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率假說

自然率假說(natural rate hypothesis):盧卡斯在“自然失業率”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關於就業、產出、物價等經濟變數存在著一種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實際因素(如生產、技術等)決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論觀點。自然率主要是指自然失業率。根據自然率假說,任何一個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一個自然失業率,其大小取決於社會的技術水平、資源數量和文化傳統。長期而言,經濟總是趨向於自然失業率。儘管短期內,經濟政策能夠使得實際失業率不同於自然失業率。它是貨幣主義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是新古典主要的重要基本假設。“自然率”的存在使貨幣政策的作用只有在造成非預期的通貨膨脹時才能奏效。“自然率假說”從理論上論述了政策作用的有限性,為理性預期學說確立了重要的理論前提。

自然率假說(natural rate hypothesis):盧卡斯在“自然失業率”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關於就業、產出、物價

自然率假說假說提出人“弗里德曼”
等經濟變數存在著一種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實際因素(如生產、技術等)決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論觀點。自然率主要是指自然失業率。根據自然率假說,任何一個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一個自然失業率,其大小取決於社會的技術水平、資源數量和文化傳統。長期而言,經濟總是趨向於自然失業率。儘管短期內,經濟政策能夠使得實際失業率不同於自然失業率。它是貨幣主義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是新古典主要的重要基本假設。“自然率”的存在使貨幣政策的作用只有在造成非預期的通貨膨脹時才能奏效。“自然率假說”從理論上論述了政策作用的有限性,為理性預期學說確立了重要的理論前提。

簡介

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勞動市場在競爭條件下達到均衡時所決定的就業率,即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經濟處於一般均衡狀態時勞動市場上的就業率。由於這一就業率與經濟中的市場結構、社會制度、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因而被冠以“自然率”名稱。許多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都假定經濟中存在著一個自然就業率,並運用各自的理論論證經濟經常地處於這種狀態。因而,自然率也被認為是一種假設。

此為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的基本觀點。其主要內容為: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競爭力能夠使經濟保持或趨於充分就業狀態。
根據自然率假說,自由競爭可以使整個經濟處於充分就業狀態,並且這種趨勢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的固有特性。
該假說還認為,經濟活動偏離充分就業只是偶然的和暫時的,並且出現這種偶然情況的原因不在於市場與制度本身,而在於外界干擾或人們對經濟變數所作的預期出現誤差。同時,就業量大於或小於自然率的幅度取決於實際通貨膨脹率與預期通貨膨脹率兩者之間的差距。若前者大於後者,就業量就大於自然率;反之亦然。當就業量處於自然率水平時,既不會產生通貨膨脹,也不會產生通貨緊縮。

研究

20世紀80年代,歐洲國家持續高漲的失業率使弗里德曼(1956)的自然率假說受到質疑。這一假說認為,長期內,自然失業率固定在一個不變的均衡水平上。新凱恩斯主義者則就此提出了失業回滯理論。失業回滯理論是用來解釋既存失業情況如何再生出增加失業的因素,從而使自然失業率不斷升高的理論(Blanchard and Summers,1986)。對於失業回滯現象的存在性,眾多經濟學家通過對歐洲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失業率的計量分析,已經給予了肯定。
90年代中期以後,一方面,中國國有部門、社會福利制度和勞動力市場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另一方面,巨觀經濟出現通貨緊縮局面,城鎮失業率一直處於上升狀態。失業與就業矛盾的凸顯,已經成為關注的焦點之一。安徽作為中部省份,其勞動力市場結構受國家政策的影響相對較大,這是否造成勞動力市場調節機制的弱化,是否存在所謂的回滯現象,宋旺、鍾正生(2004)的分析表明,中國除內蒙古、吉林、上海、山西、西藏外,其他省的勞動力市場上均存在失業回滯現象。失業回滯現象的存在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的經濟政策的套用,因為它很可能成為政府巨觀經濟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副產品。因此,借鑑失業回滯理論對失業狀況和勞動力市場的分析思路與政策啟示,從一般的角度理解失業的周期性波動和長期變化趨勢,從特殊的方面揭示失業產生的原因和特點,具有理論上和政策上的迫切性,對安徽省“十一五”期間的就業政策取向也無疑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二、失業回滯的理論描述與經驗檢驗
雖然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滯脹緣於石油衝擊以及其它世界性因素,但80年代,石油危機的衝擊逐漸散去,歐洲國家的失業率卻仍然持續高漲。此時,弗里德曼的自然率假說一如其曾經質疑凱恩斯主義那樣,受到了質疑。這一假說認為從長期來看,失業率總是固定在一個唯一不變的均衡水平上,即自然失業率。對此,以費爾普斯為代表的新凱恩斯主義者從失業率上升對總需求的影響出發,去解釋失業率的高增長情況:普遍持續上升的失業率導致了市場總需求的下降,而總需求的下降又進一步使得失業率上升,從而表明失業率本身存在一種自相關機制,這就是所謂的失業回滯。該理論認為由於受前期失業率的影響,自然失業率將不斷發生變化,即當實際失業率上升時,均衡的自然失業率就會靠攏於上一期的實際失業率。失業不僅取決於當前勞動力市場、商品市場的結構特徵和不完善情況,也取決於過去的市場均衡即實際失業率的變化情況。
失業回滯理論的基本思想可以使用以下簡單模型來描述:①
πt=απt-1+β(Ut-Ut*) (1)
這裡,π表示通貨膨脹率,U表示失業率,U*表示自然失業率。在回滯的情況下,自然失業率是過去實際失業率的函式,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Ut*=ηUt-1+γZt(2)
把(2)代入(1),得
πt=απt-1+β(1-η)Ut+βη△Ut-βγZt(3)
其中,△Ut=Ut-Ut-1,Zt是傳統的外生微觀變數的集合。η=1時,存在充分回滯,即在包含單位根情況下,一旦發生擾動,失業率將發生波動,而不是回復到自然率水平。
另外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單位根的假設過於嚴格,更為普遍的是0<η<1②的情況,這時經濟系統存在弱回滯性,經濟政策對失業所產生的影響只是存續一段時間,而非永久性的,失業率存在回歸均衡狀態的趨勢。如Lindbeck宣稱“現實的失業理論遲早都必須包含使經濟回到正常失業率的機制”(Lindbeck,1991)。Layard 和 Bean(1989)認為“存在一個系統最終會回歸的長期自然失業率”。在短期,“失業”和“回滯”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可能相互抵消,故不管經濟是否以高於長期自然失業率的失業率運行,通脹率都將保持穩定。而在長期,“失業”效應主宰著長期NAIRU(無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經濟系統會向NAIRU長期收斂。
上期的實際失業率通過何種途徑影響當期失業率呢,也即失業回滯的傳導機制如何呢?費爾普斯(1972)提出了“工會制度”和“邊乾邊學”兩個傳導機制。Lilien(1982)指出部門轉換也會產生回滯。Blanchard 和 Summers(1986)則從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內部人-外部人三方面歸納了失業回滯產生的原因。Lindbeck和Snower(1988b)擴展了Blanchard 和 Summers的關於內部人權力的來源,Layard和Nickell(1987)提出了外部人無效理論。Cross(1995)則著眼於企業僱傭解僱決策。
對於失業回滯現象的存在性,眾多經濟學家通過對歐洲、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失業率的計量分析,已經給予了肯定。如Blanchard & Summers(1986)用單位根檢驗的方法對法國德國英國美國1953-1984的數據進行了時間序列檢驗,證實了前三國存在失業回滯現象,而在美國卻存在穩定的失業率。Brunello(1990)對日本1955-1987的數據檢驗證明其也存在失業回滯現象,M.A.Leon-ledesma(2000)用IPS法對美國各州以及12個歐盟國家1985—1999年各季度的失業回滯進行了檢驗,證實了Blanchard & Summers提出的歐洲國家的失業率高於美國的說法。

挑戰

滯後性和對自然率假說的挑戰

(1)自然率假說:總需求的波動只在短期中影響產出、就業與失業,而在長期中這些變數要回到古典模型所指出的水平。

(2)滯後性描述了歷史對自然有長期持續影響,指出總需求甚至在長期中也能影響產業和就業而向自然率提出挑戰,因為衰退會通過改變自然失業率而借許多機制給經濟留下長期傷害。比如,衰退改變使失業時工人會失去有價值的工作技能,或改變了決定工資的過程。

套用

貨幣主義根據他們的自然率假說和新貨幣數量論得出以下的基本觀點和政策:

1、貨幣供應量是名義國民收入的決定因素,貨幣數量變化是貨幣收入波動的主要原因。

2、貨幣數量在短期可以影響就業量和實際國民收入等實際變數,長期則不能影響這些實際變數,能影響的只是名義變數。長期的就業量和國民收入總是趨向於自然率水平。

3、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可以穩定經濟,政府干預會造成經濟波動。

貨幣主義反對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干預論,尤其是反對政府運用財政政策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弗里德曼認為對經濟進行微調會由於存在時滯而不僅不會熨平經濟波動,反而使波動加劇。政府的作用在於為市場有效的運行創造一個穩定的環境。他們主張用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來取代凱恩斯主義斟酌使用的巨觀經濟政策。所謂單一規則是指使貨幣供應量按一個固定比率增長,比如說年增長率等於3%~5%,這個比率等於通貨膨脹率加上實際國民收入增長率。他們認為,一個國家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可以保證經濟在物價水平穩定的環境中增長。
貨幣主義這一主張對西方國家的經濟政策產生了很大影響。不少西方國家中央銀行在運用貨幣政策時,由調整和控制利息率為主,逐漸轉向控制和調節貨幣供給量為主;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注重控制通貨膨脹。

貨幣主義強調貨幣和貨幣政策的重要作用,認為通貨膨脹只是一種貨幣現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可以自動達到充分就業均衡,而不需政府干預;大多數經濟波動是由政府過多干預和政策失誤造成的。因此政府的經濟政策應當是一些長期穩定的政策。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西方國家推行貨幣主義政策主張的結果是,雖然通貨膨脹得到了較好的控制,通貨膨脹率較低,但是失業、生產率下降和經濟成長速度減慢等問題卻加劇了。可見,貨幣主義開出的政策處方也不是靈丹妙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