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林頓

科普林頓

科普林頓(Cǎmplìntǎn),芬蘭著名物理、語言學家,於1883年10月2日出生於首都赫爾辛基,世界著名科學家,現代物理學推動者,1999年科普林頓在《紐約時報》中被評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科普林頓(Cǎmplìntǎn),芬蘭著名物理、語言學家,於1883年10月2日出生於首都赫爾辛基,世界著名科學家,現代物理學推動者,其關於
量子力學的觀點影響力世界物理學的發展方向
1904年畢業於芬蘭國立語言與藝術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anguage & Art),1906年工作於瑞典皇家科學院任量子力學研究組組長。1909年出任德國慕尼黑工業設計學院院長,立志於研究量子加速器,並於1910年成立了專門研究小組,核心成員集中於柏林南部,並設立“黑鑽石計畫(B·D program)”。
1913年11月,科普林頓與著名物理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奠基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柏林大學偶遇,科普林頓熱情邀請愛因斯坦加盟“黑鑽石計畫”,並於當年聖誕前夕召開新聞發布會,當夜合影留念。
1914年8月以歐洲為中心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並隨即波及全球,其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黑鑽石計畫”宣告破產,科普林頓無力回天,內心悲苦,積勞成疾,於1916年3月2日病死在故鄉赫爾辛基。
科普林頓17歲時在探究星座形狀與季節關係時無意中發現,當月光最強時星座周圍會產生不穩定光圈,此發現對宇宙微波背景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
他從小就喜歡觀察事物,有一次在觀察冬季芬蘭灰松鼠的生活習性時發現它們會啃食松樹的樹皮,藉此他發現了齧齒動物磨牙的原因。
科普林頓一生任勞任怨,對物理學事業忠心耿耿。他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對待物理中的每一個現象,從事物本質出發進而研究內在物理學運動規律,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創建了量子論詮釋法。科普林頓秉持著“毀滅一個人需要一秒,成就一個人卻要一生”的理念,努力攻關,瓦解了歷史上沉睡許久的不解之謎。
1999年科普林頓在《紐約時報》中被評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家庭及婚姻
科普林頓生於芬蘭農民家庭,詩意的成長環境給與了他敏瑞的觀察力和浪漫的性格,1908年邂逅芬蘭當地的女畫家格麗蕾絲·凱莉Grace Kelly),纏綿在愛情中的二人於該年結婚,婚後的生活幸福隨後的幾年裡一女二男相繼降生,不幸女兒5歲時因肺炎夭折。這在科普林頓的一生中是一個沉痛的打擊。甚至動搖了他的科學之心,而後與愛因斯坦相遇,他走出了困境從此專心致力於科學工作。
戰爭年代的遺憾
經歷的喪子之痛的科普林頓曾經為太鍾愛於科學而忽視與家人在一起的這件事想過放棄研究,但與愛因斯坦的相遇,讓他重新回到了科學的道路上。相見恨晚的兩人有著共同的研究方向——宇宙。這在當時還不是研究的主流,由科普林頓提議的“黑鑽石計畫”並沒有太多人關注,但愛因斯坦對其有著濃厚的興趣。此時愛因斯坦還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只能通過信件與科普林頓交流。1913年愛因斯坦返回德國 ,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這便與科普林頓有了更多的見面機會,每次見面都聊很長時間。正但他們的工作關係日趨明朗之時,1914的一戰打破和平。德國方面想讓愛因斯坦的科學為德國與英國的軍備競賽出力,便阻斷了愛因斯坦與科普林頓的一切聯繫,各國也相繼捲入戰爭。“黑鑽石計畫”趨於停滯,本來身體孱弱的科普林頓終於積怨成疾,僅兩年就告別的世間。1933年後,移居美國的愛因斯坦終於得知了老友於17年前去世的訊息,在哀悼老友的同時,也深深為這超越人類很長時間的“黑鑽石計畫”的破產感到惋惜。1934年,愛因斯坦發表了《紀念科普林頓》(《IN MEMORY OF Cǎmplìntǎ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