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的含義
禮俗風尚(Custom fashion)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表現的一種形式。它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傳統以及情趣、願望、習慣等社會心理和道德觀念的綜合表現。在歷史傳承發展中,受時空的制約,也受周圍不同民族的影響。在漫長的歷史上,青海藏族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禮俗風尚。歷史文化
禮俗風尚中的青海藏族有自己特有的歷史文化,其中包括名勝古蹟、青海岩畫、建築藝術、工藝美術、民眾文化、民間藝術和表演藝術等。風土人情
藏族是聚居在青海境內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青海藏族有106.92萬多人,占全省總人口的21%,大多數分布在果洛、玉樹、海南、海北、黃南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主要從事牧業生產,其餘少量分布在海東地區各縣和西寧市的大通縣,主要從事農業生產,除玉樹地區的藏族外,全都使用安多方言,大部分藏族信奉藏傳佛教。生活在牧業區的藏族,多居帳篷,以炒麵為主食,樂飲奶茶,喜食優酪乳、牛羊肉等,農業區的藏族,多居廬室,以麵食為主。和所有藏族一樣,其性格豪放,善於歌舞,每年生產之餘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體育活動和“六月歌會”等文藝活動,往往氣氛熱烈、熱鬧非凡。關於青海藏族的來源,一般認為是以原居住在本地的羌人、鮮卑人,同從西藏、西康等地遷徒而來的吐蕃人融合後形成的。解放前,青海藏族通稱為番族,其社會基層組織是“封建部落”制,有玉樹25族、同仁12族、化隆上10族、環海8族、三果洛、湟中的申中6族、大通的廣慧寺5族、門源的仙米寺6族等。明清年間,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其統治,實行所謂“以夷制夷”的千百戶統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後,這些原始部落制和封建的千百戶制度即被消除,青海藏族人民當家作主,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姓氏文化
關於藏族姓氏問題,有的人認為“藏族自古有姓”;也有的人則認為藏族原本無姓。事實上,就青海地區的藏族而言,大都有姓。如有些人名前往往冠以本家族名稱;有的家族頭人因效忠朝廷,受封賜姓,其後裔承襲之,沿用至今。也有人取名字的第一音節的諧音為姓氏。後者自然不屬姓氏範疇,但前者顯然是家族系統的稱號,不應否認它是藏族的姓氏。藏族人名的命名一般由活佛、喇嘛,或本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及父母等來承擔。許多命名與佛教密切相關,也有以自然物等命名的。就命名時借用的事物而言,可分為:(1)以佛、菩薩、保護神的名號命名。如南色(天子)、先巴(彌勒)、卓瑪(度母)等;(2)以佛教術語命名。如宗哲(精進)、散木旦(禪定)等。(3)以佛教法器等命名。如多傑(金剛)、堅參(法幢)等。(4)以吉祥語命名。如扎西(吉祥)、才讓(長壽)、達傑(昌盛)等。(5)日月星辰命名。如南卡(天空)、達哇(月亮)、尼瑪(太陽)等。(6)以動植物命名。如梅朵(鮮花)等。
用上述事物名稱命名,有時單獨運用。有時複合出現;僧名一般採用複合命名,且以四個音節者為多。而俗名則多採用二、三音節,名後多綴以“嘉”(勝利)、“太”(解脫)等。性別在藏族人名上反映得比較鮮明。女性名多綴有“瑪”(如才瑪)、“毛”(如周毛)、“措”(如仁增措)、“吉”(如柔桑吉)、“先”(如拉毛先)等。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女性。此外,藏族人各有暱稱和敬稱之分。當母或其他長輩對晚輩表示鍾愛時,往往在人名的第一音節後綴以“洛”、“科”、“波”等。如“扎西”暱稱“扎洛”、或“扎科”、“扎波”。年青人稱呼長輩是時,忌直呼其名,而在人名前加“阿柯”(叔叔)、“阿尼”(嬸嬸)、“阿米”(爺爺)、“阿伊”(奶奶)等。俗人一般尊稱僧人為“阿卡”。
草原風情
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熱情奔放、喜愛運動的民族。藏族人民除了平時利用放牧或節假日唱歌跳舞、自樂自娛外,還在每年的夏秋季節,在草原上水草豐美、牲畜膘肥體壯的時候,舉行各種歡樂的草原盛會。屆時,人們選擇地勢平衍、水草茂盛、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神山寶地”作為會場,然後合家老少帶上帳篷,趕上牛羊、騎上駿馬,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參加各種活動。由於受宗教信仰和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藏族人民的草原盛會大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地方特色。會上,人們除了舉行種種宗教活動,如祭海、朝山,煨桑,敬佛之外,還要進行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和體育比賽,象賽馬、射擊、拔河、登山、摔跤、賽氂牛等。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海北州門源縣和青海湖草原的賽馬會,玉樹結古草原的歌舞會,果洛大武一帶的朝山會,瑪多草原的獻花會,樂都南山的射箭比賽等。
節日文化
藏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藏曆新年、六月歡樂節、拉伊會、亮寶會、雪頓節、薩噶達瓦節、汲桑介曼曲、魯熱節、插箭節、祭拉卜孜、祭佛節、望果節、賽馬節和塔爾寺四大觀經會(又稱如來四大經節,在農曆正月、四月、五月、九月、)、酥油燈會(燈節)、曬佛節、燃燈節等,有的地區也過端午節和八月中秋節。藏曆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為了歡渡佳節,人們從舊曆年十月初就開始作各種準備工作,如磨炒麵,打酥油,炸果子,做新衣,辦年貨等。農業區藏胞還要掃房整院,粉刷牆壁,張貼年畫等。除夕之夜,藏族人家也吃團圓飯。這頓飯須全家人(除非遠走在外)都到齊了才能吃。有的地方過年還興吃麵團或煮餃。
大年初一,多數藏族人家不相互串門拜年,而是從一大早起來,就換上新衣,洗梳打扮之後,全家坐到一起關門道吉,互致敬意,祝願吉祥如意。也有的地方的人們,吃過早飯後,懷揣酒瓶,成群結隊,走家串戶,去給全村人和親朋好友去拜年。
歡樂節,一般都在農曆六月中旬歡度。這時,草原上水草豐美,牛羊肥壯,氣候宜人。藏族牧民身著盛裝,帶上食品,馱上帳篷到草原上安營扎帳,舉行對歌、射箭、賽馬、賽氂牛,摔跤、拔河、登山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
禁忌
歷史上,藏民族受到佛家思想的長期薰陶。因此,許多禁忌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有的甚至是世俗化了佛教教規。例如,青海廣大藏區都有神山,在人們心目中,是山神的皈依之地,神聖不可侵犯。因此禁止在神山挖藥材、狩獵、砍柴等。果洛、玉樹等地有放生神牛之俗,禁止人們驅趕、出賣和宰殺。由於神佛是人們的保護者、救世主,因此農牧業區家家必設神龕,虔誠敬奉,吃飯、飲酒時,總要先敬神佛。禁止用煨桑的火和酥油燈接火煙、燃蠟燭等。在藏族地區,人們睡覺時,腳不能伸向上方,因為那裡一般都供有神龕。人們認為世間萬物皆由天神輪巡治理,神又分凶神和吉神,於是便有了吉日和凶日之分。當進行一些重大事情,如搬家、蓋房、婚娶時,往往事先求神卜算,擇取吉日。在人們看來,泉為江河之源。而江河則為龍王轄域。因此,禁忌挖泉引水。否則,將受到龍王的懲罰,或澇或旱。在舊社會,藏族婦女的地位一直十分低下,因而她們生活中的禁忌則更多。人們認為婦女是不潔之物,煨桑、點燈、集體祭祀等場合一般不讓婦女參加,寺院規定婦女只能在一定範圍出入。婦女遇見僧侶要躬身屈膝,不能仰視。婦女不能與男人同坐一席,更不能在上方就坐。公共場合,禁止婦女飲酒、吸菸。寡婦不能參加婚嫁儀式。
由於遊牧生活的需要,牧區家家養有藏狗,用以幫助人們放牧、守夜。人們對狗是十分敬重的,倘若有人打狗,便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侮辱,因而會受到譴責,甚至報復。不能用槍射擊禿鷲和老鷹,不能在拴牛套馬的地方或羊圈裡大小便。進帳篷或家門,忌諱搶門或不讓而進。用水時,須用藏家的勺子舀水,並不得反舀反倒。忌用手隨意撫摸男子頭顱和帽子。忌用印有藏文的紙擦東西、當手紙。“家有家主,灶有灶神”,農牧業區都忌諱用腳踩灶或往灶中扔骨頭等。藏族有著尊老愛幼的好風尚,鄙夷歧視、虐待老人的行為。年輕人接受或向長輩遞送物品時,一般忌諱單手遞接,否則,便認為是不禮貌的。在長輩面前,青年人不能戲鬧、高聲喧譁、談情說愛,更不能唱“拉伊”。日常生活中忌諱對著客人咳嗽等。在飲食上,藏族一般不吃奇蹄類、爪類和鱗類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