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禾加鎮位於 仁壽縣東南部,東臨雙堡鄉,南接識經鄉,西南緊臨祿加鎮,西連板橋鄉,北挨河口鄉,東北緊臨新店鄉,場鎮距仁壽縣36千米。
禾加鎮總面積26.4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有63個村民小組、3個居民小組。總人口9407戶,2510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452人。耕地面積13131畝,人均0.523畝(按總人口計算);林地面積2287萬畝。
禾加鎮地處龍泉山脈與榮威山脈之間,地勢西北高東部低。地形分為西北丘陵山區東部淺丘。主要山脈有龍泉山脈、榮威山脈。轄區內石灰石儲量大,分布面積達18平方公里,可開採高度一般在22-23米,儲量在25000萬方以上, 石灰石儲藏含鈣量 高,平均含鈣50%以上,生石灰含氧化鈣達91%, 黃漿石儲量豐富,石質硬度達到或超過裝飾材料相關產品要求,石質花紋美觀大方,具有很高的開採和加工價值。盛世石材公司,年產50萬平方米建築裝飾石材,產值達2500萬元, 億磊石材有限公司,年產30萬平方米建築裝飾石材,產值1500萬元;永邦凝易固有限公司年產新型建材30萬噸。
全鎮糧食種植面積2318畝, 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麥、紅苕為主;油料作物種植面積2870畝,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等;畜牧業以生豬、蛋雞為主;發展水果種植面積2510萬畝,主要品種有柑桔;漁業以淡水魚為主,可用於水產養殖的淡水水面0.067平方千米。
截止2012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4.9772億元,完成全年目標;工業增加值增速31%,超目標任務4個百分點;完成工業投入4799萬元,是全年目標任務3000萬元的159%;完成工業更新改造投入3264萬元,是目標任務3000萬的108%;入庫稅金6萬元;目前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0.0113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0901億元。
2012年末發展文化藝術團體1個,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川劇藝術團。
2012年末有幼稚園(所)5所,在園幼兒700人,專任教師10人;國小3所,在校生2363人,專任教師110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3所,在校生2345人,專任教師90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主要學校有禾加中學、禾加鎮初級中學、安全初級中學、林場國小、禾加鎮中心國小。
2012年末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9個,衛生院1所,病床98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98張, 固定資產總值0.1億元。專業衛生人員40人,其中執業醫師15人,執業助理醫師6人,註冊護士15人 。
社區服務設施1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1個。
郵政網點9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700千米,投遞點8個,鄉村通郵率100%。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4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200門,固定電話用戶0.4860萬戶;光纜線路總長達2786千米,主幹電纜達4389對千米,網際網路連線埠總數0.2765萬個,其中已占用連線埠總數0.1896萬個,寬頻接入用戶0.1249萬戶。
村情簡介
黃坡村簡介
黃坡村地處禾加鎮北方,由原來荷花村與黃坡村合併而成,東臨新店鄉,西臨禾加鎮共同村,南接禾加鎮共同村,北與河口鄉交界。
全村轄10個經濟社,共有常住人口3824人,常住戶數1164戶。總面積3.7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018畝,近年來發展晚棚等水果500畝,年產水果130萬公斤,年產值130多萬元;年出欄生豬2000多頭。2012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795元。轄區內部分居民已使用清潔能源天燃氣。
現有村社道路11.3公里,以水泥路面為主,其中已硬化3.3公里。
共同村簡介
共同村地處禾加鎮東北,由原來的乾井村和共同村合併而成,東臨黃坡村,西臨長發村,南接文昌村,北與板橋鄉交界。
全村轄9個經濟社,共有常住人口3397人,常住戶數1032戶,總面積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54畝。近年來發展蔬菜等水果182畝,年產水果23萬公斤,年產值45多萬元;年出欄生豬2348多頭。2012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635元。轄區內部分居民已使用清潔能源天燃氣。
有村社道路13.5公里,以泥土路面為主其中已硬化2.6公里。
文昌村簡介
文昌村地處禾加鎮西南,由原來旭光村和文昌村合併而成,東臨雙堡鎮,西臨雙堡鎮,南接禾加鎮黃坡村,北與禾加鎮共同村交界。
全村轄6個經濟社,共有常住人口2068人,常住戶數525戶,總面積1.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28畝。
村內有新型建材的永邦凝易固有限公司1家,屬規模企業,該廠總投資6000萬元,年產30萬噸,產銷收入預計達1.08億元。
近年來發展生豬養殖業,年出欄生豬2000多頭。轄區內臨場鎮的部分居民已安裝使用了天然氣。2012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809元。
有村社道路11.6公里,以泥土路面為主其中已硬化1.7公里。
長發村簡介
長發村地處禾加鎮東南方,東臨禾加鎮文昌村,西臨禾加鎮共和社區,南接禾加鎮回龍村,北與禾加鎮共同村交界。
全村轄5個經濟社,共有常住人口1536人,常住戶數426戶,總面積0.7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98畝。
近年來發展水果100畝,年產水果8萬公斤,年產值15多萬元;年出欄生豬800多頭。轄區內部分居民已安裝使用了天然氣。2012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898元。
現有村社道路13公里,其中已硬化3.84公里。
化石村簡介
化石村地處禾加鎮南方,由原來的自力村和化石村合併而成,東臨識經鄉,西臨禾加鎮楠林村,南接天峨鄉,北與雙堡鄉交界。
全村轄6個經濟社,共有常住人口1972人,常住戶數660戶,總面積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06畝。
全地處榮威山脈尾翼,盛產石灰石和文化石,現有兩家政府招商引資企業,主要開採石灰石和文化石是禾加片區出名的旱山村。
村內近年來發展生豬養殖業,年出欄生豬1800多頭。2012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642元。
有村社道路14.7公里,其中已硬化5.8公里。
幸福村簡介
幸福村地處禾加鎮東南方,由原來的沙坪村和幸福村合併而來,東西緊鄰禾加鎮回龍村,南接祿加鎮,北與板橋鄉交界。
全村轄9個經濟社,共有常住人口2600人,常住戶數815戶,總面積2.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49畝。
村內近年來發展晚椪等水果135畝,年產水果60萬公斤,年產值120多萬元;年出欄生豬3000多頭。2012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460元。
有村社道路17.6公里,其中已硬化5.2公里。
楠林村簡介
楠林地處禾加鎮東南方,由原來玉堂村與楠林村合併而來,東臨雙堡鄉,西臨祿加鎮,南接禾加鎮回龍村,北與識經鄉交界。
全村轄8個經濟社,共有常住人口2048人,常住戶數626戶,總面積3.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09畝。
楠林村地處榮威山脈末端,屬丘陵地區。近年來發展花椒、水果等經濟作物50畝,年產水果7萬公斤,年產值10多萬元。發展生豬養殖,年出欄700多頭。2012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795元。
轄區內有名勝旅遊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甘泉寺。該寺位於仁壽縣城東南方40餘公里的禾加鎮楠林村八組,始建於明宣德九年(1434年)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規模宏大,占地134畝,依其地勢從高到低,建數重殿宇,現存大雄寶殿一幢、部分石刻和部分亂石圍牆,保存基本完好,具有較高的古建築、石刻等研究價值;大雄寶殿造型精美,斗拱精緻;經柱之礎材質特殊,防潮性能極佳;四周清代彩繪壁畫內容豐常,具有很高的建築、材料、繪畫等研究價值。
有村社道路10.1公里,其中已硬化5.5公里。
回龍村簡介
回龍村地處禾加鎮東南方,由原來碾盤村與回龍村合併而來,東臨雙堡鄉,西臨幸福村,南接雙堡鄉,北與板橋鄉交界。
村轄10個經濟社,共有常住人口3023人,常住戶數1017戶,總面積3.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50畝。
近年來發展晚椪等水果400畝,年產水果15萬公斤,年產值50多萬元;發展生豬養殖,年出欄1000多頭。2012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125元。
有村社道路10.65公里,其中已硬化1.8公里。
共和社區簡介
共和社區位於仁壽縣東南部36公里,轄區面積0.8平方公里,現有三個居民小區,住戶1994戶,常住人口4638人,流動人口3845人;轄區單位29個,其中機關單位1個,學校7所,醫院1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4個,個體商業網點651個。是禾加鎮政治、經濟、文化、商貿活動中心。
自然環境
氣候
禾加鎮域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7.5℃,一月均溫6℃--8℃,七月均溫26℃--28℃,最高氣溫可達41℃,極端最低氣溫-5.4℃,活動積溫5598℃左右。境內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厘米,年總日照時數1000--1400小時,無霜期達330-35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澇交替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乾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下,多分布在夏季,約占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基本一致,春季約占17%,冬季僅占4%。 是我國晝夜溫差,年日照時間最少的地區之一。
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單元處於川西台陷龍泉褶皺車與川中台拱、威遠穹隆的接合部位。龍泉山自東北向西南斜貫,背斜以西基底屬川西台陷熊坡──鹽井溝雁行帶,東南廣大地域屬川中台拱、南端為威遠穹隆構造。
地貌
地貌以丘陵為主,境內地勢西北高東部低,龍泉山脈自境東北角走向西南斜貫,榮威山脈矗立南端。
土壤
土壤類型多,宜種性廣,有粘沙適中,深厚肥沃,主產玉米的灰棕紫泥土,有磷鉀豐富,排水區好,宜於棉糧生產的棕紫泥土,有適宜水稻、茶葉種植的酸性老沖積黃泥。
自然資源
農產品
農業及養殖業基礎條件好,境內交通發達農業生產以糧食生產為主,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紅苕等。經濟作物有蔬菜、花生、水果等,其中優質花生年產量6萬公斤,優質白苕年產4萬公斤,優質水果年產60萬公斤。
礦產資源
主要有碳酸鈣,儲量在25000萬方以上,碳酸鈣含鈣量為50.72%,生石灰含氧化鈣89.35%以上。可開發的旅遊資源主要有石灰鹽溶洞群。
基礎建設
交通
仁球公路橫穿全鎮,禾加鎮距仁壽縣城36公里,與成渝高速路球溪站(蓉昆高鐵資中西站,設站球溪)相距22公里,屬二級水泥路面,(仁壽路段為瀝青路。資中段為水泥路)球溪站距成都市110公里,距重慶市210公里。禾加鎮與成渝鐵路順河貨運站相距27公里,屬二級水泥路。
紅星路南延線仁壽段項目已納入《成都新機場場外綜合交通規劃》,起於高家鎮,通過規劃的簡三黃快速與紅星路南延線成都段相接,線路向南,經三岔湖仁壽景區、空港園區、龍馬鎮、北斗鎮、禾加鎮、祿加鎮等,止於寶飛鎮。
通訊、廣電
禾加鎮在2004年底,各村已實現公路、電話、有線電視三通工程。禾加鎮內已開通5000門程控電話,無線基站 2 個,2450 戶村民安裝了閉路電視。
城鎮建設
鎮區共有街道6條,禾加鎮有商貿和個體工商戶480 余戶,農貿市場3個,中國小5 所,在校學生4200人,有中心衛生院1所,自來水廠1個,衛生、金融、文化等服務機構齊全,人民生活富餘安康。
教育設施
高中1所、國中2所、國小3所、幼稚園6所。
衛生醫療設施
禾加鎮中心衛生院、禾加鎮計畫生育服務16個村醫療服務站。
社會福利設施
禾加鎮敬老院、禾加鎮安全敬老院。
文化娛樂設施
禾加鎮文化站、禾加鎮老年協會、音樂茶座3家。
服務設施
網咖、歌廳、飯店等20家、旅店4家、4家茶館、
經濟發展
發展概況
禾加鎮鎮黨委、鎮政府本著“再窮不能窮思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難不能難百姓”的理念,緊扣“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即把握一個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推動兩個轉移(農村人口向集鎮轉移、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堅持三個先行(宣傳先行、規劃先行、基礎建設先行),培育四大產業(以推廣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以人為本的勞務輸出打工業、以礦產開發為主的工企業、以旅遊開發為依託的第三產業),落實五好目標(建設一個好班子、培養一支好隊伍、理清一個好思路、建立一個好機制、形成一個好的創業氛圍)。大力發展以林、畜、菜、藥為主的農業;以石灰石、黃沙石等礦產開發為重點的工企業發展迅猛,2004年和2005年兩年先後引進資金5000萬元,投資興辦了15個礦產開發加工企業,工企業年產值突破3500萬元,完成利稅350萬元。2005年底,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4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62元,鄉鎮企業總產值3500萬元,完成財政收入51萬元。
農業經濟
全鎮農業結構合理,形成了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互補的趨勢,其中優質雜交水稻6800畝,優質水果(青見、岩溪晚棚)1100畝,訂單蔬菜300畝,集約化養魚500畝,糧食總產量達到751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758元。
工業發展
禾加鎮交通便利,礦產資源(石灰石)、黃沙石儲量豐富,水資源充足(4座水庫儲水200萬立方米),勞動力資源豐富,有5個村通水泥路。有10家企業落戶禾加鎮。
禾加鎮大小企業10 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家,禾加鎮2005年GDP達到 3.2 億元,工業產值2.5億。
百度地圖
歷史文物
甘泉寺,位於仁壽縣城東南方40餘公里的禾加鎮楠林村五組,
始建於明宣德九年(1434年),到2008年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規模宏大,占地134畝,依其地勢從高到低,建數重殿宇。中國建國初期僅存二主殿及其廂房共兩院。中國建國後改作學校和鄉政府駐地,文革中鄉政府駐一殿及廂房全毀,重建新房。到2008年僅存大雄寶殿一幢、部分廂房、部分石刻和部分石圍牆,保存基本完好。甘泉寺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現存大雄寶殿一幢、部分石刻和部分亂石圍牆,保存基本完好,具有較高的古建築、石刻等研究價值;大雄寶殿造型精美,斗拱精緻;經柱之礎材質特殊,防潮性能極佳;四周清代彩繪壁畫內容豐常,具有很高的建築、材料、繪畫等研究價值。
民俗風情
民間凡遇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嫁出去的女兒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上述節日期間互相拜節送禮。該習俗現仍流行,只是所送禮物隨時代發展已有變化。
說春,凡每年十月小陽春過後到來年立春之前,春官手執春牛(小木雕),杵根孝春棒(又名十三把),肩上搭根“二九”(口袋),走進民家的堂屋門口,根據主人的職業,吟誦與之有關的吉令,春節剛過又為主人開財門,說得主人心裡滿意,主人便給喜錢,以示對春官的後償。最後春官給主人家送一張有一年農事季節的春巾以表示謝意。
鄉鎮機關
禾加鎮共有機關工作人員43名,其中本科以上學歷10人;大專學歷20人,中專學歷13人,35歲以下幹部14人,機關部門分為8個,黨政辦、安全辦、招商辦、社會經濟發展辦、農業服務中心、宣傳文化服務中心、財政所、社會勞動保障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