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山

禹王山

玉羊山(又名禹王山)位於夏店街以西,小山溝村以東,長約十多華里,海拔884米,是汝州西北部眾山之冠。

基本信息

歷史來源

道光直隸汝州全志》記載:“玉羊山與柏崖山兩峰對峙,中間荊水通焉。荊水源出於此,其在山之陰者曰金馬泉。此山舊名金華,俗傳,自黃初平‘叱石成羊’始改今名。州西三十七里,見八景。

簡介

禹王山禹王山

玉羊山既是大山,更是名山。元代進士張政寫詩讚道:“山勢嶙峋聳碧空,日晡斜映晚霞紅。松聲響靜蟾生窟,好景都歸眼界中。”巧妙地描繪出玉羊山的自然景觀及其奇妙之處。

堪稱奇妙者有三:

一曰,群“羊”臥山。玉羊山全山幾乎都是由暗紅色岩石覆蓋,但山腰間卻夾雜著很多白色矽石(民眾叫白馬牙石),零散地裸露在地表,並且呈現出一條又寬又長的帶狀。這些散露在地表的白馬牙石,遠遠望去仿佛就象群羊臥山。玉羊山的名稱也就由此而起。這裡還流傳著一個很有趣的神話故事。說很早以前,有一個叫黃初平的人,家住金華。十五歲時在山上放羊,遇到一個道士,便跟他到金華山石室中,學道四十餘年,後來他的哥哥黃初起尋到山中,找到黃初平,問他“羊在何處?”黃初平說:“就在山東邊。”過去一看,遍地白石。黃初平上前吆喝一聲,白石盡起,都變成了活羊。這就是有名的黃大仙“叱石成羊”的故事。

禹王山禹王山

到清代,有人對“玉羊晚照”這一景觀是肯定的,但對“叱石成羊”的神話卻加以駁斥。其詩曰:“初平幻術本荒唐,叱吒何能化吉羊。古壘由來多積石,柔毛宛似臥斜陽。補牢莫笑桑榆晚,司牧須憐首。試看落霞紅不盡,群生猶幸沐餘光。”

二曰,山放紅光。張政詩中說的“日晡斜映晚霞紅”(晡:申時,相當於現在的下午3時至5時)。這是玉羊山的獨特之處,是它被列入汝州八景的根本原因。筆者數年前在夏季的一天下午,與幾位老同志在臨汝鎮白雲山調查時,無意中往東望去,意外地發現遠隔十餘里外的玉羊山與眾山不同,別的山都是青色,唯有玉羊山被籠罩在一片紅光之中。當時只覺神奇,但無法理解其中之奧妙。後來,我們又專程到玉羊山實地考察,並取回了岩石標本,查找有關資料,對照分析後,從而弄清了。玉羊山的暗紅色岩石,屬長石族中的一種。這種長石中含有的某種物質,可把照射到它上邊的短波紫外線轉變為可見光波範圍波長的紅色螢光發射出來。這一奧妙的發現,終於揭開了“日晡斜映晚霞紅”的科學含義。

三曰,洞窟藏“松”。在玉羊山的陽側山腳處被民眾稱作“老母洞”的地方,有一個不太大的洞,我們在裡面發現了一種奇石。這種石頭底色呈淡灰色,質地較酥,打開後,斷裂處呈現出黑色的松枝狀花紋。對照有關資料,這種奇石叫蘚紋瑪璃。它上邊的黑色花紋是氧化錳的苔紋狀集合體。這種石頭屬水成岩的一種,是經過漫長的歲月在沉積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張政詩中講的“松聲響靜蟾生窟”是否與此有關?尚待進一步研究。

禹王山禹王山

周邊

荊河流入1955年5月竣工的夏店水庫。水庫集水面積37平方公里,300多萬立方米庫容,鑲嵌在開闊的山口谷地。至今仍澆灌著3500多畝土地。

夏店水庫西岸有禹王山,風剝雨蝕不計年,卻有一個人的氣息散入山間,芳華不絕如縷。不是擁有十幾間廟宇,初一、十五安享香火的禹王,而是唐代的孟詵。此人高風,官及鳳閣舍人,掌管進奏,卻不媚權貴。武則天賜銀有假,他也敢揭穿。孟詵在神龍(公元714-—741)年間告老還鄉,退居伊陽山。因喜好岐黃之術,曾與藥王孫思邈有過深交。退隱之後,遂採集草藥,懸壺鄉里,並有《食療本草》、《必效方》、《補養方》各3卷流傳後世。《食療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食療專著,手抄本原存於敦煌藏經洞中,被斯坦因盜往海外,幾經輾轉,流落日本。幸得衛生部從日本影印回國,此書才得以重新問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