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變種與川黃檗甚相似,其區別點僅在於毛被,本變種之葉軸、葉柄及小葉柄無毛或被疏毛,小葉葉面僅中脈有短毛,有時嫩葉葉面有疏短毛,葉背沿中脈兩側被疏少柔毛,有時幾為無毛但有棕色甚細小的鱗片狀體;果序上的果通常較疏散。
產地
產陝西、甘肅二省南部,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多生於海拔800-1500米山地疏林或密林中,也有生於2000-3000米高山地區。栽種於丘陵坡地或屋旁。湖北利川、廣東陽山、連山等縣及廣西沿融江兩岸都有栽種,生長良好。
模式產地在湖北宜昌。
形態特徵
本變種分布較廣,小葉形態變異較大,被毛的疏密也有變異。小葉卵形、卵狀披針形至卵狀長圓形,紙質至厚紙質,長5-17厘米,寬3-8厘米,頂部短尖至長漸尖,兩側常稍不對稱至明顯不對稱,生於高山地區的,其葉質較厚,只在葉脈上偶爾有少數的毛,生於低海拔地區的,則被毛較多。在顯微鏡下觀察,本變種的毛被有二型:一類是單細胞毛,毛由單個細胞構成,頂端尖;另一類是多細胞毛,頂端圓。
廣東、廣西等省區的藥用黃檗,多屬此變種。
禿葉黃檗的樹皮較薄,樹高約15米的樹皮厚3-4毫米。木材淡黃白色,紋理直,結構細緻,頗堅實而稍輕。
用途及注意事項
作藥用的黃檗皮通常在4-6月採收,按80-90厘米的長度將樹皮剝下,將粗皮括去,壓平,制乾即成。黃檗皮商品以厚度在7毫米以上,外皮無粗皮者為一級品。黃檗皮味甚苦,嚼爛時有粘膠質,可將唾液染成黃色。
參考文獻
Phellodendronchinensevar.glabriusculumSchneid.Ill.Handb.Laubholzk.2:126.1907;HuanginActaPhytotax.Sin.7:335.1958.——PhellodendronsinenseDodeinBull.Soc.Bot.Fr.ser.4,55:649.1908.——P.wilsoniiHayataetKanehirainHayataIc.Pl.Form.9:8.1911.——P.amurensevar.wilsoniiChanginQuart.J.ChineseFor.7(4):58.1974;台灣植物志3:523.圖711.1977.——P.chinensevar.omeienseHuang,l.c.7:335.1958.——P.chinensevar.yunnanenseHuang,l.c.336.——P.chinensevar.falcatumHuang,l.c.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