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

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

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是2005年由武昌造船廠建造的第一艘海洋科學考察船,主要用於中國近海物理海洋學、海洋地質學[地質學分支學科]、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和海洋化學等綜合考察與實驗。

2012年6月12日,“科學三號”考察船赴東海科學考察。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該船於2005年7月開工,2006年2月2日下水。

設計參數

該船總長73.3m,型寬10.2m,型深4.6m,最大吃水3.4m,滿載排水量1224噸,經濟航速14節,最大航速16節,續航力5000海里,自持力30天,定員48人(科學家30人,船員18人)。

功能配置

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 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

該船實驗室總面積為124.6平方米(其中包括:濕性室43.3平方米、通用室48平方米、分析室16平方米、信息處理中心17.3平方米),另可配帶10英尺標準貨櫃實驗室。甲板作業面積為330平方米(前甲板150平方米、後甲板180平方米)。實驗室配有網路終端、網路接口、羅經接口、6000米測深儀、冷凍櫃、烘箱、通風櫃、水池等。貨櫃實驗室配有水、電、網路及通訊接口。各實驗室之間以及到後甲板作業區均配有走線孔。

後甲板配有8噸A型架一個、2噸折臂吊一台、1噸伸縮吊(水文)一台、1噸倒L型架(水文)一個以及6000米地質絞車一台、3000米水文絞車一台。前甲板配有2000米水文絞車及吊桿2台套,絞車及吊桿操作均由控制台控制。

科學考察

2010年

2010年6月8日,“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執行了2010年東海(長江口)海洋科學共享航次任務。該航次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於2009年度試點資助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海洋科學調查船時費”5個共享航次之一,由海洋所負責組織實施,共搭載了1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對長江口及東海陸架海域7條科學考察斷面的46個調查取樣站位進行了考察,來自海洋所、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的25名專家參加了該航次。

2010年12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駛離青島前海海事局碼頭,赴黃海東海海域執行2010年秋季開放航次任務。本航次預計海上調查約15天,航程約1800海里。  

海洋研究所刁新源擔任本航次首席科學家,48名科研人員參加了本次科考。本航次考察內容包括海洋水文觀測、海流及氣象觀測、海洋生物與生態化學觀測、海洋地質等。調查區域位於北緯31度以北、北緯39度以南的黃東海近海海域,共設站位49個,其中CTD測量測點49個站、浮游生物拖網和底棲生物拖網各25個站。

2012年

2012年6月12日,“科學三號”考察船駛離青島奧帆基地碼頭,赴東海執行201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東海科學考察實驗研究”海洋科學共享航次任務。

該次考察將以東海海域海陸相互作用為主線,圍繞“長江口及鄰近陸架的海洋環境演變和生態系統回響”關鍵科學問題,依據高效和一船多用的原則,開展區域內的水動力環境、海洋生物與生態以及水體和沉積環境的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東海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時空演變規律,描述物理、化學、生物過程對海洋環境演變的影響及生態系統對其變化的回響和反饋機制,進一步地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東海陸架海域海洋生態環境演變和生態系統回響。

來自國內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同濟大學、暨南大學、聊城大學、中國水產科學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和中科院海洋所7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多名考察隊員參加了該航次,中科院海洋所王雲峰副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