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長周田村

秋長周田村

周田村集秋長鎮“千秋客家文化,百年紅色經典”,僑鄉文化於一村,是葉亞來故居、葉挺故居、廖似光故居所在地,革命的村莊,從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到無產階級革命先後湧現出六位將軍,無產階級革命烈士有四十多位。屹立在周田村的葉挺紀念園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客家文化、華僑文化、紅色文化、自然生態資源構成經典的濱海紅色旅遊景區。2014年5月,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授予周田村“廣東省宜居示範村莊”稱號。

歷史沿革

清朝前期屬秋溪約,稱周田村。清朝後期至民國屬沙坑鄉或周田鄉,大革命時期屬秋溪鄉(惠陽縣國民政府仍稱它為沙坑鄉至1949年),解放初期屬秋溪鄉,人民公社時期屬秋長公社,稱周田大隊。改革開放後屬秋長區秋西鄉,稱周田村,1988年屬秋長鎮,稱周田管理區,1998年12月改稱周田村民委員會。2006年屬秋長街道,稱周田村民委員會。

葉氏建村

周田村村名是秋長鎮沿用歷史最悠久的行政村。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驚蟄日,一支原居興寧合水溪唇村以及黃陂鎮葉氏族人六十餘人,在葉特茂主持下拜祭告慰先祖後啟程南遷歸善縣,由水路遷徙到達此地,並種下榕樹一棵以象徵葉氏南遷,葉落生根定居於此。在葉氏到達之前,此地人煙稀少,為了發展葉氏人口,葉特茂葉特盛兄弟將該村定名為“周田”村,取字形字義“向外發展,人口增加”之意。兄弟分家後,葉特茂的一家進入黃竹壢定居,葉特盛的一家留居周田村,其餘幾戶進入官山村定居。在周田村生活十多年後,葉特盛於公元1676年興建大型客家圍屋一座,今稱周田老屋,是一座三門九天十八井的四角樓圍屋,採用中軸對稱布局,並以葉氏“南陽堂”為堂號。

功名成就

周田老屋建成後,特盛後裔人才輩出 ,葉希恆和葉芳公分別在乾隆43年和44年中舉,均官授七品。葉芳公長子葉光謀封八品道庫大使,三子葉光謨誥贈五品奉直大夫;葉光謨六子葉登霆更是官至五品奉直大夫。三代人的官場亨通使周田葉氏顯赫一方,朝廷授予用來彰顯榮耀的功名碑就樹立在大屋兩側,成為周田老屋的光榮標誌。

葉特盛玄孫葉成發於道光5年(1825年)興建周田會水樓,建築風格為三堂兩橫客家圍龍屋,會水樓旺盛時期曾經居住二百多人。

葉成發之孫葉沛林於1884年在會水樓旁邊建造一幢規模較小的客家圍屋,1896年葉挺就出生於此屋,葉挺參加革命後於1938年被授予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銜,為革命犧牲後獲得共和國政府高度評價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葉挺長子葉正大於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此屋今成葉挺故居,1989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列為“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地理位置

周田村坐落在嶺南丘陵,瀕臨大亞灣,位於廣東惠州惠陽區秋長鎮北部,距離鎮中心區6公里,由群山環繞,森林覆蓋率達80%。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2度,降雨充沛,年降水量2000毫米。村後有被稱為秋長鎮“水缸”的雞心石水庫,水庫下游叫秋溪河流過沙坑段。山水之間分布多條自然村落,村道相互連線,將軍路從村中通往秋長鎮中心。全村總面積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0人。

經濟建設

周田村委為了保護周田村的文物古蹟和生態環境,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拒絕了不少想來這裡辦廠的老闆,轉而尋求農業生產突破,積極鼓勵民眾種果樹,對一些可耕的土地,採用集體出租的方式,租給承包商種菜、養殖。現全村共有300多畝土地出租給承包商種菜,另有金魚養殖場1個,占地200畝的花木場1個,廠房1棟。

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全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收入穩步提高,近兩年來,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6萬元以上,村民年均收入達到4500多元。該村通往村口的“將軍路”已全面通車,全村的交通條件和投資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目前,該村已成功引進由韓國企業投資500萬元、占地3.3萬平方米的高科技納米技術項目。

在防止破壞與發展生產的同時,村里進一步加強了生態建設,2003年,周田村就提出創建生態示範村的目標,並在惠陽區環保局的支持下制訂了《周田村生態示範總體規劃》。隨後幾年裡,整潔的水泥道修通了,固定的垃圾處理池建好了,水渠溝坎清理了。為了讓村民更多的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村里還買來了《環境與人類》、《文明生態論》等書籍組織村民學習,甚至村里國小也開設了生態課程。

周田文化

客家圍屋

周田村方圓十里內聚集著20多棟客家圍屋,位於該村的有周田老屋、會新樓、瑞獅樓、會源樓、會水樓、碧灩樓、葉挺故居、育英樓等,其中碧灩樓是葉亞來故居。

華僑文化

周田村有二百年華僑文化史。沙坑葉氏早在十九世紀初葉就有人遠離家鄉奔赴南洋馬來西亞謀生。1854年周田村青年人葉亞來跟從同鄉一起遠離家鄉去到馬來西亞謀生。葉亞來參加礦場勞動,表現積極,很快贏得礦場主管信任,讓他管理礦業表現出色,1861年,24歲的葉亞來成為芙蓉地區甲必丹,1869年從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劉壬光手中接過棒子,協助管理吉隆坡,成為吉隆坡甲必丹,也被稱為“吉隆坡王”,是吉隆坡開埠功臣。至今,吉隆坡仍保留“葉亞來街”及他的塑像。

華僑是建設家鄉的外援力量,葉亞來和葉邁帆等馬來西亞華僑致富後不忘桑梓,曾經出資重修擴建挺秀書院,為挺秀書院的人才輩出打下牢靠的物質基礎。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周田村大多數人都在挺秀書院讀過書。

葉挺紀念園

2011年9月10日,葉挺將軍誕辰115周年之際,建於周田村的葉挺紀念園正式開園,是一座完整展示葉挺將軍生平事跡的紀念園,是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國100個紅色旅遊景區之一。紀念園於2006年啟動建設,核心區占地面積300畝,由葉挺故居、騰雲學堂、練武堂、育英樓、會水樓等歷史建築和葉挺紀念館、銅像廣場、牌坊、千年古樟、龜山、心湖等組成,綠樹成蔭。在葉挺紀念館中,有很翔實的史料,利用高科技以聲光電、幻影成像,還原成一個逼真的畫面,再現葉挺戰鬥的一生。

古樹公園

周田村2006年度被評為“廣東省生態示範村”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有蒼勁挺拔的古樟樹、古榕樹,廣場、涼亭等休閒設施,古樹公園占地面積80多畝。公園內最古老的古樹樹齡達600年,樹齡達300年以上的古樟樹有10株,50年以上的台灣相思樹有25株。其中有一棵古樹被雷劈過多次,公園內每棵古樹都有過“受傷”的經歷,每次村民都會在樹“受傷”後修剪樹枝,“包紮傷口”。古樹公園是周田村自己人建成的,是村民休閒的好去處。

風土民情

周田村是客家人聚居區,村民以葉姓占大多數,還有廖、吳等姓氏,先祖都來自中原,村民基本保持中原盛唐時期的風俗習慣。客家先人經過長時間多次遷徙以及入鄉隨俗、社會進步等原因,生活習俗也隨之革新變化。

周田二聖宮祈福活動

“周田二聖宮祈福活動”是該村傳統民俗活動,200多年來,名動周邊,流傳至今。其基本內容有:朝拜、祈福、圍龍、摘柏、吃長壽飯等。每年春秋兩季(農曆正月二十八和十月十五)都舉辦大型的祈福活動,其中又以春季的祈福活動最為隆重。每十年舉行一次大型醮會,處處張燈結彩,彩旗飄揚,海內外親朋雲集,呈現一派歡樂祥和的節日景象。

在祈福活動中,村民先在二聖宮拜祭炎帝和關帝。祭拜“關帝”是祈求保一方平安、國泰民安;神農氏“炎帝”是種“五穀”的始祖,祭拜“炎帝”則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祭祀儀式完畢後,緊接著是圍龍舞會,參加者須穿過“麒麟瑞獸”的下擺,寓意擋災避凶、迎接好運。祈福活動的最後部分是吃“長壽飯”,將過往的恩怨、誤解在宴席上化解。

祭祀

周田村民過春節在除夕以及年初二的早上要到祠堂拜祖上香。驚蟄日舉行一年一度的集體春祭拜祖掃墓活動,屆時全宗葉氏後人都到開基祖墳前祭拜,接著拜二世祖、各分支葉氏拜各自的三世祖,稍後幾天再拜各自的四世祖,取消原清明節拜祭活動。五世祖以後由各自小集體或各家各戶在農曆八月或九月拜祭。

周田名人

周田村名人眾多,有海外僑領葉亞來,有參加國民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的眾多將士、幗國英雄,如葉挺、廖似光等,有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以及在社會各領域作出辛勤勞動的人們。

華僑人物

葉亞來 葉亞來

葉亞來,原名葉茂蘭,號桂軒,字德來,俗稱亞來。生於道光丁酉年二月初八日子時,一八五四年徙居馬來西亞謀生,因智慧過人,歷任甲必丹及吉隆坡、巴生最高行政長官,例授清朝中憲大夫。

革命功臣

葉挺,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進入挺秀書院讀書時始稱葉挺。出生於一八九六年九月十日,為北伐名將及抗日將領,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他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時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時期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扣押,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囚歌》一首以明志。抗戰勝利後出獄,並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而不幸遇難。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葉輔平,原名葉為謀,字輔平號全,生於1902年,葉挺的弟弟。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在葉挺獨立團任軍需主任,參加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大革命失敗後,回鄉家居。1937年底到武漢參與新四軍的組建,任新四軍軍需處處長。1940年8月赴香港接受華僑和港澳同胞慰勞新四軍的物品,返回途中在廣西邕寧因翻車犧牲。

葉肇傳,生於1925年。參加東縱,華東軍事學院畢業生,任軍政委。

葉金蘊,抗日時期參加東縱,歷任中隊長、營長等職。

葉易倫,解放軍海軍師級幹部。

葉正大,生於1927年,葉挺長子。 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航空專家,俄羅斯齊奧可夫斯基宇航學院國際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兼職教授、高級工程師,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葉剛,原名葉拔亨,號剛,生於1901年12月30日。廣州憲兵學校畢業,曾任國軍少將副師長。

葉柏禎,號乾中,生於1903年。北京大學畢業生,1931年起歷任廣州黃埔軍校教官、廣東第四路軍軍法處中校執法官兼秘書長等職。

葉蔚坤,號迪。國軍上校團長,1939年參加長沙會戰犧牲,1991年經政府批准追認為抗日烈士。

葉敏予,生於1894年。北平陸軍預備學校、陸軍大學畢業。歷任大元帥府中央直轄第五軍第二旅參謀長,廣東警衛軍司令部參謀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六師參謀長。民國21年(1932)任第一集團軍教導總隊長,廣東北區綏靖公署訓練隊長。民國25年(1936)任第四路軍獨立旅副旅長、旅長。10月授陸軍少將軍銜。抗戰期間,任第六十二軍參謀長,第七戰區惠淡守備區指揮部指揮官,第七戰區司令部高參。民國35年(1946)5月退役。民國38年(1949)寓居香港。1986年病逝。

幗國英雄

廖似光(女), 生於1911年 。1929年初參加革命,曾任團支書。1930年春被派往香港。1934年4月由上海去江西中央蘇區任團委巡視員。參加長征,任衛生部青年幹事、休養連供給部支書等職。在陝北,歷任共青團中央巡視員、陝甘寧邊區總工會勞動保護部部長等職。1938年被派往武漢任中共長江局工委和婦委委員。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留守處政委,第三、四野戰軍總後勤部政治處副主任,武漢市總工會籌備會主任等職。1948年8月,被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解放後, 歷任中共廣州市委副書記兼市總工會主席,廣東省工業廳副廳長,華南分局工業部副部長,中共廣東省委工業交通部副部長,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廣東省政協第四、五屆委員會副主席等職。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2004年逝世。

高尚醫德

葉壽民,字蔚星,生於宣統二年六月十六日。中醫生,一生行醫。曾任惠陽地區中醫學校教師多年,桃李滿天下。晚年退休,體弱多病仍不辭勞苦,為求醫者診脈開方,醫德為世人所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