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義
科學假說就是人們在探索錯綜複雜的自然界奧秘的過程中,用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為根據,用已有的科學理論為指導,對未知自然界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這種假說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它的科學性,減少它的推測性,以達到理論的認識。
相關資料
科學假說並非科學認識的目的,而是人們認識自然界事物本質和規律常用的理論思維方法和手段
。例如:在天文學中,關於天狼星有伴星的問題,就是德國天文學家貝塞耳(1784年-1864年)首先提出了科學推測。1842年他觀測天狼星位置的變化,發現天狼星的運動具有周期性的偏差,忽左忽右地擺動。為何產生這種現象,他根據觀測的資料,以萬有引力定律為理論根據,認為可能有一個光度較弱、質量較大的伴星,圍繞著共同的引力中心運轉,隨著伴星位忽左忽右地擺動。為何產生這種現象,他根據觀測的資料,以萬有引力定律為理論根據,認為可能有一個光度較弱、質量較大的伴星,圍繞著共同的引力中心運轉,隨著伴星位置的變化天狼星也就出現了周期性的變化。1862年,人們真正觀察到了天狼星的伴星,這個科學假說也就得到了證實。假說是科學發展的一種形式。各門科學在發展中,都曾提出過一定的科學假說。在天文學中,康德、拉普拉斯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地質學中,李四光提出的地質力學的假說,物理學中關於原子結構各種模型的假說,化學中關於元素周期性變化的假說,生物學中關於生物遺傳和變異的假說等等,都是根據已知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材料,對未知的自然現象及其發展規律所做的假定性的解釋。
特點
科學假說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科學假說是建立在一定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並經過了一定的科學驗證的一種科學理論。它既與毫無事實根據的猜想、傳說不同,也和缺乏科學論據的冥想、臆測有區別。
第二,具有相當的推測性。它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論點,是根據不夠完善的科學知識和不夠充分的事實材料推想出來的,它還不是對研究對象的確切可靠的認識。
第三,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科學假說是科學性與推測性的對立與統一。它既包含著真,又包含著假,是真與假的對立與統一。它有可能失真而成為假,也有可能由假而轉為真。它是為由假達真而生,也為這種轉化的實現而亡。因此,假說又是理論形成中的生與亡的對立統一。這種對立統一的轉化條件在於實踐,實踐是檢驗假說的唯一客觀標準。
來源
科學假說的形成是同客觀世界的矛盾運動和人類的認識運動緊密相聯的,是人們認識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產物。它的產生與形成離不開人類的實踐。
假說的形成:
首先,是隨著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的發展,出現了已知的科學理論無法解釋的新事實新矛盾。
其次,根據已知的科學知識和有限的科學材料,經過一系列的思維過程,對這些新事實新矛盾的產生及其發展提出初步的假定。
第三,利用有關的理論和科學材料,進行廣泛的觀察、實驗和論證,使之成為比較完整的假說,並向系統理論轉化。
作用
假說是觀察、實驗的結果,又是進一步觀察、實驗的起點。它使人們已有的感性經驗形成條理,更使人們進一步觀測研究具有方向。假說作為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學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假說使科學研究成為能動的自覺的活動。既然假說是對未知的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一種科學的推測,那么,人們便可以根據這種推測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進行有目的、有計畫地觀測和實驗,避免盲目性和被動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理論思維的作用。因此也就有可能在科學上有所發現,有所突破。
第二,假說是逼近客觀真理的通路。人們對自然界客觀事物的認識,由於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
不可能一下子達到對客觀規律的真理性認識。而往往要藉助於提出假說這種方法,運用已知的科學原理和事實去探索未知的客觀規律,不斷地積累實驗材料,增加假說中科學性的內容,減少假定性的成分,逐步建立起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理論。這樣,假說就成為科學理論的預製品,成為達到理性認識的橋樑,成為逼近客觀真理的通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對各種相互聯繫作系統了解的需要,總是一再迫使我們在最後的、終極的真理的周圍造起茂密的假說之林。第三,假說是開拓科學新領域,打開科學寶庫的鑰匙。假說立足於事實,但又不受事實的局限,假說對未知對象提出大膽的構想,而又深入到實踐當中去尋求答案。這樣,也就能夠不斷地推動人們去探索、去突破,這就可能打開另一個新天地,獲得驚人的發現。歷史上關於“以太”的假說,曾經推動了許多科學家去尋求這種神奇的物質,結果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可是卻導致了相對論的偉大發現。關於地球以外也有人類存在的假說,現在正吸引著科學家們去探索,無疑這也將引導人們去發現新的奧秘,開拓新的天地。
第四,假說可以喚起眾說,促進科學發展。客觀世界是極其複雜的,人們在探知自然界的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假說之間的爭論,各自從不同的側面探索事物的客觀規律,可以互相啟發,互為補充,切磋琢磨,集思廣益,以利於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多種假說對科學認識的“多向”作用與假說對科學認識的
“定向”作用,是辯證統一的。“定向”往往需要經過“多向”,“多向”則有助於“定向”。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假說,對科學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假說,往往也在歷史的一定階段上起著積極作用。不能簡單地否定錯誤的假說,對錯誤的假說要進行歷史的、辯證的分析,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有些領域 在科學發展的早期階段,產生一些錯誤的假說,往往是難免的。有些假說,雖然它們的基本觀點是錯誤的,但卻包含著或多或少的合理內容。因 而它不僅為以後新假說的形成和新理論的創立,提供一些有益的思想材料,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對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提供有益的指導。不過,錯誤的假說,當科學實踐的發展有可能揭示其錯誤並建立新的正確的學說的時候,這種錯誤的假說就要走向反面,變為保守力量,成為妨礙科學發展的阻力。這時就必須在新的科學實踐的基礎上,批判和推翻錯誤的假說,建立新的正確的學說和理論,促進科學不斷向前發展。一般步驟
科學假說的形成一般需要依次經過下列步驟:
首先要在蒐集一定數量事實、資料的基礎上,提煉出科學問題;
其次,為回答問題,要充分運用各種有關的科學知識,並且靈活地展開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類比和想像等各種思維活動,形成解答問題的基本觀點,而這種觀點常常表述為新的科學概念,並以此構成假說的核心;
最後,要推演出對各相關現象的理論性陳述,使假說發展成比較系統的形態。
種類差異
科學假說具有不同的種類。對於同一個問題,由於所依據的事實、原理和所運用的思維方式不盡相同,思路的發展就會有差異,比如採用不同的聯想和類比,就會產生不同的猜測和構想,而不同的觀點必然導致不同的假說。各種假說是要展開競爭的,而同一個假說自身也會有所演變。在假說的競爭、演變過程中,人們會不斷地評價和選擇各種假說。這時,既有假說的種種內在因素如概念的簡單性、結構的完美性等起作用,也有種種外在因素如社會文化背景、思想傳統、心理習慣等起作用。然而對科學假說的評價、選擇起關鍵作用的則是實踐的檢驗。
一個原則上不可檢驗的陳述是沒有科學價值的,因而就不是一個科學假說。原則上的可檢驗性是科
學假說的必要條件,而對科學假說最有力的支持就是它所預言的事實為爾後的實踐所證實。然而,人的認識過程是複雜曲折的,對假說的檢驗過程也呈現出複雜性和曲折性。預言的一次成功,並不能完全證實這一假說,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或增添了它的真理性;預言的一次失敗,也不一定能據此推翻這一假說,因為一個假說實際上總是和其他一些前提條件(或稱輔助性假說)結合在一起導出某一預言的。即使是預言的完全失敗,問題可能出在這一假說本身,也可能出在其他的條件方面,有時還要檢查實踐方式本身,例如實驗儀器、實驗操作乃至計算方法是否存在差錯等等。科學的歷史表明,曾經失敗過的科學假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新的條件下也會“死而復生”;而獲得成功的科學假說,也有可能重新陷入困境,需要加以改進,甚至要被新的假說所代替。相關詞條
科學抽象 | 科學機遇 |
實驗方法 | 工程技術 |
系統方法 | 科研選題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