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秋胡行二首
其一
晨上散關山 ,此道當何難 。
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
牛頓不起 ,車墮谷間 。
坐盤石之上 ,彈五弦之琴 ,
作為清角韻 。意中迷煩 ,
歌以言志 。晨上散關山。
有何三老公 ,卒來在我傍 ,
有何三老公,卒來在我傍。
負揜被裘 ,似非恆人 ,
謂卿云何困苦以自怨 ?
徨徨所欲 ,來到此間?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崑崙山 ,所謂者真人 。
我居崑崙山,所謂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 ,名山歷觀 。
遨遊八極 ,枕石嗽流飲泉 。
沉吟不決 ,遂上升天 ,
歌以言志。我居崑崙山。
去去不可追 ,長恨相牽攀 ,
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
夜夜安得寐 ,惆悵以自憐 。
正而不譎 ,辭賦依因 。
經傳所過 ,西來所傳 。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其二
願登泰華山 ,神人共遠遊 。
願登泰華山,神人共遠遊。
經歷崑崙山,到蓬萊 ,
飄颻八極 ,與神人俱 。
思得神藥 ,萬歲為期。
歌以言志。願登泰華山。
天地何長久 ,人道居之短 。
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陽 ,殊不知老 。
赤松王喬 ,亦云得道 。
得之未聞 ,庶以壽考 。
歌以言志。天地何長久。
明明日月光 ,何所不光昭 。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二儀合聖化 ,貴者獨人 。
萬國率土 ,莫非王臣 。
仁義為名,禮樂為榮。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時更逝去 ,晝夜以成歲 。
四時更逝去,晝夜以成歲。
大人先天 ,而天弗違 。
不戚年往 ,憂世不治 。
存亡有命 ,慮之為蚩 。
歌以言志。四時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 ?歡笑意所之 。
戚戚欲何念?歡笑意所之。
壯盛智惠 ,殊不再來 。
愛時進趣 ,將以惠誰 ?
泛泛放逸 ,亦同何為 ?
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秋胡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清調曲》。
散關:即大散關。在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當秦嶺咽喉,扼川陝間交通,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當何難:應當多么艱難。
頓:停頓。
墮(duò):掉下,墜落。
盤石:似盤之石,即磐石、大石,喻穩定堅固。
五弦之琴:五弦琴,古琴。
清角韻:以清角曲的歌辭為韻腳。清角,角,古代五音之一。古人以為角音清,故曰清角。
意中:心意之中。迷煩:迷惑煩惱。
言志:表明心志。
有何:有什麼。三老公:三個老人。應是對道家的三天尊的戲稱。
卒:突然。同“猝”。倉促,急速。
負揜(yǎn):背負著遮掩物。揜,弇,遮蔽,掩藏。應是指頭頂華蓋。被裘:披著裘衣。
恆人:永恆的人,常人,一般的人。
謂:說道。卿云:公卿說。何:什麼,多么,如此。以:而。自怨:自怨自艾。
徨徨:彷徨貌。心驚不寧貌。所欲:有所欲求,想要點什麼。
我:曹操自己。多被解為仙人。崑崙山:在新疆西藏之間,西接帕米爾高原,東延入青海境內。勢極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達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話傳說,崑崙山是仙人所居,上有瑤池、閬苑、增城、懸圃等仙境。
者真人:真人者,是真人者。
道深:道行深。有可得:有所得,有所得道。
歷觀:遊歷觀看,逐一地看。
八極:八方極遠之地。
嗽流:用流水漱口。嗽,漱。
沉吟:間斷地低聲自語,遲疑不決。
遂:遂即。上:上騰。升天:升至天空。
去去:去者已去。謂遠去。永別,死。
長恨:長長的恨意。牽攀:牽扯羈攀。
安得寐:哪得入睡。
惆悵:因失意或失望而傷感懊惱。自憐:自我憐惜。
不譎(jué):不詭詐。
辭賦:歌辭詩賦。依因:依從因襲,順應,利用。
經傳:經典和傳記,儒家典籍經與傳的統稱。經指有權威性的著作,傳是闡釋經文的著作。所過:所讀過,所研習過。
西來所傳:西方所傳來。西,應指西面的周朝或西方的樂曲,如樂府里的西方曲子。
泰華山:華山,亦稱太華山,為中國五嶽之西嶽,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的華陰縣境內。
神人:神和人。
蓬萊:東海中的蓬萊山,古代傳說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
飄颻(yáo):飄蕩,飛揚,風吹貌。
俱:一起,在一起。
思得:想得到。
何:多么,為何。
人道:為人之道,人的道路。居之:居天地之間。
世言:世人說道。伯陽:道教創始人老子的字。
殊不知:猶言竟不知。
赤松:赤松子,亦稱“赤誦子”、“赤松子輿”。相傳為上古時神仙。神農時為雨師,教神農入火。王喬:王子喬,傳說中的仙人。漢劉向《列仙傳·王子喬》:“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後,求之於山上,見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巔。’至時,果乘鶴駐山頭,望之不可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亦云:也說。
得之未聞:得知以前從未聽說之事。
庶:但願,或許。以:得以。壽考:壽命的考量,長壽,壽數,壽命。
明明:光明貌。
光昭:光照,照耀,彰明顯揚,發揚光大。
二儀:天地,日月,陰陽,父母。合聖化:合併聖化。
貴者:尊貴者。獨人不:唯獨人不是。
率土:“率土之濱”之省。謂境域之內。《詩·小雅·北山》:“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莫非王臣:沒有不是王臣的。
四時:指一年四季的農時,四季。更:更加。再。
以:已經。成歲:成為一年。《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大人:以人為大。先天:以天為先。
而天:如天。弗違:不要違逆。
不戚:不悲傷。年往:年歲過去,年齡老去。
憂世:憂愁人世。不治:不能治理,不安定。
存亡:生存和滅亡。有命:有天命。
慮之:憂慮這些。為蚩:為痴愚。蚩,白痴,無知。
戚戚:憂懼貌,憂傷貌。《詩·大雅·行葦》:“戚戚兄弟,莫遠具爾。”欲何念:打算顧念什麼。
所之:所去的地方。
壯盛:壯年盛年。智惠:智慧和恩惠。
殊不:竟不。殊,很,甚。
愛時:愛惜時光。進趣:追求樂趣,努力向上,立志有所作為,進取,追求,求取。
將以:將此用以。惠誰:恩惠於誰。
泛泛:泛泛地,尋常地,簡單地。放逸:放縱逸樂,豪放不羈。
亦同何為:又等同於什麼。
1.秋胡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清調曲》。
2.散關:即大散關。在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當秦嶺咽喉,扼川陝間交通,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3.當何難:應當多么艱難。
4.頓:停頓。
5.墮(duò):掉下,墜落。
6.盤石:似盤之石,即磐石、大石,喻穩定堅固。
7.五弦之琴:五弦琴,古琴。
8.清角韻:以清角曲的歌辭為韻腳。清角,角,古代五音之一。古人以為角音清,故曰清角。
9.意中:心意之中。迷煩:迷惑煩惱。
10.言志:表明心志。
11.有何:有什麼。三老公:三個老人。應是對道家的三天尊的戲稱。
12.卒:突然。同“猝”。倉促,急速。
13.負揜(yǎn):背負著遮掩物。揜,弇,遮蔽,掩藏。應是指頭頂華蓋。被裘:披著裘衣。
14.恆人:永恆的人,常人,一般的人。
15.謂:說道。卿云:公卿說。何:什麼,多么,如此。以:而。自怨:自怨自艾。
16.徨徨:彷徨貌。心驚不寧貌。所欲:有所欲求,想要點什麼。
17.我:曹操自己。多被解為仙人。崑崙山:在新疆西藏之間,西接帕米爾高原,東延入青海境內。勢極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達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話傳說,崑崙山是仙人所居,上有瑤池、閬苑、增城、懸圃等仙境。
18.者真人:真人者,是真人者。
19.道深:道行深。有可得:有所得,有所得道。
20.歷觀:遊歷觀看,逐一地看。
21.八極:八方極遠之地。
22.嗽流:用流水漱口。嗽,漱。
23.沉吟:間斷地低聲自語,遲疑不決。
24.遂:遂即。上:上騰。升天:升至天空。
25.去去:去者已去。謂遠去。永別,死。
26.長恨:長長的恨意。牽攀:牽扯羈攀。
27.安得寐:哪得入睡。
28.惆悵:因失意或失望而傷感懊惱。自憐:自我憐惜。
29.不譎(jué):不詭詐。
30.辭賦:歌辭詩賦。依因:依從因襲,順應,利用。
31.經傳:經典和傳記,儒家典籍經與傳的統稱。經指有權威性的著作,傳是闡釋經文的著作。所過:所讀過,所研習過。
32.西來所傳:西方所傳來。西,應指西面的周朝或西方的樂曲,如樂府里的西方曲子。
33.泰華山:華山,亦稱太華山,為中國五嶽之西嶽,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的華陰縣境內。
34.神人:神和人。
35.蓬萊:東海中的蓬萊山,古代傳說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
36.飄颻(yáo):飄蕩,飛揚,風吹貌。
37.俱:一起,在一起。
38.思得:想得到。
39.何:多么,為何。
40.人道:為人之道,人的道路。居之:居天地之間。
41.世言:世人說道。伯陽:道教創始人老子的字。
42.殊不知:猶言竟不知。
43.赤松:赤松子,亦稱“赤誦子”、“赤松子輿”。相傳為上古時神仙。神農時為雨師,教神農入火。王喬:王子喬,傳說中的仙人。漢劉向《列仙傳·王子喬》:“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後,求之於山上,見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巔。’至時,果乘鶴駐山頭,望之不可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44.亦云:也說。
45.得之未聞:得知以前從未聽說之事。
46.庶:但願,或許。以:得以。壽考:壽命的考量,長壽,壽數,壽命。
47.明明:光明貌。
48.光昭:光照,照耀,彰明顯揚,發揚光大。
49.二儀:天地,日月,陰陽,父母。合聖化:合併聖化。
50.貴者:尊貴者。獨人不:唯獨人不是。
51.率土:“率土之濱”之省。謂境域之內。《詩·小雅·北山》:“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52.莫非王臣:沒有不是王臣的。
53.四時:指一年四季的農時,四季。更:更加。再。
54.以:已經。成歲:成為一年。《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55.大人:以人為大。先天:以天為先。
56.而天:如天。弗違:不要違逆。
57.不戚:不悲傷。年往:年歲過去,年齡老去。
58.憂世:憂愁人世。不治:不能治理,不安定。
59.存亡:生存和滅亡。有命:有天命。
60.慮之:憂慮這些。為蚩:為痴愚。蚩,白痴,無知。
61.戚戚:憂懼貌,憂傷貌。《詩·大雅·行葦》:“戚戚兄弟,莫遠具爾。”欲何念:打算顧念什麼。
62.所之:所去的地方。
63.壯盛:壯年盛年。智惠:智慧和恩惠。
64.殊不:竟不。殊,很,甚。
65.愛時:愛惜時光。進趣:追求樂趣,努力向上,立志有所作為,進取,追求,求取。
66.將以:將此用以。惠誰:恩惠於誰。
67.泛泛:泛泛地,尋常地,簡單地。放逸:放縱逸樂,豪放不羈。
68.亦同何為:又等同於什麼。
白話譯文
其一
早晨,行進在散關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艱難!
健牛因困頓倒下,傾刻間,車輛墜入山谷。
坐在大石頭上,彈起五弦琴,心中有許多感慨。
那音調悽怨的清角古曲啊,讓我感到迷亂和煩憂。
早晨,我終於登上了散關山,寫下這首詩來表達我的心意。
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來到我的身旁。
他們身穿狐裘,外披罩衣,看起來不像是平常人。
問我為什麼會這樣地困苦和自我怨恨呢?
為什麼會心神不安地來到這裡?心中有什麼欲求?
三位不知名的老翁啊,我要用詩歌表達我的心意?
我們住在崑崙山,就是人們所說的神仙。
雖然成仙之道深不可測,但是只要誠心追求,就一定會得到。
我們遍觀名山,遨遊八方極遠之處,枕著石頭睡覺,用流水漱洗。
喝著山泉水,正當我猶豫不決的時候,三位老翁已經飛身上天了。
用詩歌來表達我的心意,我們住在崑崙山。
仙人走了,已經很難再追回來,我真恨自己為世事牽絆,不能追隨他們而去。
自從仙人走了以後,我每夜都不能安睡,惆悵哀怨啊,自我憐憫。
齊桓公德行端正,從來沒有欺詐行為。
因此,有德能的寧戚通過唱歌前去依附他。
經傳記載了齊桓公西伐大夏的事情,這一功勞為後世傳頌。
用詩歌來表達我的心意,仙人離去不可追。
其二
我真心地希望登上泰華山,和神仙一起遠遊。
經過崑崙山,來到蓬萊仙山。
和神仙們一起在天空中遨遊八方。
我想得到長生不老的神藥,活到一萬歲。
用詩歌表達心意,我願登上高高的泰華山。
天地是多么地長久,與之相比,人生是多么地短暫。
世人都說老子清靜淡泊,從來都不知道年歲已老。
又說赤松子和王子喬得道成仙。
沒有聽說過真正得道成仙的,也許得道的人可以長壽延年。
用詩歌來表達我的心意,天地是多么長久。
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何處沒有它們的光芒呢!
天地化育萬物,最尊貴的難道不是人嗎?
各個諸侯管轄自己的封地,難道他們不是天子的臣民嗎?
以施行仁義為本分,以遵行禮樂為榮耀。
用詩歌表達心意,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
春夏秋冬交替遠去,晝夜推移,成為一年。
有德行的人遵從天意,所以他們行為始終與上天保持一致。
他們從不憂慮年歲老去,只會憂慮社會不安定。
生和死都由天命決定,因此,擔心生死是愚蠢的行為。
用詩歌來表達我的心意,春夏秋冬交替遠去。
憂傷的時候將有什麼想法呢?讓歡笑永隨自己的心意。
盛壯年華和聰明智慧,將永遠不會返回。
珍惜時光,努力進取,將有惠於誰呢?
輕浮放蕩,逸樂苟安,又是怎樣的行為呢?
用詩歌表達心意,憂傷的時候將有什麼想法呢?
創作背景
根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公(曹操)西征張魯,至陳倉,將自武都入氐。……夏四月,公自陳倉以出散關,至河池。”曹操時年六十一歲,一生功業,大體成就。這兩首詩當作於經歷散關以後,為曹操晚年的作品。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秋胡行》是樂府題,按題意,是寫魯國男子秋胡戲妻的故事,誇獎秋胡妻堅貞的情操。但曹操只是利用《秋胡行》的樂調,內容卻是寫遊仙。要說遊仙,也是漢樂府中常見的題材。但曹操這兩首詩,卻又不是真正的遊仙詩,而是借了遊仙的虛構,表達一種人生失落的情緒。所以說,這是一篇比較特別的作品。全詩各分為四解。“解”是音樂的段落,詩意也依此劃分。
建安文人詩是在漢樂府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曹操現存的作品,都是用樂府題,而且都是當日供給倡優演唱的。但是,樂府中的民歌,原本是社會性、民眾性的創作,表達的是社會中許多人的共同情緒和觀念,而作為文人,他們的創作具有更多的個性因素。曹操是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作樂府歌辭的詩人,他的創作,標示出樂府詩從社會性作品轉變為個人性作品的軌跡。像《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直抒英雄懷抱的詩篇,與傳統的樂府詩已經相距甚遠,而類似《秋胡行》這樣貌似而神非的詩篇,讀來更覺得微妙。
第一首詩語言雖粗略,境界卻是相當優美,顯示了曹操個性中不常展露的一面。
第一解開頭二句重複詠唱,大約是為了適應曲調的需要而有意拉長的。(每一“解”的末二句,是演唱時的和聲,無實義。)但從實際效果來說,這一重複,使得感嘆的情緒顯得格外沉重。這裡,詩人不會真是感嘆道路之艱難。無論以曹操的英雄性格,還是以他的丞相地位所享有的條件,都不會把道路的艱難當作一回事。這一唱三嘆的調子,只是借道路的艱難,表達人生艱難的感慨罷了。下面寫牛困車墮,獨坐盤石之上,彈琴奏清角之韻(悲涼的樂調),更是從經歷散關的見聞中,激發起來的想像和虛構。以曹操的身份,他給自己虛構這樣一種艱難跋涉、困頓山谷、獨坐無侶、心中煩苦的遭遇,這是很有趣的事情。
在常人的目光中,曹操要么是一個奸詐險惡的野心家,要么是一個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英雄。但從曹操自己來說,事情遠不是那么簡單。當他從漢末的動亂中突拔而起時,並沒有預料到後來的成功。只是在與各支政治和軍事力量的激烈衝突中,有進無退,不擊潰敵手便無以自存,才漸漸成為北方的實際統治者。在這個過程中,是充滿了艱辛、充滿了危險的。關於他與內外敵人反覆苦鬥、多次僅因僥俸才得脫離危險的經歷,大家都很熟悉,不必多說了。就在曹操寫這詩前不久,還發生過漢獻帝伏皇后與父親伏完謀殺他的事件,皇帝本人,恐怕也牽涉在內。這種危機四伏、如履薄凍的環境,難免令他產生一旦失足的憂慮吧。再說,理想永遠高於現實,任何已經得到的東西都不能滿足人的心理需要。甚至,愈是功業輝煌的人物,愈是容易感覺到個人不過是歷史實現其自身目的的工具,感覺到個人本質上的渺小。一個人拿他的生命做成了偉大的事業,而這事業歸根結蒂是與生命本身相分離的。在這個境地上,英雄更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孤獨。曹操臨死之際,並無功成名就的滿足,卻安排了許多瑣瑣碎碎的日常小事,似乎與他的英雄氣質不符;其實,這正反映了曹操對生命本身的留戀和迷惘。從以上的心理來理解《秋胡行》首節所表現的境界,就不覺得奇怪了。
第二解寫遇仙。正當虛構的主人公彈琴抒發內心煩苦之際,忽然有三位老人來到他的身旁。“負揜”不易解,“被裘”即披著裘衣。這句同下句,大概是說三位老人遮掩在寬大的裘衣之下,看上去不像是平常人。他們問主人公:你為何如此困苦,自怨自艾?你惶惶然來到這裡,是想尋求什麼?這個情節,使故事向神異的方向發展,形成幻想性的趣味,並便於作象徵的抒情表現。“三老公”的發問,一方面從旁觀者的眼光,進一步強化前一節所說“心中迷煩”的困苦氣氛,一方面,又在不知不覺之中,把事不得已的失足(牛頓車墮)情節,轉變為似有所求而來到此間的情節。就字面來說,因是不知情者的發問,所以與前文並無牴牾;但從抒情的需要來說,作者正是要表達一種試圖擺脫現實矛盾、探求某種新的人生出路的欲望。這一節文字雖不很講究,卻相當巧妙地完成了一種過渡。
第三解從開頭到“枕石”一句止,是仙人自述。他們本來似乎也是常人,修道既深,乃能得道,於是擺脫了凡人所遭受的束縛,自由自在地遊歷名山,飄飄然行於天地之間。他們的生活是簡樸而無所求的,倦了便睡在石頭上,饑渴時只需喝一點泉水,因此決沒有常人因貪慾而造成的無數困苦。
有各種資料可以證明,曹操實際是不相信神仙的。那么,這一節虛構就有較深的意味。從大處說,即使一個不相信神仙的人,也並不能擺脫人生短暫所帶來的煩憂,和對永恆存在的嚮往,而神仙的形象,正是永恆的象徵。從小處說,神仙也可以比喻從世俗矛盾中解脫的境界。權勢名位,物慾情慾,是導致人類相互競爭、引發無數衝突與煩惱的根本原因。倘能捨棄這一切,也就超越了現實生活的痛苦。“枕石漱流飲泉”,與世無爭,就不會有什麼麻煩。至於整個這一節,到底是從哪一方面說,還是兼而有之,無法加以確定。文學形象的意義,總是很寬泛的,讀者只需將它理解為一種超越和自由的象徵就行了。
如果主人公聽了“真人”即仙人的話,便跟著走了,這詩就變成了真正的遊仙詩,也就沒有多少味道了。在曹操的筆下,主人公對“真人”的陳述,反應卻是“沉吟不決”;而正在他猶豫之間,“真人”已棄他而去,“遂上升天”。這也許意味著,所謂永恆自由是一個抓不住的幻影,它只是擾人心煩而已;也許還意味著:所謂從現實中解脫,也只是一種幻想,事實上不可能作出這樣的抉擇。確實,如果說從曹操臨死時對種種瑣碎後事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他懂得一切輝煌的事業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卻也必須知道相反的一面:像他這樣一個豪傑之士,若無不凡的成就,生命的欲望更不能得到滿足。人本質上是一個矛盾的存在:他必須在某個對象上建立自我,但這對象到頭來仍舊不是自我;然而反過來說,沒有對象,卻又根本沒有自我。
第四解自“正而不譎”以下,文字已無法理解,也許是流傳中產生了訛誤。但從開頭到“惆悵以自憐”,意思是清楚的。主人公正“沉吟不決”,“真人”已“遂上升天”,他忽然驚覺,想要追上前去,卻已經根本追趕不上。失去這樣一個機緣,從此抱恨不已,夜夜難寐,惆悵自憐。這一節在視覺形象的描繪上,顯得十分優美動人。似乎可以看到:三位仙人冉冉升空,駕著風雲悠悠而去,漸漸消逝在天邊,而山谷間那個凡夫俗子,一面仰首呼喊,一面踉蹌奔逐,不時被葛藤、岩石絆倒,直到什麼也看不到的時候,終於落下痛悔的眼淚。
這裡寫的人生情緒,應該就是人對完美的人生理想的追逐。這種理想是人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卻永遠高於人們的生活現實;人們想要追上它,卻永遠也追不上。就是在永無止境的追逐中,人們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途。對於安於現狀、容易滿足的人說來,大概未必會感覺到人生有這一種痛苦;但任何一個具有強烈的人生欲望的人,最終都將明白:無論他走過多長的路,有過多少成功,他也終究要絆倒在追逐的路途上。
第二首詩寫的都是虛幻的內容,寫遊仙時的情境和心態。先寫與神人遠遊。詩人有感於“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希望得到神藥,延長壽命。但人生短暫,有無神藥,能否長壽,將信將疑。於是筆勢陡轉,由神仙世界直轉世俗人間。寫日月普照,“貴者獨人”。在人間,應當尊君王,行仁義,守禮樂,不必追求長壽,需要憂慮的是亂世還沒有得到治理。詩人雖然年老,但雄心不滅。“不戚年往,憂世不治”,在普遍的憂生意識中融入了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獨有的生命價值觀。但這種情思沒有持續下去,因而最後筆勢再次陡轉,寫想過隨心所欲的放縱生活而又於心不安的矛盾心態。
《秋胡詩二首》雖是遊仙之作,但作者對神仙之說是心存疑惑的,他曾公開宣稱“性不信天命之事”(《讓縣自明本志令》)。因此,他的遊仙不過是排遺內心苦惱的一種形式,他的遊仙詩中往往寄寓著他對現實政治的強烈關注。
無論曹操其人如何在行詩時彷徨躑躅、慨嘆憧憬,如何有雄韜偉略、指點江山之霸業雄心,其在文學詩歌歷史上的地位和他被後人的功績評判一樣,都是在歷史上留有濃重的一筆的。甚而言之,他的詩歌成就,可能還超過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起碼認可程度,是超出了他自己寫作時的想像的。
名家點評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卷三:“不特句法高邁,而識趣近於有道,可謂文奸也已。”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魏朝建立後,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事跡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