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有“揚一益二”的美譽。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歷經數月發掘,在成都市中心實業街發現福感寺遺址,讓此前僅見於文獻資料的這座益州(成都)名寺終於重現於世。福感寺的現身,也再次印證了“揚一益二”所言非虛。該區域正是隋唐時期成都宗教活動的主要區域。遺址發掘
從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現場主題工作已經基本完成,發掘面積達到1.1萬平方米。目前的發掘現場只是福感寺的一部分,但已發現了塔基、房址、水井、道路、溝渠等遺蹟,出土了1000多塊刻有《金剛經》、《妙法蓮華經》、《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等佛教經典的經版,多達五六百塊佛、菩薩、羅漢、天王、伎樂等石刻造像殘件及蟠龍碑首、模印密檐塔磚、有銘文的琉璃瓦等建築構件,伴隨出土大量杯、碟、碗、盞等日用陶瓷器。出土的一塊經版上刻有“傳今福感寺”“章仇來臨”的字樣。結合這塊經版上的寺名和蟠龍碑首上“大唐益州福”等文字,基本確定此處就是福感寺遺址。歷史軼事
唐玄宗時期,章仇兼瓊出任益州長史時,剛剛走出劍門關,不想遇到福感寺的守塔神拿著一隻雞來迎接他。守塔神求他幫助把寺廟的塔移位。於是,他將塔向東北方向,移了42步。從此,福感寺的香火更加旺盛。文學作品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為福感寺作《成都府新修福成(感)寺記》,形容其“繡於碧霄,望之如昆閬間物”。唐末著名詩僧貫休也曾寫下《蜀王登福感寺塔三首》。
唐代高僧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載:“(益州)旱澇年,官人祈雨必於此塔,祈而有應,特有感征,故又名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