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寺

禪修寺

在華縣高塘鎮寺前村北的公路東側,坐北朝南地坐落著一座古色古香的寺院,這就是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聞名遐邇的華縣名剎禪修寺。

簡介

禪修寺過去規模大,占地10餘畝,佛門朝南開,山門很大,僅門墩就能睡下一個人。門內東西兩邊,修建有鐘樓、鼓樓,內有大鐘、大鼓,有三座大殿,廂房10多間,內塑各種佛像,個個栩栩如生。但是因年久失修,加之人為破壞,現在保存完好的僅有大雄寶殿一座、朵殿兩座。

歷史傳說

據記載:大唐國至止六年修建興國寺,後來又改興國寺為禪修寺。大明國24年閏八月十八日三次重修。據說渭南豐塬橋南鎮有個曹峪口村,傳說在這個村裡有個皇帝的女兒叫曹皇姑,因看破紅塵,從曹峪口村跑了出來,來到禪修寺後削髮為尼。她來的那天正下著大雨,她說天雨洗淨身,天助我成佛家弟子。村里老人們對禪修寺來歷解釋得更詳細一些。禪就是指佛教的寺院叫禪院,禪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是佛門弟子坐禪靜思,靜思自己的佛心,不染紅塵,虔誠念佛。因此,不像其他名目繁多的寺院。時間長了大家就給它起名禪修寺,一直沿用至今。傳說歸傳說,但是,還有另一種說法,據有關史料記載,禪修寺始建於宋,名為興國寺,元代重修。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修葺後改名為禪修寺。

據相關資料記載,禪修寺的建築布局平面呈“凸”字形。大殿為懸山建築,抬梁式,面闊三間14.5米,進深六椽11.8米,並帶前後廊,廊深2.3米。大殿屋面舉折平緩,側腳及升起明顯,柱高3.8米,柱徑0.3米。前後檐各施斗拱7攢。其中柱頭科斗拱各4攢,為五鋪作出雙下昂。平身科斗拱各3攢,為五鋪作出雙下昂內轉六鋪作出三杪並偷心,其後尾懸挑金檁,系鎦金斗拱做法。大殿檐柱柱頭置普柏枋及闌額,殿內內槽柱上又施一長約15米,徑約0.6米的額枋,用以承托柱頭科上的乳袱,從而減去殿內明間金柱,擴大殿內空間。兩山脊柱上各置一攢一斗三升,其上施替木承托平梁,平梁之上又施蜀柱、叉手。大殿內梁、檁上依稀可見墨畫卷紋彩繪,且交接處均施斗拱。大殿屋面布黑色琉璃筒瓦,正吻為鴟尾。大殿東西兩山各有朵殿一座,懸山建築。面闊一間4.15米,進深兩椽4.6米。僅前檐施斗拱兩攢,為四鋪作出單下昂。因朵殿進深僅兩椽,故斗拱後尾直挑脊檁。整個建築為磚砌台明,條石壓沿。禪修寺元代建築特徵明顯。從大殿的平面柱網布局及殿內所施額、枋構件的製作工藝和施工做法,完整的體現出了我國早期建築特點,是渭南南部極為少見的早期建築。

最有特色的當數大雄寶殿內有直徑68公分、15米長的一根蒿木樑直通三間大殿。遊人到此觀後,都驚嘆不已。這又粗又長的蒿木樑在當時是怎樣架上去的?老人們講,據說在修建寺院時,人們都在發愁蒿木樑怎樣放到屋架上,大夥就去問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

老人沉思片刻,捋著白鬍子說,我有什麼辦法,我已經是土擁到脖子底下的人了……老人這么一說,大夥恍然大悟,於是大家堆積了高高土堆,硬是把大梁架到了屋架上。這段美麗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令游者稱奇。

廟會活動

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是禪修寺盛大的廟會日。屆時,男女老少絡繹不絕地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有的進行祭拜活動,特別是一些老年婦女,燒香叩頭,燃黃表、上布施,祈雨、求子、盼福祉等;有的在寺院裡遊覽後,託兒帶女來到飲食攤點,品嘗各種美味小吃。一些賣農副產品的也抓住這個機會擺攤設點,吆喝叫賣,使廟會成了物資交流的場所。更讓人們興奮不已的是廟會上舉行的敲鑼鼓、扭秧歌、跑竹馬、劃旱船、踩高蹺等各種娛樂活動,給人以歡樂和美的享受。同時,廟門上的楹聯,寺院印製的《弟子規》、《三字經》、佛經等,還使人感受到豐厚的文化底蘊,凝聚著久遠深厚的文化血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