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秋晚思梁益舊遊三首
體裁:七言絕句
作者:陸游
年代:宋
背景介紹
陸游從光宗紹熙元年(1190)罷歸故鄉後,將近十一二年時間住在山陰的鄉村里,過著比較平靜的農村田園生活,但是他的心境卻是不平靜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他時常懷念乾道八年(1172)從軍南鄭(今陝西漢中市)“鐵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鵝湖夜坐書懷》)的軍旅生活,也難以忘卻在成都(即詩題所稱“益州”)時期飲酒賦詩的樂趣和枉遭罷免的辛酸。因此在他閒居農村所寫的詩篇中,不斷地反映出這種心態,這是其中的一組詩,共三首。
原文
秋晚思梁益舊遊三首
其一幅巾筇杖立籬門,秋意蕭條欲斷魂。恰似嘉陵江上路,冷雲微雨濕黃昏。
其二憶昔西行萬里余,長亭夜夜夢歸吳。如今歷盡風波惡,飛棧連雲是坦途。
其三滄波極目江鄉恨,衰草連天塞路愁。三十年間行萬里,不論南北怯登樓。
注釋
幅巾:是指用一塊帛巾束首,在宋明時期是流行的頭巾之一,士大夫常喜戴之。
筇杖:筇竹杖。唐許渾《王居士》詩:“筇杖倚柴關,都城賣卜還。”
賞析
第一首,塑造了一個戴著頭巾、拄著竹杖,站在門前眺望的老者形象。時值秋天,萬物蕭條,襯託了主人公寂寞失意的心境。作者在另一首詩《春晚感事》中吟道:“據鞍千里何曾病,閉戶安眠百病生。每憶嘉陵江上路,插花藉草醉清明。”“嘉陵江上路”代表著作者的一段灰暗的回憶,作者此刻站在門前,感覺這條路就像“嘉陵江上路”,冷色調的雲和正在下著的小雨,構成一種清冷的畫面,似乎將黃昏也浸濕了,最後這一句堪稱全詩最精彩的句子,有力地表現了主人公的蒼涼的心境。
第二首,運用今昔對比的手法,感嘆舊事,情思深沉。“西行萬里”是指作者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從故鄉啟程入蜀,出任四川夔州府通判,後入王炎幕府。“四十從戎駐南鄭”,豐富深廣的社會閱歷,使他心中的愛國感情更加激盪奔放,寫下了許多氣概豪邁、筆力雄奇的愛國詩篇。然而他的恢復壯志得不到實現,不久又被調到成都府安撫司任參議官。後雖有調遷,但仍以“宴飲頹放”的罪名遭到罷免官職的厄運。正是“丈夫有志苦難成”。他鬱積內心的怨憤和中原未復的感慨不時地從詩篇中發泄出來,也時有思歸家山之作。“歸哉故山路”(《思歸》)與“夜夜夢歸吳”就是這種心態的寫照。
“如今”兩句由昔日入蜀的情思轉寫眼前的心境。“風波惡”,指宦海浮沉。陸游入蜀前曾遭罷免,在蜀中又遭迫害,正是歷盡人間官場風波。“飛棧連雲”是指漢中(即詩題所寫梁州)境內的一段地勢險要的棧道。陝西棧道有四百多里,南至褒城(在漢中西北)之開山驛,山路始平坦,為出棧道之始。作者從戎南鄭,親歷棧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雖遠離官場,閒居故鄉,但從軍梁州的情景是難以忘懷的。詩中追念漢中的從軍生活,體現了他對“何時王師自天下”的深沉感慨。
第三首由景及情地抒寫報國壯志難以伸展的無限悲憤。陸游罷歸故鄉,“天遣為農老故鄉,山園三畝鏡湖旁”(《村居初夏》)。他曾偕子游湖中諸山,也賦詩吟唱為農之樂,然而他內心深藏的感情卻是極為豐富複雜的,既有憂國憂民的情思,又有壯志未酬的苦悶。而這首詩中所傾吐的愁恨就是這種心緒的反映。這裡極目淪波所湧起的鄉恨,連天衰草所產生的苦愁,並非一般地描寫衰敗蕭索的秋景,而是自己恢復河山的素志受到壓抑、難以伸展的怨愁情緒的宣洩。“三十年間行萬里”,詩人想起二十年前西行入蜀,萬里奔波,但並不盡如人意,大概如王安石在《明妃曲》中所寫:“人生失意無南北”吧。“登樓”是用三國王粲《登樓賦》的故事。王粲避難荊州時,曾登當陽縣城樓,觸景生情,想到當時中原動亂,而渴望國家統一安定,但自己寄人籬下,不能施展才幹,不由激起心中的無限感慨。詩人運用這個典故,傷時憂國,而著一“怯”字,更透現出心中深藏的無窮愁思與怨恨。這二首詩追念蜀中舊遊,融入國事和身世之感,悽惋動人,令人低回往復,餘味不盡。
作者介紹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自幼好學不倦,在戰亂紛飛、飽經喪亂的生活中矢志不渝,拳拳赤子之心貫穿一生。29歲時,陸游廳試名列第一,因居秦檜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竟在複試時被除名。後得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等職。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淳熙五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並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任上,當地發生水災,他“草行露宿”,親到災區視察,並“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不料卻因此觸犯當道,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陸游在家閒居6年後,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於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後,陸游長期蟄居農村,於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