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優秀的教育家,卓越的實驗胚胎學家,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開創人。本書記錄了童第周的一生,童第周儉樸、鮮明的處世哲學,高尚的風格和情操得到充分展示。尊人者,受人尊;敬人者,受人敬,童第周作為一名科學巨匠將永遠被世人所景仰!
目錄
代序
第一章最後的告別
第二章奮鬥中成長
第三章艱難的歷程
第四章為人師表
第五章童第周和牛滿江的合作研究
第六章童第周的學術貢獻
書摘
最後,可再重複幾句:童師當年居青島時期可以說乃是他一生中奠定輝煌功業基礎的時期。他艱苦奮鬥取得了研究成果和培育人才的雙豐收。正因如此,所以他生前對青島很有感情。他在京時不論工作多重,社會工作多繁以及國家政事多忙,有暇時他總不忘青島。從50年代中期到逝世前的20餘年中,他基本上年年都爭取來青作實驗研究。爾今,在故後21年,他的光輝形體又回住在青島名山名園之中。如在天有靈,我想他必然非常高興和感激。看吧!隔林不遠處就是他原來的實驗室,一切儀器設備俱在;聽吧!遠來陣陣海濤聲則是對他當年雄心壯志的讚歌。他對青島的愛得到了光榮回報。他昔年對青島知識界的影響將得到恢復和加強。特別是眾多青年學予在前進步伐中會受到他精神的鼓舞和激勵。反過來,他受到的崇敬和懷念也將至永遠永遠。
這裡我想講一段關於在童第周身邊工作的日子裡的故事,因為它好像是一種寫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歷,真是“人間正道是滄桑”。我們跟隨著老前輩們學習和工作,也和他們共患過難,但是相對而言,就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時代和晚年卻沒有他們幸運。他們雖然也經歷了坎坷的年代,但他們在年輕時,還畢竟有過按自己的願望而去奮鬥的機會,在他們學有所成的時候,國家正需要他們去發揮才華,在經歷了一段艱難而又被壓抑的時先後,他們又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使他們再有機會為科學奮鬥終生。現代的年輕人則是在甜水中成長的,他們又正逢發揮才華的美好機遇,他們是那么幸運。我們只能羨慕他們而已。
而我們這一代中的大多數,在他們最渴望和最可能吸收知識的年代,在他們最可能為國、為民、為科學作出貢獻的時代,卻反覆地處於不穩定的環境之中,浪費了寶貴的年華,失去了種種機會。當他們後來一旦抓住了晚到的機遇,努力奮鬥,想在“長治久安”來到我們身邊,重創前程的時刻,卻被認為已是“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的晚境了,這是為什麼呢?
科學事業發展的事實和老一輩科學家們的經歷清楚地表明,科學家對科學的追求和貢獻是無窮無盡的,年齡不應當、也不可能來限制他們的這種追求,因為對他們來說科學是他們的“生命”。他們這一代人不希望在還能“有所作為”的有限時光中,去消磨在那種迷惆的閒散之中。這個問題需要有人來思考。
“悟已往之不鑒,知來者之可追”,了解一下中國的近代史,為什麼在這一代人中很少出現像童先生時代那樣多的傑出科學家,是他們都缺乏“智慧”嗎?是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