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蕭綱詩作]

《秋晚》是蕭綱的詠物詩作之一。全詩句句皆動,不同遠近、方向、速度、輕重的動感構築成獨有的秋夜氛圍。

作品全文

浮雲山東嶺,落日下西江。

促陰橫隱壁,長暉斜度窗。

亂霞圓綠水,紅葉影飛缸。

作品賞析

首二句 “東嶺”、“西江”,東西相對,一邊浮雲出,一邊落日下,有方位與方位的區別,有向上與向 下的對比。中二旬“促陰”繼落日而言其短,“長暉”繼落日而得其長,一景之中兩處參照, 而風貌各異:“橫”、“斜”言其入射角度,橫則與光線平行,斜則有交點存在,“橫”、“斜” 與“促陰”、“長暉”共同構成了三維立體的動感畫面,其匠心之妙令人嘆為觀止。末二句, “亂霞圓綠水”則將一潭綠水之圓與“促陰”、“長暉”、“橫壁”、“斜窗”之長方進行比照, 顯示出方圓互補的幾何之美。

全詩所描寫的是黃昏時分,一個黑與白分界的時刻,白日已經不再,但夜色尚未完全降臨。西邊太陽落山,東邊卻看不到月亮,唯有不斷湧出山嶺的浮雲,黑暗漸次從四周包圍了詩人,陰影占了優勢。蕭綱的詩,總是沉溺於光與影的互動,在這裡,牆壁在暗影里湮沒,而落日餘暉斜穿過窗子,界限被穿越。

詩的最後兩行,令人低徊不已。在蕭綱之前,很少有詩人可在一句五言詩第三個字的位置,一般來說也是動詞的位置,把“圓”這個字作為動詞來使用。漢語的語法令人一開始以為詩人是說亂霞把綠水變成圓形,但我們又會隨即意識到事情恰好相反,也就是說,“亂霞圓於綠水”:因為水池是圓形的,所以原本是“亂”霞的倒影,如今受到形式的局限,被賦予一種形狀,而且,還是代表了“完美”的形狀。在落日餘暉的映照之下,雲霞則給了池水瞬間的燦爛。這是自然最後的光線。在下一句詩里,水中的光輝被轉移至枝頭懸掛的缸燈:點燃的燈燭顯示了時間的流逝和越來越濃重的黑暗。詩人注意到樹葉的輪廓被燈火勾勒出來。在一個界限開始漸次沒如陰影的世界裡,詩人專注的視線描出微明閃爍的圖案與形狀。

這只是一首詩的的瞬間,我們無法預知詩是如何繼續下去的,最後究竟的變得平淡,還是將會轉入另一個方向。但是這些詩句已經足以向我們展示詩人對世界所進行的一種獨特的觀看,已經詩歌運作的一種獨特的方式。

作者簡介

蕭綱(503―551),梁代文學家。即南朝梁簡文帝。字世纘。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梁武帝第三子。由於長兄蕭統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囚餓死,蕭綱即位,大寶二年(551年)為侯景所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