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華[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馬建華[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馬建華,男,漢族, 1953年出生,研究員,原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從事地方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究。曾獲文化部第二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人物簡介

馬建華,1953年出生於素有戲曲之鄉美稱的莆田市仙遊縣,1980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中文系,留校任中國古代文學教師。1984年師從山東大學著名教授袁世碩先生研習宋元明清文學碩士課程,後回校任教,主要研究對象為中國古典小說、戲曲,曾在《紅樓夢學刊》上發表紅樓夢人物研究論文,也開始研究家鄉古老戲曲莆仙戲以及朋友莆籍劇作家鄭懷興作品。

人物生涯

由於對被稱為中國南戲活態傳承的莆仙戲情有獨鍾,2000年調入福建省藝術研究所任研究員,專門從事地方戲曲史和戲劇理論研究。其專著《莆仙戲與宋元南戲明清傳奇》將莆仙戲置於中國戲曲發展史的背景中來進行定位,對莆仙戲傳統劇目與歷代文人劇目進行比較研究,旨在建立一種文人戲曲與民間戲曲互動的中國戲曲史觀,該書獲第二屆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同時對鄭懷興作品也進行研究,他認為鄭懷興是多面手作家,悲劇喜劇得心應手,尤其是歷史劇,《文的自覺 美的追求——一種理想的史劇觀兼論鄭懷興的歷史劇》指出鄭懷興集歷史思考、哲學思辨、人文關懷於一身,他的成功在於尊重歷史與超越歷史的辯證統一,其歷史劇是中國戲曲歷史劇的典範。該文獲第三屆中國曹禺戲劇獎·評論獎優秀作品。他不僅讚賞鄭懷興深沉宏大的歷史劇,同樣欣賞王仁傑典雅細膩的傳統劇,《優人、優戲、優語——論三畏齋劇稿的形式美》一文指出王仁傑是一位地道的古典詩人作家,其劇本是中國古典戲曲美的回歸,特別適合古老劇種梨園戲、崑曲的演出,對傳統戲曲的保護起了很大作用。該文獲第21屆田漢戲劇評論論文一等獎。

隨著對戲曲的研究和考察的不斷深入,他對傳統戲曲的保護傳承也越來越重視。2003年,應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東亞文化研究之邀兼任該所研究員,雙方進行學術交流。在日本期間,他日本歌舞伎進行考察,歌舞伎表演藝術的唯美精緻,以及日本對傳統劇目保護的重視,引起他對莆仙戲、梨園戲以及崑曲等古老劇種保護的思考。他撰寫了《傳統戲曲命運與文化意識》《建立傳統戲曲劇目精品工程》《崑劇的理性保護與良性發展》《崑劇的文化保護與藝術創新的矛盾》等文章,呼籲保護傳統戲曲,提出國家要設立傳統劇目保護工程。他的文章引起學術界、戲曲界的熱烈討論,2004年《中國戲劇》開闢“重建中國戲劇”欄目,討論中國戲曲創新與保護問題。 經過深入討論和實踐經驗,2009年文化部開始優秀保留劇目的保護工作,傳統戲曲中的優秀劇目得到有效保護。

2007年以後,馬建華從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究,這是一個新領域的研究工作,具有挑戰性。2007年3月,文化部主辦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廈門舉行,文化部要求福建拿出一個可供全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參考的規劃綱要,先建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推動全國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受文化部、福建省文化廳委託,由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牽頭、馬建華作為負責人執筆編制了《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規劃綱要》,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進行整體性保護的理念與措施。 6月9日文化部在福建設立我國第一個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開展工作以後,新華社等各大媒體繼續跟蹤報導保護區建設情況,2008年,新華社以《文化生態的海西樣本》作為標題報導了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工作成就。 2009年,他被文化部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之後,他繼續執筆編制《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總體規劃》經文化部組織專家論證通過,同意實施。 2014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推動文化生態保護工作深入開展。

2009年馬建華執筆撰寫南音、媽祖信俗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文本,兩個項目順利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大會的評審,進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1年馬建華所在單位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在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表彰。

主要學術成果

主要論文

(2000年以後)

文的自覺 美的追求——一種理想的史劇觀兼論鄭懷興的歷史劇.劇本,2000(10).

自將磨洗認前朝──福建莆仙戲目連救母之原型探溯.文藝研究,2001(4).

論中國戲曲文學的敘述者.文藝研究,2003(4).

傳統戲劇的文化學批評——中國傳統戲劇的文化行程解讀.出版發行研究,2003(7).

女性的救撥—莆仙目連戲和血盆經研究.日語版日吉紀要,2003(31).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國際學術會議交流.

明初南戲高文舉及其改寫本——從莆仙戲高文舉、文林閣本高文舉珍珠記看明初南戲高文舉及其改寫本.戲曲研究,2003(03).

建立傳統戲曲劇目精品工程.文藝報,2004-03-20(3).

傳統戲曲命運與文化意識.福建藝術,2004(2).

高彥真、葵花記之年代考述.中華戲曲,2004(1). .

早期民間南戲拜月亭—— 福建莆仙戲拜月亭考論.戲曲研究,2004(3).

兩宋中原文化藝術的傳播及莆仙戲的形成.文藝研究,2004-10.

目連形象的文化意義.新世紀黨政幹部理論學習文集.北京:紅旗出版社,2004.

優人優戲優語——王仁傑三畏齋劇稿的形式美.福建藝術,2006(5).

理性保護與良性發展——從崑劇的折子戲、縮編戲、改編戲談起.藝苑,2006(8).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舞台,2007(1)全文轉載. 新華報業網.2007-02-25日摘要.

技、道、美的和諧統一——觀中國傀儡戲版欽差大臣有感.福建藝術,2006(1).

宋元民間目連戲的另一種形態——泉州傀儡戲目連救母的文化闡釋及形成年代考論.戲曲研究,2006(3)

崑劇的文化保護與藝術創新的矛盾——從第三屆中國崑劇藝術節談起.中國戲劇,2007(3).

不朽的文化藝術碩果——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的文化藝術價值.福建藝術,2007(1).

南戲劉錫沉香太子在福建遺傳的新發現—試論閩西傀儡戲寶帶記的形態特徵和定型年代.台灣戲曲學院學報戲曲學報,2007(1).

文化遺產保護的環境理論探討.藝苑,2007(9).

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價值意義.福建藝術,2007(4).

中華民族復興與傳統文化“回歸”——十七大報告關於文化建設的新亮點.福建藝術,2007年(5).

東亞的祭祀傳承與女性救拔.東京:風響社,2007.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國際學術會議交流.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三題”論.閩台文化交流,2008(1).

莆田民間信仰張巡研究.閩江學院學報,2008(3).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國際學術會議交流.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存狀態剖析.福建藝術,2008(6).

文化生態保護理念再探討.閩台文化交流,2009(3).

文化生態視野下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築史上的文化生態理念與福州市三坊七巷的保護.福建藝術,2009(5)

文化生態保護的六個結合.福建藝術研究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

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區設立始末——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參與保護區建設的前前後後.中國文化報,2010-05-31(5).求是理論網轉載.

文化生態保護的理念與方法.福建藝術,2011(5).

閩南文化述略.藝苑,2012(2).

閩南木偶戲史跡鉤沉.福建藝術,2012(2).

理論專著

莆仙戲與宋元南戲明清傳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獲文化部第二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莆仙戲史論(合著).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獲福建省第七屆優秀社科三等獎.

規劃項目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 福建省文化廳.2009-05-14.(文化部批准實施.)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2013.(文化部批准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