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責調整
(一)取消已公布取消的行政審批事項。
(二)將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除遺傳資源保種場、原種場外)交給市、縣級農業部門審核發放。
(三)將除獸用生物製品之外的獸藥經營許可交給市、縣級農業部門審批。
(四)將動物診療許可交給縣級農業部門審批。
(五)將農業機械維修技術合格證書交給縣級農業部門核發。
(六)承接由農業部下放的“農業轉基因生物生產加工許可” 和“飼料生產企業設立條件審查和動物源性飼料安全衛生審查”的職責。
(七)加強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促進農產品有效供給工作。
(八)加強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質量安全監管,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九)加強對生態農業、循環農業、農業生物質產業的指導服務和監督管理,促進農業資源合理配置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農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起草並組織實施農業(種植業、畜牧業、農業機械化、農墾等)和農村經濟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政策,參與擬訂各項涉農政策,組織、指導農業執法工作。
(二)負責完善農村經營管理體制。參與擬訂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方案,監測分析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指導農村土地承包、耕地使用權流轉和承包糾紛仲裁管理;指導、監督減輕農民負擔和村民籌資籌勞工作,指導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指導和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行業協會建設和發展;管理農業和農村經濟信息,負責農業和農村經濟信息體系建設和服務。
(三)指導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組織落實促進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的相關政策措施,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品質的改善;會同有關部門指導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生產;按規定承擔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相關工作,組織扶持農業農村發展的項目申報、農業專項資金的計畫安排管理和監督檢查;配合有關部門組織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四)負責擬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措施並組織實施,推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後一體化發展;按規定組織擬訂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和大宗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發展規劃、政策措施並組織實施;指導農產品加工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促進大宗農產品流通的政策建議和主要農產品進出口建議,培育、保護和發展農產品品牌。
(五)承擔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責任。組織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國家標準,參與制訂農產品質量安全地方標準並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鑑定和檢測工作,建立健全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依法實施符合安全標準的農產品認證和監督管理。
(六)組織、協調農業生產資料市場體系建設。依法實施農作物種子(種苗)、草種、種畜禽、農藥、獸藥、飼料、飼料添加劑的許可及監督管理;貫徹執行有關農業生產資料國家標準,擬訂地方標準並會同有關部門監督實施;負責獸醫醫療器械和有關肥料的監督管理工作。
(七)負責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承擔農業防災減災責任。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全省動植物疫病防治計畫並組織實施,指導動植物防疫和檢疫體系建設;組織、監督全省動植物(不含森林植物)境內的防疫、檢疫工作,依法發布疫情並組織撲滅;組織獸醫醫政、獸藥藥政藥檢工作,負責執業獸醫管理相關工作;監測、發布農業災情,組織種子、化肥等救災物資儲備和調撥,提出生產救災資金安排建議,指導緊急救災和災後生產恢復。
(八)擬訂農業科研、農技推廣的規劃、計畫和有關政策,指導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參與實施農科教結合工作,會同有關部門開展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產業技術體系的建設,組織實施農業領域的高新技術和套用技術研究、技術引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按規定管理中等農業教育,組織實施農民培訓、村級農民技術員培訓與管理工作;承擔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九)組織農業資源區劃工作,指導農用地、草原、宜農灘涂、宜農濕地以及農業生物物種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擬訂耕地及基本農田質量保護與改良政策,依法管理耕地質量。
(十)擬訂農業生態建設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農村可再生能源綜合開發與利用,指導農業生物質產業發展;提出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建議,依法對本省農業資源保護、農業生產污染防治以及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直接污染或者破壞的行為實施監督管理;指導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等的發展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牽頭管理外來物種(不含水生動植物物種)。
(十一)研究擬訂農墾發展政策,指導全省農墾系統深化改革;組織和指導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國有農場土地利用工作;負責擬訂全省熱帶、南亞熱帶作物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其農業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十二)研究擬訂農機化促進政策並組織實施;負責對農業機械安全使用的宣傳、教育和管理;依法負責農機安全監理和試驗鑑定等有關工作;依法組織農業機械產品的調查,指導農機作業安全和維修的管理。
(十三)承辦農業涉外、涉港澳台事務,組織開展農業貿易促進和有關農業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擬訂閩台農業合作及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的有關政策、規劃並組織實施;研究擬訂農業利用外資政策、規劃並組織實施。
(十四)承辦省委、省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服務承諾
推行政務公開。公開廳機關各處室、廳直屬各事業單位的工作職責、聯繫電話;公開行政審批的項目和有關規定;公開辦事的依據、程式、時限和結果;公開收費依據、收費範圍、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 落實“三農”政策。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海西”現代農業。
推進效能建設。實行服務承諾制、首問責任制、限期辦結制和責任追究制,加強行政管理,增強行政執行力;開展績效考評,提高辦事效率。
規範行政審批。健全和完善行政服務“視窗”,統一受理審批事項,最佳化審批流程,實施限時辦結,不斷提高“第一道門檻”的服務質量。
加強農資打假。嚴肅查處制售假冒偽劣種子、化肥、農藥、獸藥、飼料、農機及零件和機(具)等違法違規行為,維護農資市場秩序,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農資企業和農民的合法權益。
嚴格執法監督。加強農業行政執法層級監督,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嚴厲打擊各種涉農違法違紀行為。
開展便農服務。利用969155服務熱線、福建農業信息網、福建三農服務網等平台,結合農時,圍繞農事,積極開展電話諮詢、現場指導、科技下鄉、培訓示範以及網路服務等,不斷健全服務機制,拓寬服務領域。
機構設定
序號 | 處室名稱 | 主要職責 | 負責人 |
1 | 辦公室 | 綜合協調廳機關和直屬單位工作,督促重大事項的落實;組織有關綜合性檔案、報告的起草;負責重大會議組織;負責文秘、督查、檔案、機要、保密、宣傳、政務信息、政務公開、信訪、接待、行政後勤、財務、應急管理工作和廳機關規章制度建設;組織農業和農村調研工作。 | 葉崢 |
2 | 人事處 | 負責廳機關和直屬單位機構編制、人事管理等工作;參與擬訂農業和農村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和有關政策;指導農業職業技能開發工作;承擔農業系列專業技術資格和從業資格管理的有關工作,承辦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 | 鄒榮貴 |
3 | 機關黨委辦公室 | 負責廳機關和直屬單位黨群工作。 | 辛玉增 |
4 | 省監察廳駐廳監察室 | 按照《黨章》和《行政監察法》履行職責。 | 張德民 |
5 | 政策法規處 | 組織起草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地方性法規、政策規章,承擔有關立法規劃和協調工作;組織、協調農業綜合性的政策研究,參與擬定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的有關政策;指導農業執法和執法體系建設;承擔廳機關有關規範性檔案的合法性審核工作;承擔農業政策法規的諮詢和宣傳;承擔農業行政複議和聽證工作,組織行政應訴工作。 | 黃旭華 |
6 | 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處(省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辦公室) | 指導農村土地承包、耕地使用權流轉和承包經營糾紛仲裁;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資產和審計,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建設與發展;擬訂農業產業化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承擔監督減輕農民負擔和指導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工作;參與農村綜合改革和社會事業發展工作。 | 陳玲 |
7 | 計畫財務處 | 組織擬訂農業和農村中長期發展規劃、年度計畫和技術改造計畫,並監督實施;指導農業資源綜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管理農業遙感套用;組織實施農業現代化規劃,扶持具有示範效應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指導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組織農業項目申報、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承擔本部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計畫管理工作;承擔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相關工作;負責機關財務、資產管理、政府採購、內部審計和專項資金管理工作,指導廳屬企業的改革;負責農業資源調查、開發和區域發展規劃工作,承擔省農業資源區劃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 肖祖建 |
8 | 科技教育處 | 承擔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產業技術體系以及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設等相關工作;組織農業科研及技術推廣項目的遴選及實施工作,承擔農業科研、技術引進、成果轉化和推廣工作;參與實施農科教結合工作;指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負責職責分工內的農業“五新”項目的審核和推薦,以及歸口補助資金的計畫安排和項目管理工作;承擔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督管理和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指導農業教育工作,按規定管理中等農業教育,指導農民從業技能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組織實施農民科技培訓及農牧業村級農技員培訓與管理工作;承擔指導農用地、宜農灘涂、宜農濕地、農業生物物種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承擔指導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工作,按規定承擔指導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依法對本省農業資源保護、農業生產污染防治以及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直接污染或者破壞的行為實施監督管理;承辦外來物種管理的相關工作。 | 江斌 |
9 | 對外合作處 | 承辦農業涉外和涉港澳事務;承擔農業貿易促進、農業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有關工作;按規定承辦全省農業利用外資相關工作,指導協調農業對外援助和接受援助工作,承辦協調管理我省與有關國際農業組織或機構的合作與交流事務;指導全省農業系統外事外經工作。 | 劉玫 |
10 |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處 | 牽頭研究、擬訂並組織實施閩台農業合作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組織、協調和服務閩台農業合作與交流工作,協同有關部門舉辦重大涉台農業經貿活動;負責閩台農業合作專項經費和建設項目的管理;組織閩台農業合作宣傳工作。承擔省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 | 陳論生 |
11 | 種植業管理處 | 研究擬訂並組織實施種植業(包括糧食、油料、糖料、水果、蔬菜、茶葉、中藥材、食用菌等)發展政策、規劃、計畫;指導種植業結構和布局調整及標準化生產工作,承擔種植業生產基地建設的管理、協調和指導工作;承擔管理耕地質量和發展節水農業的相關工作,參與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承擔組織抗災救災和救災備荒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的儲備和調撥工作,承擔種子(種苗)、食用菌菌種、肥料、農藥管理和農作物遺傳資源保護有關工作;按規定負責農業植物檢疫工作的管理。 | 林景元 |
12 | 獸醫處 | 擬訂獸醫工作發展規劃和計畫,參與起草獸醫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標準和規程;按規定負責動物防疫、檢疫及其監督管理工作;研究擬訂全省動物疫病免疫計畫並組織實施;負責獸醫醫政工作;負責官方獸醫和執業獸醫管理工作。 | 林福桂 |
13 | 畜牧業處 | 擬訂並組織實施畜牧、草業的發展規劃和計畫;參與起草畜牧、草業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標準和技術規範;指導行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組織實施畜禽遺傳資源、草地資源的保護工作以及畜禽良種、牧草良種的引進、開發和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負責種畜禽和草種生產經營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 | 林加土 |
14 | 飼料獸藥管理處 | 擬訂並組織實施畜禽飼料、畜禽飼料添加劑、畜禽獸藥、畜禽獸醫醫療器械的發展規劃和計畫;參與起草畜禽飼料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擬訂畜禽飼料、畜禽飼料添加劑、畜禽獸藥抽檢計畫和畜禽獸藥殘留監控計畫;依法承擔畜禽飼料、畜禽飼料添加劑、畜禽獸藥和畜禽獸醫醫療器械研製、生產、經營、使用和進出口的監督管理工作。 | 蘭坪亮 |
15 | 農墾處(南亞熱帶作物開發利用管理辦公室) | 擬訂並組織實施農墾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政策和經濟體制改革方案;按規定監督管理國有農場土地資源的經營、使用;負責農墾系統經濟與社會狀況的統計等工作,指導農墾系統資源的利用、基礎設施等建設工作;負責擬訂全省熱帶、南亞熱帶作物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其農業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 倪鋒 |
16 | 農業機械化管理處(省農業機械管理局) | 擬訂並組織實施農業機械化和設施農業的政策、規劃、計畫;提出農業生產機械裝備的技術要求和發展要求,引導農民使用新型農機產品;擬訂本省支持推廣的農機產品目錄,擬訂農機作業規範和技術標準,依法組織實施農業機械安全監理和試驗鑑定等有關工作;依法監督特定種類農業機械產品的使用,組織售後業務狀況調查和公布調查結果;指導農機作業安全和維修管理;指導機械化農業生產和農機服務體系建設。 | 高鹹周 |
17 | 農業市場與經濟信息處 | 參與擬訂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農業信息化服務,組織協調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監測分析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承擔農業統計和發布農業各類經濟信息工作;承擔培育、保護和發展農產品品牌有關工作。 | 董帝偉 |
18 |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 | 承擔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工作,擬訂並指導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承擔農產品及相關農業生產資料地方標準制訂、修訂和農業標準化的有關工作;提出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建議;承擔組織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和信息發布的工作;組織、指導農業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和機構考核工作;承擔依法實施符合安全標準的農產品認證和監督管理的有關工作,承擔組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其他有關工作。 | 邱章泉 |
19 | 離退休幹部工作處 | 負責廳機關離退休幹部工作,指導直屬單位的離退休幹部工作。 | 鄭立威 |
人員編制
省農業廳機關行政編制為118名(含離退休幹部工作人員行政編制9名)。其中:廳長1名、副廳長4名、總畜牧獸醫師(副廳級)1名,正處級領導職數18名(含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1名、離退休幹部工作處處長1名)、副處級領導職數22名。
機關工勤人員事業編制22名(含離退休幹部工作人員司機編制9名)。
其他事項
(一)關於農科教結合職責的分工:省委農辦承擔農科教結合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常工作,指導各地農科教結合工作;省農業廳參與實施農科教結合工作。
(二)關於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的職責分工:省林業廳承擔陸生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管理職責,負責林區內野生植物和林區外珍貴野生樹木的保護和管理;省海洋與漁業廳承擔水生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管理職責;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承擔城市園林、風景名勝區內野生植物的保護、管理職責;省農業廳負責其他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三)所屬事業單位的設定、職責和編制事項另行規定。
規劃計畫
各市、縣(區)農業局:
為加快我省休閒農業發展,拓展農民創業增收新途徑,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根據《全國休閒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海峽西岸旅遊區發展總體規劃》、《福建省“十二五”旅遊發展專項規劃》、《福建省現代農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等精神,結合福建休閒農業的發展實際,我廳組織編制了《福建省休閒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貫徹執行。
附屬檔案:福建省休閒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二○一一年十月十三日
附屬檔案
福建省休閒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發展休閒農業,對於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休閒消費需求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全國休閒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海峽西岸旅遊區發展總體規劃》、《福建省“十二五”旅遊發展專項規劃》、《福建省現代農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等精神,結合福建休閒農業的發展實際,制訂本規劃。
一、回顧與展望
(一)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間,福建休閒農業總體發展態勢良好,主要體現在:一是產業初具規模。據農業資源區劃部門不完全統計,到2010年底,全省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閒農業企業近1000家,投資總額270多億元,從業人員近10萬人,年接待遊客3500多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近35億元。尤其是福州、泉州、廈門等地初步形成了點片相連的休閒農業產業群。二是水平逐年提高。1000家規模企業平均投資額近2700萬元,尤其是近年來事業有成之士投資休閒農業勢頭迅猛,投資上億元的項目逐年增多。休閒農業從自發發展逐步走向規範化發展,從個體經營為主轉向企業化規模化經營為主,形成了一大批規劃科學、管理規範、服務優良的休閒農業企業。目前,福建省已獲得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1個、全國休閒農業示範點6個。三是業態更加多元。從單一的觀光型向農事體驗、展示教育、休閒度假等多類型、多業態發展,各地先後建立了採摘體驗果園、生態觀光茶園、民俗風情觀光村、休閒農莊(農場)、“農家樂”特色村、農耕文化園區、生態休閒度假區等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休閒農業企業。
(二)發展基礎
福建發展休閒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區位和人文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是自然資源豐富。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海岸線長、島嶼港灣多,森林復蓋率全國第一,陸域地形複雜多樣,農業氣候資源特殊,植被類型多樣,素有“南方綠色寶庫”之美譽,可以發展多種類型的休閒農業產業。二是地理區位獨特。處於中國東南部最主要的海內外旅遊交通“十字路口”,與台灣隔海相望,閩台交流合作十分活躍,一大批台胞已在福建成功投資休閒農業產業,福建也已具備對接台灣休閒農業產業轉移發展的優勢和潛力。三是人文資源良多。福建不僅擁有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文化,還有鄉土風格迥異的民俗風情;不僅擁有建築風格獨特的世界文化遺產土樓、古民居,還有動人的惠安女風情、舉世聞名的哥仔戲、高甲戲以及風味獨特的農家烹飪食品。
(三)面臨形勢
“十二五”期間,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福建休閒農業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一是經濟快速發展為休閒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2010年福建省人均GDP達39432元。根據世界經濟的發展經驗,休閒度假消費將會成為一大亮點,市場潛力巨大。二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為休閒農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目前,全省的城市化水平52%左右,而根據《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規劃(2008-2020年)》,到202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將達到62%以上。城市化發展必然帶來都市人口密度的增加,現有城市公園、綠地、休閒活動場所與設備已經顯得普遍不足,為休閒農業發展帶來新機遇。三是閩台合作的深化為提升休閒農業提供了新模式。“先試先行”政策,特別是台灣休閒農業發展為海西休閒農業發展提供豐富經驗和廣闊合作空間。四是各級黨委政府重視和實體熱情參與為休閒農業發展創造了支撐。各級黨委、政府已經意識到發展休閒農業將成為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新農村的新途徑。各類經濟實體投資休閒農業的熱情日益高漲,為休閒農業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五是國家大規模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休閒農業發展提供了基礎。近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新增投資中,主要用於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的道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為休閒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晰地看到,我省休閒農業發展也還存在許多問題,面臨不少挑戰:地區間發展不平衡,規模大、標準高的休閒農業點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區與大中城市郊區,或著名旅遊景區旁邊;同質化問題比較普遍,尤其是早期開發建設的休閒農業仍然停留在觀光或採摘體驗層面;基層政府和相關部門認識不統一,緊迫感不強,缺乏配套的扶持政策措施;大多休閒農業企業基礎設施較差,經營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在市場開拓方面也面臨著休閒農業與其他旅遊產品之間的激烈競爭;由於休閒農業投入大、成本高,對文化與科技含量需求也高,因此,產業轉型發展成本較高;休閒農業季節性強,旺季、淡季明顯。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在“十二五”期間認真研究解決,以促進福建休閒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順應城鄉居民多樣化的休閒消費需求為出發點,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為核心,加強規劃引導,加快品牌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推進規範管理,強化公共服務,努力形成“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新格局,建設有海西特色的休閒農業產業體系,推動福建休閒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以農為本,三產結合。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農村為單元,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吸引物,通過發展特色化、規模化種養業、加工業和個性化服務業,實現三產結合,在滿足城市居民休閒消費的同時,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目的。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福建山海資源豐富、區域特色明顯的優勢,注重環城、靠山、面海等地理空間分布特點,以及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差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打造休閒農業的不同發展模式。
文化融合,打造精品。挖掘農耕文化、海洋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古民居等當地歷史人文資源,與農民生產生活相互融合,以文化潤色農業,以景觀打造農村,以經營保障農民,促進農村變景區、荒山變景點、村民變景民,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休閒農業品牌,並通過串點成線,形成精品路線,提高知名度,助推城鄉統籌發展。
強化服務,規範管理。加大教育培訓、宣傳推介、營造環境力度,制定與執行規範標準,引導行業自律,實現休閒農業企業發展的標準化、規範化。通過示範創建,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帶動全省面上規範健康發展。
統籌兼顧,持續發展。充分利用荒山、荒灘、荒地等後備資源,開發休閒農業項目。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統籌兼顧、適度開發,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的統一。通過發展休閒農業,營造優美宜人的綠色、彩色景觀,改善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實現良性循環。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力爭全省實現“十百千萬”目標,即培育10個省級以上休閒農業示範縣,500個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休閒農業企業,2000個比較規範經營的各類休閒農業點,10000個“農家樂”。使福建休閒農業逐步成為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融合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的新興產業,有效緩解資源約束和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綠色產業,發展新型消費業態和帶動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全省休閒農業產業穩步發展,到2015年,全省休閒農業投資總額年均增長25%,累計達到700億元;年營業總收入增長25%,達到100多億元;年接待人次增長15%,達到7000萬人次。
--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培育一批規模較大、管理科學、服務規範,且在全國甚至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美譽度的休閒農業企業。布局科學、結構合理、服務完善、特色明顯、管理規範的休閒農業產業帶、產業群基本形成,海西特色更加鮮明,產業地位明顯提升。
--產業類型豐富多元。基本形成休閒農莊(農場)、農業示範園、農業觀光體驗園、農家樂、民俗文化村、市民農園、創意農業園和農事節慶等多種類型多元發展的新格局,休閒農業功能性、特色性、新穎性、趣味性、體驗性、文化性進一步增強。
--綜合效益顯著提高。通過拓展農業功能,大幅度增加當地農民就業容量,促進城鄉經濟文化融合,農村面貌明顯改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顯現。農民綜合素質顯著提高,農民收入大幅提高,在休閒農業集聚地區,從事休閒農業的農民收入比本地務農農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高1-2倍。
四、區域布局
依據福建農業自然資源稟賦、地理區位及休閒文化特色,結合休閒農業開發環城、靠山、面海的聚集與輻射規律,把福建休閒農業劃分為“二區一帶”,即:山區休閒農業區、平原及丘陵坡地休閒農業區、濱海與島嶼休閒農業帶。
(一)山區休閒農業區
福建山區區域面積大、森林茂盛、地形景觀奇特、生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涼爽、農業物種資源豐富、田野風光優美、民俗及農耕文化特色明顯。重點發揮武夷山、福建土樓、世界地質公園等品牌優勢,國家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中國特色農產品之鄉等資源優勢,以及江河流域源頭的山水景點、民俗或歷史文化景點,結合特色農業生產、農事節慶活動,在做好資源、環境和生態保育的前提下,發展景區依託型、休閒農莊型、農耕文化型、科普考察型、休閒度假型、民俗風情型等不同類型的休閒農業,形成多種功能於一體的休閒農業密集區。
(二)平原及丘陵坡地休閒農業區
充分利用閩東南沿海城市密集地區人口集中、農業發達、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水平較高、對台農業合作活躍等特點,重點依託福州、廈門、泉州等現代都市,發揮(南)亞熱帶特色水果、茶葉、蔬菜、花卉、水產等優勢產業,以及現代設施農業發達的優勢,發展都市城郊依託型、農事體驗型、農業園區型、農家樂型、科普教育型和文化創意型的休閒農業,形成具有現代農業特色的休閒農業密集區。
(三)濱海與島嶼休閒農業帶
抓住建設國家區域自然及文化旅遊中心的有利機遇,利用福建沿海海岸線長、港灣多、島嶼多,海洋漁業、濕地、島嶼、火山、溫泉、地質等特色資源,並依託廈門鼓浪嶼、泉州崇武古城、莆田媽祖島、寧德三都澳、平潭海壇島、漳州東山島等,結合國家濱海旅遊風景線建設和海峽小“三通”旅遊線路開發,以及國際休閒旅遊島建設發展需要,發展濱海藍色型、濕地資源型、島嶼農業型、海島度假型、港灣服務型等各類休閒農業,形成具有濃郁濱海特色的休閒農業密集區。
五、發展重點
“十二五”期間,我省要重點培育6個休閒農業類型,加快發展3個都市型休閒農業集聚中心區,建設7箇中心城市型休閒農業集中區。同時,要順應廈漳泉同城化和區域間合作趨勢,整合資源、融合發展,培育休閒農業產業集群。
(一)重點培育6個休閒農業類型
在依託區域特色和農業優勢產業,全面拓展多類型、多功能休閒農業的同時,“十二五”期間,我省將重點培育6個休閒農業類型:
1.農事體驗型。主要依託大中城市周邊,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農業游、林果游、花卉游、漁業游、牧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遊活動或親子性活動,提供農產品採摘、果樹認領、土特產品加工體驗(DIY)等項目,滿足遊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2.休閒農莊型。依託自然生態林果場、生態茶園等,以清新空氣、生態果蔬、有機餐飲以及農業體驗、拓展體驗等為吸引物,提供餐飲和住宿,滿足遊客休閒需要。
3.農耕文化型。依託當地歷史形成的農耕文化、農事節慶活動等,以當地農民自身娛樂為主,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閒產品,包括農事節慶、民風習俗、茶文化、戲劇、民歌及各類祭祀活動等。
4.農業園區型。依託農業科技園區、台灣農民創業園、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等各類農業園區,建設融農業生產、科技展示、農產品加工、休閒體驗及文化娛樂等於一體的設施農業示範園,展示現代高新農業技術,讓遊客參與體驗農業,增長現代農業知識。
5.農家樂。依託旅遊景區、農村田園風光或在城鄉結合部,利用當地生產的農產品,以提供農家餐飲為主,滿足遊客對“天然食品”的需要。
6.民俗風情型。主要依託畲族文化、客家文化、閩南文化與古村聚落,結合休閒旅遊設施、古建築與農業採摘體驗等,形成獨具特色的休閒旅遊景點。
此外,各地可根據當地農業生產、自然資源條件以及區位特點、經濟發展水平等,開發都市農業型、度假養生型、文化創意型、新農村展示型等休閒農業,滿足多層次的休閒需要。
(二)加快發展3個都市型休閒農業集聚中心區
1.福州休閒農業集聚中心區。發揮省會城市經濟文化發達、人口密集等特點,重點為滿足城市居民對體驗農業、生態休閒、安全食品的需要。發揮連江、琅歧等沿海農業資源以及閩侯、永泰等山區農業資源特色,發展健身、養生、休閒、度假等服務型的休閒農業,建設福州城市“後花園”。同時,以福州創建“中國溫泉之都”為契機,完善休閒農業產業鏈,構築“富民強市、和諧宜居”的海峽西岸省會中心城市休閒農業集聚中心區。
2.廈門休閒農業集聚中心區。依託城市經濟發達、人員往來頻繁優勢,發展濱海、島嶼及山地休閒、養生、健身、度假、體驗等綜合服務型休閒農業。重點是加快推進同安--翔安北部生態休閒規劃的實施,籌劃好天竺山、大帽山、蓮花山等一批生態休閒農業項目。結契約安、翔安、集美、海滄現代農業示範(體驗)園區建設,並借鑑台灣發展“精緻農業”的模式和管理經驗,引導農戶種植稀有水果、高檔花卉及特種蔬菜等高附加值的農作物,開發建設一批小型“精緻農業示範園”,構築休閒農業產業鏈,培育休閒產業集聚中心區。
3.泉州休閒農業集聚中心區。發揮亞熱帶漁、茶、果產業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等資源優勢,結合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密度較高、新農村建設發展好等特點,重點發展休閒農(茶、果)莊型、農業產業文化展示型(雕藝城、茶博院)、民俗文化型、健身養生度假型等休閒農業。濱海區域重點開發海島休閒度假、海洋生物觀賞等現代時尚休閒產品;平原圈內重點發展觀光農業、教育農業、創意農業等體驗型休閒農業;山區圈內重點發展森林人家、森林公園、古村聚落等。通過多元化發展,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綜合體等休閒農業產業集聚中心區,把泉州建成為“濱海休閒之都”。
(三)建設7箇中心城市型休閒農業集中區
1.漳州休閒農業集中區。依託南亞熱帶水果、花卉、水產等特色農業資源和自然景觀以及古村落、古建築等鄉村人文景觀,突出四條南亞熱帶水果帶、百里花卉走廊、“東南花都”、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和國家級外向型農業示範園建設,結合南靖、華安土樓世界文化遺產旅遊資源開發和古雷、東山島嶼農業開發,培育形成農事體驗、農業園區、島嶼休閒等類型休閒農業區域集中區。
2.莆田休閒農業集中區。利用南部沿海、中部平原、北部山區的農業資源和文化特色,結合莆田國際農產品加工工藝城建設、亞熱帶特色水果(枇杷、龍眼、荔枝)旅遊產業帶建設和九龍谷等生態旅遊景區開發,重點挖掘南部濱海媽祖文化、中部精耕細作農業文化、北部景區依託和亞熱帶特色水果產業,培育集島嶼休閒、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創意農業等類型休閒農業區域集中區。
3.平潭休閒農業集中區。圍繞建設生態型國際旅遊島總體布局,結合平潭農業產業與旅遊資源特色,開發環島休閒漁業圈,並在建立兩岸現代農業合作園區、台灣農業良種引種隔離區、“富麗農村”建設示範區的同時,逐步推進特色石頭村落農家樂、休閒度假山莊、“富麗鄉村”體驗游、台灣精緻農業觀光體驗游、花卉中藥材養生休閒等,形成具有濃郁海島特色的休閒農業區域集中區。
4.三明休閒農業集中區。西部依託泰寧水上丹霞、將樂洞穴觀光、建寧紅色鄉村旅遊和寧化客家祖地、清流溫泉和花卉基地、明溪紅豆杉等,發展山水觀賞、民俗文化旅遊、特色農業休閒集中區;中部依託沙縣小吃文化城、三元格氏栲森林、梅列瑞雲度假村、永安都市生態園等,發展山莊休閒娛樂和生態觀光及農事體驗集中區;東部依託尤溪朱子文化、大田書香茶園等,發展科普文化體驗、養生度假集中區。
5.龍巖休閒農業集中區。依託冠豸山、龍硿洞、梅花山、天台山、梁野山等風景區和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度假型休閒農業;依託長汀客家首府、連城培田古民居、永定土樓、上杭李氏大宗祠、武平中山百姓鎮等客家文化資源,發展民俗文化型休閒農業;依託上杭古田會址、才溪鄉調查、新泉整訓等紅色旅遊資源,發展農家樂與農耕文化型休閒農業;發揮永福台灣農民創業園高山氣候特點和農業產業優勢,發展農事體驗型、農耕文化型以及生態農莊型休閒農業。
6.寧德休閒農業集中區。依託寧德自然生態、民族文化、海濱島嶼、珍稀山海產品等資源,藉助寧德白雲山世界地質公園品牌,開發多種類型的休閒農業集中區。東部沿海地帶可以利用港灣、海濱、川島等以藍色海洋為特色的資源,打造海濱休閒度假型休閒農業;南部內陸地區可利用白水洋、支提山、鯉魚溪、古村、古廊橋、翠屏湖等以山水文化為特色的資源,打造一批具有生態休閒型、農耕文化型的休閒農業,並結合上金貝畲族村、海峽大茶都等,打造一批民俗文化、科普教育以及紅色旅遊的休閒農業區域集中區。
7.南平休閒農業集中區。依託雙世遺大武夷山旅遊,挖掘朱熹文化內涵,輻射閩江源頭休閒農業資源開發。西北部利用奇峰峭拔、秀水迂迴的奇麗風光、朱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加快開發生態農業旅遊資源,形成生態休閒、養生度假型集中區;中部以考亭書宛、古樟包佛和生態葡萄園為依託,開發農事體驗、民俗文化型休閒農業;北部以浦城桂花等獨特農產品優勢,開發觀賞型休閒、農耕文化型以及休閒農莊型休閒農業;東部利用優越地理條件及革命鬥爭遺址眾多的優勢,開發科普探險、紅色旅遊型休閒農莊;南部則以溪源峽谷景區為依託,形成以農家樂為主的休閒農業產業集中區。
六、重點工程
(一)示範基地創建工程
積極參與農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開展的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示範點創建活動,並根據福建休閒農業發展實際,開展省級休閒農業示範縣、示範點創建活動。到2015年,全省培育國家級、省級休閒農業示範縣10個、休閒農業示範點120家以上。通過創新機制、完善標準、最佳化環境、規範引導,逐步使休閒農業點由單一休閒體驗服務向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現代服務業一體化延伸,形成主題鮮明、特色突出、內涵豐富、產業完備、功能齊全的休閒農業示範基地,帶動全省休閒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知名品牌創建工程
積極參與農業部、國家旅遊局開展的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評定活動,推介全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打造一批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魅力休閒鄉村和星級休閒農業點。與省旅遊局、林業廳等部分聯合開展鄉村旅遊經營單位星級評定活動,根據《福建省鄉村旅遊經營單位服務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地方標準,在全省範圍內評出一批三到五星級省級鄉村旅遊星級經營單位。發展3-5條有一定影響力的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精品旅遊路線,形成有一定影響力的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知名品牌,提升產業影響力、社會認知度和產品知名度,引領休閒消費熱點的形成,提高福建休閒農業發展水平和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三)鄉土文化挖掘工程。鄉土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之瑰寶,也是休閒農業持續發展的靈魂。要加大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畲鄉文化等收集整理挖掘力度,促進鄉土文化創意產業與休閒農業的融合發展,並在休閒農業發展中強化鄉土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四)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休閒農業大多在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後,要充分利用各類農業農村扶持資金,加快休閒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十二五”期間,重點改造完善休閒農業場所垃圾污水處理、廁所、安全、消防等設施,建立明晰的路標指示和完備的停車場,改善住宿、餐飲、娛樂等服務設施,使休閒場所衛生條件達到公共衛生標準,實現垃圾淨化、環境綠化、村容美化。在農業新品種的引進、現代種養技術示範、設施農業生產設備、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引導生態茶果園、現代農業園區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增加休閒設施建設,為拓展農業休閒功能創造條件。
(五)從業人員培訓工程
依託旅遊院校、農業院校、農技培訓中心、相關科研機構等平台,分類組織休閒農業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培訓,並赴台灣地區與其它省份考察學習,重點圍繞行業發展緊缺的項目規劃、行業管理、景觀設計、經營管理、科技開發、市場行銷、導遊服務等專門人材的培訓與考察學習,併兼顧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有關政策法規、生態安全、農業種養技術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強化休閒農業企業內審員培訓制度,組織相關經營管理人員、技術骨幹參加全國性和全省性休閒農業發展論壇與培訓班。引導休閒農業示範企業經營者開展業內交流,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六)服務平台建設工程
充分利用“中國休閒農業網”、“365960魅力城鄉”、“福建農業信息網”、“海峽旅遊網”等各類信息網路和手機移動網際網路、廣播電視等平台,宣傳推介福建休閒農業示範點、休閒農業旅遊精品線路,擴大福建休閒農業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適時啟動“福建省休閒農業信息網”建設,提高休閒農業信息入戶率。“十二五”期間,要提高休閒農業信息服務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的復蓋率,實現休閒農業信息用戶總量大幅增加。借鑑相關行業管理經驗,制定和實施休閒農業行業標準,規範休閒農莊管理,完善休閒農業設施建設和服務;加強行業管理與服務,引導休閒農業相關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成立休閒農業行業協會(分會),委託承辦行業管理的相關事宜,促進我省休閒農業規範發展。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發展休閒農業,符合國家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政策導向,更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各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明確管理機構,成立工作領導班子與專門管理機構,安排專人從事休閒農業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一個領導小組巨觀決策、一個職能部門歸口管理、各部門各司其職、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加強部門間協作,按照省旅遊局、農業廳等部門聯合簽署的《攜手發展鄉村旅遊戰略合作協定》,與旅遊等部門密切合作,共同推進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主動與發展改革、財政、稅務、工商、國土資源、衛生、交通、規劃、建設、公安、水利、林業等部門溝通,幫助休閒農業企業協調解決遇到的相關問題與困難,為休閒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最佳化發展環境
一是要最佳化投資環境。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加大政策措施的扶持力度,簡化項目審批程式,對休閒農業區內用於農業生產和休閒農業的接待、管理用房及配套設施等所需土地指標,予以優先安排,並在稅收、土地流轉等方面出台優惠政策。二是要提高服務能力。加強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幫助休閒農業企業做好宣傳推介工作,讓消費者方便、快捷、準確地獲得休閒消費信息;做好休閒農業的統計分析工作,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三是要引導休閒消費。多方式、多渠道地宣傳休閒農業的成效、功能、休閒方式,以及對身心健康的功效,提高公眾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休閒消費意識,推出適合各層次需求的休閒旅遊精品路線,引領休閒消費熱點的形成;發揮休閒農業的科普教育功能,引導中小學生到休閒農業點體驗農業,學習農耕文化。
(三)加大財政投入
積極爭取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大對休閒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將基本建設和財政資金項目向休閒農業傾斜,增加休閒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將休閒農業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農村建設計畫予以支持。要爭取將休閒農業專項資金納入各級財政預算,有條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休閒農業發展基金,專項支持休閒農業項目的規劃制訂、基礎設施建設、庭院經濟與農業體驗園區建設、宣傳推介和產業促進等工作。
(四)引導多元融資
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按照“靈活、方便、安全”的原則,為休閒農業發展提供信貸支持,鼓勵各類擔保機構為休閒農業提供擔保服務,對信用狀況好、資源優勢明顯的休閒農業項目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並簡化貸款手續;引導鼓勵民間資本採取獨資、合資、合夥、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休閒農業開發和經營;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鼓勵農戶以土地使用權、固定資產、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多種生產要素投資入股休閒農業項目,以互助聯保方式實現小額融資;貧困地區要積極協調,爭取將休閒農業發展納入扶貧開發貸款扶持範疇。
(五)強化閩台合作
發揮閩台“五緣”優勢,深化閩台休閒農業合作,加強兩岸休閒農業業內人員的交流,引進台灣發展休閒農業的成功經驗和策劃理念,提升福建休閒農業科學發展水平。充分利用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台灣農民創業園的平台,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主動對接台灣休閒農業,為台胞來閩提供便利,吸引台商前來投資休閒農業。發揮閩台區域休閒農業特色,構建一體化的閩台休閒農業市場,共同塑造區域休閒農業產業形象,打造區域休閒農業產品名牌。
(六)強化產業支撐
休閒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種植、養殖等農業基礎產業的支撐。各地在培育休閒農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現有農業產業的基礎作用,通過引入觀光休閒理念,改善吃、住、行、游、購、娛條件,促進現代農業向休閒農業延伸拓展。“十二五”期間,要重點推動生態茶園、生態果園、設施蔬菜、設施花卉等產業向休閒農業延伸。要通過培育和引進名特優新品種,均衡產品成熟期,儘量延長特色農產品上市和觀光採摘時間,以吸引更多的遊人。大力推廣農業“五新”,推廣成熟期調控、設施栽培、控產栽培等集成配套技術,開發綠色有機農產品,提高特色農產品品質與質量安全水平,實現特色農產品的上檔升級,為遊客提供更多、更安全、更時尚、更新鮮的綠色農產品。強化休閒農業功能產品和旅遊服務產品開發,完善休閒農業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聯繫地址
地址:福州市華林路123號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