代長安翻越秦嶺,東南向通往南陽、荊襄以至江南、嶺南的驛道。因途經藍田關、武關,故名藍武道或武關道;又因自長安先到達商州(今商縣),唐時又名商山路。藍武道開闢於商末周初,荊楚部族首領鬻熊受封為楚子,在率族人自關中移居江漢時開闢此道。周秦漢唐時在諸驛道中地位僅次於潼關道。唐代此道大致經行路線為:自唐長安城東行,過灞橋後折向東南,經藍田坡底村上七盤嶺,繞蘆山南側過藍橋到藍橋鎮,溯藍橋河而上,經牧護關(唐時稱藍田關)翻越秦嶺梁,順丹水支流七盤河下至黑龍口,折東行經商州、丹鳳縣後出武關,又東經商南縣富水鎮出今陝西省境,經西峽縣、內鄉縣至南陽。
庫谷道、義谷道、錫谷道
庫谷道、義谷道、錫谷道均系自古代長安翻越秦嶺,南向通往金州(今安康)的驛道,各以入口秦嶺山谷得名。唐宋時已有山間小徑,元代正式闢為驛路。庫谷為河支流庫峪河自秦嶺而出的山谷,位於今藍田與長安兩縣交界處。庫谷道經行路線大致為:從長安東出,經引駕回折南入庫谷(庫峪口),溯庫峪河而上翻越秦嶺,經十八里小嶺、陰溝口、閻王溝、黃家店、石灣鋪、攔馬河、表德鋪至鎮安縣,循乾佑河而下,經今長哨、東坪、青銅至兩河關進入旬水谷道,又經趙灣、甘溪至旬陽縣,折西沿漢江北岸到達金州。義谷即今長安縣東南60里的大峪口。錫谷即今長安縣東南的小峪口。義谷道、錫谷道是到達鎮安縣之前的另兩條驛路,至鎮安後與庫谷道相合。
歷史價值
今西安轄區內的秦嶺古棧道上,仍有大量文物古蹟遺存至今。據西安市文史館專家介紹,駱谷道上遺蹟主要分布在周至縣關嶺梁以北的西駱峪河谷段,八斗河、大蟒河、父子嶺段、厚畛子一帶黑河上遊河谷段和都督門胥水上游段等處,多有棧道、棧孔、石棧、石砭路、棧橋等遺存;鼓轟潭附近的大蟒河兩岸,分別有1米多高的石樁3個,似為架設索橋所設;大蟒河今公路橋旁河床兩岸及河心巨石有橋柱孔遺蹟數個。
旅遊開發
“秦嶺古道旅遊開發擁有優越的交通條件。現代公路交通是在古代驛路交通基礎上合乎邏輯的發展。”事實上,穿越秦嶺的多條公路及鐵路與秦嶺古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承襲關係。例如,今寶成鐵路的寶雞至鳳縣段和川陝公路的鳳縣至漢中段大致沿陳倉道修築;今西萬公路(西安至四川萬源公路)大致沿子午道修築;西(安)界(牌)公路大致沿藍武道修築;周(至)城(固)公路大致沿駱谷道修築。人們乘汽車翻越秦嶺,就可以不時看到公路旁有古棧道的棧孔遺蹟。今後的旅遊開發,基本可以利用現有公路,一般不必再另闢線路,交通上的投入將很有限。
對秦嶺古棧道旅遊項目的開發,西安市文史館專家主張不搞大動作,風格應定位於古拙樸實、引人遐思,讓遊客觀賞懸崖絕壁上二千多年前留下的棧孔、橋柱、路面。當然,這並不等於無所作為。具體來說,主要應做三件事。一是在沿途設定標識牌,內容或提醒遊客注意觀賞從車窗可見的棧孔、棧橋遺蹟,或告知遊客在此下車前行若干米有何遺蹟觀覽點。二是在適當地點復原數米棧道,供遊客停車觀覽,使其對古代棧道有感性認識。三是編撰一份規範的導遊詞,告訴遊客這一古道的歷史始末,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典故。大規模復原古棧道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因為如今情況與二千多年前已迥不相同,秦嶺中遍地樹木任由砍伐的條件早已不復存在。從通盤巨觀角度思考,秦嶺古棧道開發將會盤活西安和陝南的一批旅遊資源,帶動關中和陝南的一批旅遊項目,對西安旅遊業發展必將產生長遠良性影響。市文史館的研究報告指出,秦嶺古道旅遊是一條“線”,在它的兩端與沿線都有一批“點”。這條“線”一旦啟動,沿線的“點”就被激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