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瑪·馮·德·戈爾茨

科爾瑪·馮·德·戈爾茨

科爾瑪·馮·德·戈爾茨(德語:Colmar Freiherr von der Goltz ,1843年—1916年),普魯士軍官、軍事歷史學家、德意志帝國陸軍元帥,是總參謀部的異類,人民戰爭理論的開創者,土耳其陸軍的重建者。

基本信息

罕見的軍事天才

德意志帝國陸軍元帥戈爾茨出身於東普魯士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在他兩歲的時候,他父親被迫賣掉了祖傳的地產,在他六歲的時候,他那個在普魯士軍隊服役19年還是箇中級軍官的父親因霍亂死在但澤。1861年以少尉軍銜加入駐格尼斯堡普魯士陸軍步兵第41團,後進柏林軍事學院進修,以學員身份參加了普奧戰爭並負傷,戰後進入總參謀部工作,普法戰爭其間在血王子卡爾·腓特烈的第二軍團服役,參加了邊境交戰和梅斯包圍戰和最後的掃蕩巴黎外圍戰。1878-1883年在波茨坦的柏林軍事學院任軍事史教官並晉升為上尉。在研究普法戰爭史的時候,他發現,這次戰爭並不是當局讓全世界軍事史學家相信的那樣是一次短期的速決戰,實際上巴黎包圍戰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加上甘必大組織國民自衛軍在外地的抵抗,新的法蘭西共和國已經能夠動員國家意志進行人民戰爭,德軍在此期間的損失不低於對法國正規軍作戰。妄想以後對法作戰還是一次簡單的速決戰是不現實的。由於他揭露出可怕的真相,違背德國軍方的主流看法,因此被趕出了軍校,下放到部隊。德軍中識貨的人還是有的,老毛奇把他找了回來,稱他為20年後必定是德國總參謀長的人物。他又回到了軍事學院,當了5年講師,進一步深入闡述他的論點。期間出版了兩部經典軍事名作,從《 羅斯巴赫 到耶拿 》和《武裝的人民》(另譯為全民皆兵),尤其是後者,開創了開創了人民戰爭的概念。為他贏得了不朽的聲譽。他沒有預料到,正是他的這些觀點使他成為德國20世紀軍國主義思想之父之一,因為遵循這一思想走下去,一切國家的和人類的關係都將最終歸結到戰爭之上。戈爾茨對可能出現的新的“耶拿會戰”懷有一種恐懼,這種憂慮在當時法國的軍事文獻中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的。出於道德方面的考慮,戈爾茨堅持認為,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可以進行戰爭,當然戰爭一旦爆發就可使用任何手段 。

過人的遠見

戈爾茨元帥曾經寫道:"For me the present war is only the beginning of a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t whose end will stand the defeat of England's world position.The hallmark of the 20th century must be the revolution of the coloured races against the colonial Imperialism of Europe."譯文為:對我來說,當前的戰爭(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只是一個長期歷史階段的開始,在這一歷史階段的尾聲,英國的全球霸權將崩解。20世紀的特點將是有色人種對抗歐洲殖民主義帝國的革命。

重建土耳其陸軍

當德國總參謀部成為世界的樣板後,許多國家以德國總參謀部為目標改組了他們的戰爭機構。1883年,同時有兩個東方國家的軍隊來向德國陸軍要人培訓他們的軍隊,土耳其和日本。戈爾茨當時是大尉軍銜,比梅克爾少校還低一級,但卻派往了對德國更重要的土耳其。他也是唯一負有政治使命的顧問。12年間,他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國度里,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對於土耳其宮廷瀰漫的不可救藥的貪污受賄風氣,手握德國武器進出口採購權的他杜絕了一切腐化拉攏行為,尤其重要的是,他說服蘇丹,將有前途的土耳其青年軍官送往德國去培訓,這樣,他就造就了新一代土耳其軍隊的骨幹核心力量。他的成功是如此明顯,土耳其政府不斷授予他榮譽稱號,從首席帕夏到授土耳其元帥軍銜。1897年的希土戰爭成了他改革成果的試金石,新的奧斯曼帝國陸軍把希臘軍隊打的落花流水,只是靠英國和俄國的干預希臘才免除了亡國的惡運。

全新的戰略規劃

1896年,戈爾茨返回德國並晉升為中將並指揮陸軍第5師,1898年升任主管築壘的工程兵總監,1902年指揮第一軍,他本是 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伯爵之後德軍中聲望和能力最強的人,但他和施里芬戰略觀點迥異,他是陸海二維戰的辯護士,主張在西方採取守勢,而向東方發展直抵遙遠的亞洲;認為英國是德國未來眾多潛在敵人中最為強大的一個,應予以打擊。當進入暮年的馮·德·戈爾茨從新聞界獲悉,施利芬因其制定的計畫而獲得“統帥”美名時寫道:“我們已墮落得太深了。”德皇威廉二世以他性格太強,無法控制為由選了續位居第四,性格軟弱的小毛奇繼任總參謀長,主持實施施里芬計畫。1908年大演習後升任上將,1911年與施里芬伯爵一同被被擢升為德國陸軍元帥,同年退休並創建了右翼的青年德國聯合會。

東方戰線總指揮

戈爾茨穿元帥裝像 戈爾茨穿元帥裝像
1917年德皇威廉二世在戈爾茨的墓前獻花 1917年德皇威廉二世在戈爾茨的墓前獻花

一戰爆發後在1914年8月調任德軍駐比利時軍事總督,對當地出現的游擊隊進行殘酷鎮壓,聲稱“ 我們是以我們刀劍的銳利而不是我們思想的鋒利來贏得世界的尊重”。他的做法為二戰德軍總體戰開了先河,而受到埃里希·馮·魯登道夫和希特勒的追捧。秋天土耳其加入中歐列強的行列。12月,經土耳其政府請求,出任德軍駐土耳其的高級軍事顧問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五世侍從武官,他拒絕了更高的土耳其總元帥的任命,但兼任了守衛首都的土軍第一集團軍司令,戈爾茨曾打算與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進行軍事合作,共同對付塞爾維亞和南俄;德土軍隊對大英帝國的大動脈蘇伊士運河發動進攻;同時,為摧毀英國的前哨陣地印度和將英國牽制在佛蘭德以外的其他戰場上,還準備在波斯採取一次行動。 1915年3月,奧托·利曼·馮·桑德斯接替他為第一集團軍司令。6月,調任駐美索不達米亞前線的土軍第6集團軍司令。保衛巴格達鐵路的終點。同年他以辭職相威脅拒絕了恩維爾帕夏下令屠殺亞美尼亞平民的命令,武裝和非武裝的敵人他還是區別對待的。 1915年11月22日兼任任土軍伊拉克第5集團軍司令。他聯絡波斯人牽制俄國,親率所部打擊了沿著底格里斯河進犯巴格達的英印遠征軍,經過三次戰役,以其統帥的天才取得了最後一次勝利,將湯森部殘兵2.3萬人包圍在泰西封,並擊退了英軍的一切解圍行動,就像凱撒大帝在軍團的阿萊西亞之戰 一樣,1916年4月在英印軍投降前10天因傷寒去世。他已經預見到自己的勝利。遺命葬在伊斯坦堡德國駐土耳其領事館內,俯瞰博斯普魯斯海峽。他的去世使德國和土耳其再也找不到一個像他那樣把雙方聯繫在一起的紐帶,他的東方思維,遠見,毅力和信念都是他的繼任者不具備的 。在帝國議會舉行的追悼會上,人們感嘆他的去世預示著是德國總參謀部的古典時期的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