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據說竿燈節最初是為了驅趕盛夏的病魔和邪氣,而在寶曆年間開始舉行。
現在遺留下來的最古老的文獻中記載,在寬政元年(1789年)津村淙庵的紀行文《下雪的道》中有,陰曆的7月6日舉行了這樣的慶典活動。從那個時候開始作為秋田獨自的風俗流傳下來,用長竹竿搭成十字形,用燈火裝飾,一邊打鼓,一邊在城市中行進。所用的燈火也分為兩人、三人。這就是竿燈的原型。
本來,從藩政以前開始,在日本秋田市周邊流傳的這種慶典,是舉著上面掛上寫了願望的長條、詩箋的裝飾好的小竹子或者合歡樹在城市遊行,最後將它們流放到河裡。這種形式,被認為是在寶曆年間開始普及蠟燭的使用,盂蘭盆節的時候,會在門前掛起高燈籠,就這樣發展成為獨自的儀式活動。
介紹
舊時的這種慶典,會與請求五穀豐饒和技術進步的慶典一起在第二年7月7日的七夕一起舉行,或是與迎接陰曆7月15日的盂蘭盆節一起舉行,避開災難,祈求五穀豐收。到現在,竿燈節就成為過去的這些慶典的濃縮。
銀河如同被傾注一般,灑滿大道。男人們自如地操縱著仿照裝米用的草袋製作的燈籠,還有那些在尖端弄上祓除不祥的驅邪幡的竿
用額頭舉竿,需要在頭頂固定竿,這是體驗重量感的技能。從前面的握住,以便好好利用腕的力量。從手指間開始安靜地一邊挪動一邊放到額上。很大地張開雙手保持平衡。
用肩膀舉竿,2個人一起來作比較容易,而且也是很容易記的技能。使用的手腕務必靜止,不能彎曲,一直放下到肩膀。一直伸直和支撐重量的肩膀形成一條直線。用一隻手舉起。
而用腰舉竿,這是需要相當練習的艷麗的技能。用手腕的力量舉起竿,使之靜止。從手指間開始挪動放在腰上,上身適當傾斜,張開雙腿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