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藝術研究院

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的前身為福建省戲曲
研究所,1960年3月成立,系全國最早創建的省級戲曲科研單位,1988年12月更名為福建省藝術研究所。2007年10月易名為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全院編制50名,目前在職人員39名,離退休人員32名,其中高級職稱人員25名(在職11名)。現設有藝術理論研究室、戲劇創作研究室、藝術文獻信息中心、文化戰略發展研究中心、音樂舞蹈研究室、《福建藝術》編輯部、辦公室、人事科等8個科室,另設有學術委員會管理藝術科研工作。編輯出版《福建藝術》、《藝術論叢》、《福建省戲劇年鑑》等學術刊物。福建省藝術指導委員會、福建省文化廳劇目工作室、福建省藝術科學研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福建省志·文化藝術志》編輯部等常設機構與工作機構亦設在我所。
20世紀60年代初,我所在原福建省劇目工作室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搶救、記錄整理傳統戲曲遺產,組織繕抄傳統劇目;編輯出版莆仙戲、梨園戲、閩劇、高甲戲、薌劇等劇種的《福建戲曲傳統劇目選集》;多次對省內主要地方劇種的歷史進行調查。1962年,組織調查組赴莆田、泉州、漳州、龍巖等地進行劇種歷史調查,記錄了大量的調查資料,編寫莆仙戲、梨園戲、竹馬戲等劇種歷史調查報告100多萬字。劇目創作上,貫徹執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重點輔導一批基礎較好的劇目,包括《張高謙》、《碧水贊》、《胭脂記》、《大保國》等。舞台藝術研究方面,記錄整理鄭奕奏、李盛斌、曾憲乙等表演藝術家的資料。1962年,在劇種歷史調查的基礎上,開設福建省戲曲歷史資料陳列室,展出戲曲文獻、文物資料共1000多件。
我院作為全省三級創作網路的龍頭單位,承擔了全省的戲劇創作組織輔導、選題策劃與論證等工作。經我院組織輔導的《新亭淚》、《狀元與乞丐》、《秋風辭》、《魂斷燕山》、《鳳冠夢》、《董生與李氏》、《貶官記》、《欽差大臣》等40多部劇目,獲得了“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全國性獎項,有的還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
在藝術科研方面,組織開展了福建主要聲腔劇種藝術源流(如高腔、彈腔、四平腔等)、南戲與目連戲、新時期福建戲劇創作,以及閩台歌仔戲交流、戲曲音樂、表導演、舞台美術等領域的歷史與現狀的研討,並舉辦了一系列有影響的學術研討會,促進藝術科研向縱深方向發展。我院還承當了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戲曲志·福建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福建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福建卷》、《中華舞蹈志·福建卷》、《中國曲藝志·福建卷》等多部志書集成的編纂工作,10多位科研人員參加《福建省志·文化藝術志》、《福建省志·戲曲志》的編輯和撰稿。第二輪的《福建省志·文化藝術志》(1998——2005年)修纂工作正在啟動中。此外,我院還與莆田市政協聯合編纂大型叢書《莆仙戲傳統藝術叢書》,第一批計畫出版26卷,現已完成5卷,正在印刷出版中。
在藝術創作方面,郭祖榮創作的多部交響樂,周長賦創作的《滄海爭流》、《江上行》、《金聖歎快事》,吳少雄作曲的《惠安女人》等,在國內外評獎與演出中獲得佳績和讚譽。在“九五”、“十五”期間,我院獲得文化部立項的科研課題有《當代傳媒技術革命中的藝術生態》,《莆仙戲史論》(與廈門大學合作)、《福建傀儡戲史論》、《福建戲曲文獻研究》、《福建古劇種的保護與研究》、《閩台戲劇交流史》、《南音“譜”的曲調研究》、《中國傀儡戲史》、《福建音樂史》、《閩劇史論》、《梨園戲史論》、《福建省民營戲曲劇團生存狀態調查與研究》等12個。其中已完成並出版的有4個課題,1個已完稿結題正在排版中,其餘正在加快研究中。
編輯出版專著、文集、作品集等近50部,包括《福建戲史錄》、《南戲論集》、《陳雷戲劇論集》、《福建地方戲劇》、《福建南音探究》、《新時期福建戲劇文學大系》、《陳貽亮戲曲文論集》、《中國傳統戲劇的文化行程》、《福建傀儡戲史論》、《莆仙戲與宋元南戲、明清傳奇》、《永遠的戲劇性》、《周長賦劇作選》、《閩都遊子》、《福建藝術理論文集》、《中國四平腔研究論文集》、《福建省藝術科研學術年會論文集》、《福建戲曲文獻研究》、《福建戲史探考》、《文化心理與戲曲美學》、《戲劇的背影》、《福建古劇場》、《20世紀中國音樂美學志述》(創作1)、《閩劇的女兒》等。其中我院編撰出版的《福建藝術叢書》,已先後出版18種。此外,我院科研人員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了700多篇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論文,一些學術論文還獲得了國家級獎項。
自1960年建所以來,我院收藏了一批十分珍貴的藝術文獻,包括傳統劇目手抄本8000多個,17800多本,藝術檔案500多卷,音像資料200多部。目前已陸續創建“福建戲曲傳統劇目索引”、“福建戲曲新創劇目索引”、“福建戲劇研究論文索引”、“閩台戲劇交流資料”等多個專題資料庫,並正在籌劃藝術研究基礎資料資料庫的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