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理工學院

福建泉州理工學院

泉州理工職業學院(原泉州中營職業學院)是一所具有獨立頒發國家學歷文憑資格的民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院地處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際花園城市——福建泉州市中心。學院充分發掘現有的辦學資源,依託和利用優越的教學實驗條件、雄厚的師資力量以及豐富的圖書資料,經福建省教育廳核准2007年開始舉辦成人高等學歷教育,面向社會積極開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 泉州理工職業學院(原泉州中營職業學院)是近年來迅速崛起于海峽西岸的一所具有獨立頒發國家學歷文憑資格的民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座落於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際花園城市——福建省泉州市。主校區位於市中心,與客運中心站毗鄰而居,現已建成校舍10.23萬平方米,擁有28個專業和47個校內外實訓基地,

基本信息

泉州理工學院

圖書館藏書20餘萬冊(另有電子圖書46萬冊),校園雅致、功能齊備,是學生養德求知學技能的理想場所。新校區占地500畝,位於素有“泉南佛國”、“海濱鄒魯”之美譽的中國品牌之都——晉江市的內坑鎮,毗鄰高速鐵路泉州南站、福建省機械裝備基地,緊靠瀋海高速公路,一期規劃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現已全面啟動建設,建成之後將是一處環境優美、交通便捷、充滿現代氣息、極具標誌性的生態校園。

學院前身系著名企業家吳金營先生創辦於1986年的“福建省摩托汽車培訓學校”,1997年升格為“福建省摩托汽車成人中專”,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摩托汽車技術培訓基地,學校前後為社會培養了三萬多名各類技術人才,其中不乏自主創業的成功企業家,被譽為“創業者的搖籃”。2002年3月經教育部授權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泉州中營職業學院”,並於同年面向全國統一招生, 2006年11月24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泉州理工職業學院”, 2007年5月14日,學院更名獲教育部備案。 2006年學院成為福建省首家通過“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民辦高職院校,並榮膺“福建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學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吳金營先生任董事長兼黨委書記,原南京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火箭專家、教育專家蘇志明教授任院長。

“忠誠、勤奮、創新、奉獻”是泉州理工學院的校訓,從正式建校至今,

執著、堅毅的理工人踐行校訓精神,勵精圖治,使學院從最初的6個專業500多名在校生髮展到現在的6系、1部、25個專業,在校全日制統招生4260人,各類培訓學員3000多人,面向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愛崗敬業的穩定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258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者45人,講師、工程師、專業技師近百名。學院校區包括泉州主校區,泉州博藝、晉江金井、埔宅、圍頭、南安山美等實訓基地,校園建築面積8.4萬平方米。主校區地處泉州中心市區,地理優越、交通便捷,環境精緻優雅、洋溢現代氣息。漫步校園,主教學樓、科技實驗大樓、學生公寓樓群、“思恩樓”多功能大廈等建築鱗次櫛比;人造草運動場、塑膠籃球場、排球場、桌球館等體育場館蔚為壯觀;校內超市、餐廳等生活設施齊備;公寓內電梯、獨立衛生間、有線電視、電話、寬頻網一應俱全,為師生提供了溫馨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學院教學條件優良,實驗設備先進,擁有16個多媒體教室,27個實驗室和實訓場所,教學實驗儀器設備總值逾1100萬元,圖書館藏書20萬冊,另有電子圖書46萬冊和視頻庫5000集。

泉州理工學院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注重課程專業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高,2006年《汽車構造》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汽車運用技術》專業被評為省級高校精品專業,“汽車維修實訓基地”獲省級實訓基地立項建設,使學院的辦學實力和教學水平又上一個新台階。學院擁有省內鑑定種類最多、服務人群最廣、取證率最高的省級國家職業技能鑑定站,設有全國計算機高新技術考試站,硬體工程師職業資格培訓中心,北大青鳥ACCP軟體工程師特色班,全國外經貿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工作站,商務部國際貨代員資格培訓考點,全國外貿跟單員培訓中心,國際商務單證員培訓中心,大學英語四、六級考點,高校英語套用能力A 、B級考點,為學生培訓取證、增加就業籌碼提供了絕佳途徑。還建有中營機動車檢測站、中營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等校辦產業機構,既為學院教學和實訓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又服務了地方經濟建設,取得良好社會反響,學院因此被泉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定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

就業培訓

學院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高素質的套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

以傳授高級職業技能為重點,實行“1-2-3”證書教育,即學生畢業時擁有1張大學文憑、2張工具型證書(英語、計算機等級證書)、1至3張職業資格證書。學院實行專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實習、就業一條龍的人才培養模式。至今已和中國電信、深圳元征股份、福建東南汽車、國聯汽車、泉州酒店、華遠電訊、宜家裝飾等數十家著名企業展開全面合作,採取訂單式培養,以實現學生就業與企業人才戰略的互利雙贏,取得連年的高就業率,畢業生就業面寬,步入社會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創新能力,深得用人單位好評,學院因此被評為“2004-2006年度福建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文化建設

學院非常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社會活動能力的培養。擁有省內同類院

學校活動照(12張)

校中唯一的學生電視台、規模最大的學生藝術團和節目內容最豐富的廣播電台;團委、學生會及下屬33個學生團體常年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科技、公益活動,學院先後被評為“泉州市團建創新示範單位”和“福建省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學院歷來把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的鍛鍊當作素質教育的切入點,濃厚的體育運動氛圍是校園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泉州理工長跑隊參加了全部五屆廈門國際馬拉松賽,先後奪得該項賽事“大學生挑戰賽亞軍”和“全國大學生公開賽團體第五名”的佳績。泉州理工足球隊是PHILIPS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的傳統參賽隊, 2006年泉州高校男子足球賽冠軍。校男籃、女籃、女排和桌球隊在省、市比賽中亦成績斐然。2008年更一舉奪得“中國大學生十佳明日網商”稱號、“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福建賽區一等獎”。

辦學理念

正式建校以來,泉州理工學院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以教學為中心,

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充分發揮民辦院校的靈活性,密切結合市場需求,在做好學歷教育的同時,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社會技術服務,既培養出適應就業市場的優質畢業生,又有力服務了地方經濟建設,受到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各屆的廣泛讚譽,先後獲得“福建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 “社會滿意學校”、“福建省職業技能鑑定工作優秀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教育網站系統示範單位”、“國家信息化培訓認證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今日之泉州理工學院,正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加快學院建設步伐,為打造海峽西岸一流高職院校而努力奮鬥。

辦學條件

目前校園建築面積7.5萬平方米,建有12個多媒體教室、26個專業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圖書館藏書20多萬冊。主教學樓、科技實驗大樓、學生公寓樓群、“思恩樓”多功能大廈等校內建築鱗次櫛比,塑膠跑道、足球場、籃排球場、桌球館等體育場館蔚為壯觀。學生宿舍內獨立衛生間、有線電視、電話、寬頻網一應俱全,為師生提供了優良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學院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高素質的套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以傳授高級職業技能為重點;實行“1 N”證書教育,即一張大學文憑、至少一張英語和計算機工具證書以及若干張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實行“專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實習、就業”一條龍的人才培養模式。至今,已和中國電信泉州分公司、深圳元征股份、福建東南汽車、國聯汽車、泉州酒店、華遠電訊等十幾家著名企業展開全面合作,採取訂單式培養,以實現學生就業與企業人才戰略的互利雙贏。

學院非常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社會活動能力的培養,擁有省內同類院校中規模最大的學生藝術團和節目內容最豐富的廣播電台,團委、學生會及下屬26個學生團體常年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科技和公益活動。學院先後多次被評為“泉州市團建創新示範單位”和“福建省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校長跑隊、足、籃、排和桌球隊在省、市乃至全國的比賽中成績斐然,學生文體社團活動碩果纍纍,榮獲泉州市“1995—2005年實施《全民健身計畫綱要》先進集體”稱號。

辦學20年來,學院為國家培養了各類技術人才三萬多名,畢業生遍布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澳門特區,並湧現出3000多名企業家,被譽為“創業者的搖籃”。學院也因此多次獲得“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單位”、“社會滿意學校”、“省職業技能鑑定工作優秀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教育網站系統示範單位”、“國家信息化培訓認證先進單位”等省級、國家級榮譽稱號。

院系設定

學院目前下設6系2部21個專業,設有國家計算機高新技術、

商務部國際貨代資格考點、全國英語四、六級、英語套用水平A、B級考點,以及省級國家職業技能鑑定站、機動車檢測站、泉州市中營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等機構,為學院教學和實訓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學院現有教師242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者45人,講師、工程師、專業技師近百名。在校全日制統招生3451人,培訓學員3000多人。

車輛工程系

車輛工程繫於2001年創辦,現有五個專業,全國統考招生,普通高等教育,學制3年,各專業名稱分別為:汽車檢測與維修,汽車技術服務與行銷,汽車運用,汽車電子技術,機械設計與自動化。

汽車類專業培養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的,具備德、智、體全面發展,有較紮實的汽車檢測、運用、維修技術,汽車電子電工技術,現代服務的較寬理論基礎;掌握汽車技術、檢測與維修、行銷、售後服務、汽車駕駛、企業管理、汽車電子控制、改裝等套用型中、高級汽車技術人才;

機械類專業培養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的,具備德、智、體全面發展,有較紮實的機械設計基礎,製造技術,控制工程,材料力學,加工技術的較寬理論基礎。掌握機械設備製造、加工、維修、改造、技術引進、自動化控制、機械設備銷售及售後服務的中、高級技術人才。

學業完成核發普通高等教育大學專科畢業證書;考取國家職業資格中、高級證書,取得高級證書2年後考取技師(中級職稱),繼續工作3年後可考評高級技師(高級職稱)。

汽車類畢業生可在汽車製造、改裝、維修、銷售、售後服務、交通運輸、交通管理、駕駛培訓等企業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

機械類畢業生可在工業企業及裝備製造業中從事機械工藝工裝設計,數控加工與編程,自動化設備維護與管理,生產設備技術改造,機電產品設計製造、運行、行銷等技術和管理工作。

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以職業崗位需求和就業需要來確定教學內容,技能培養與就業目標相一致,加強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溝通。建立學分轉換等相應的機制,把學歷教育中的專業能力要求與國家職業標準,以及相關行業和合作企業的用人要求結合起來,努力推廣高職教育“零距離”的培養模式。

車輛工程系現有專業教師12人(其中副高以上7 人)、實訓一體化教師14人、兼職教師 4 人(副高以上 3人,中級1人)。

省級汽車維修實訓基地一個,省級精品專業有汽車檢測與維修、汽車運用兩個,省級精品課程汽車構造一個。組織申報的精品課程還有汽車電氣設備原理與維修、汽車文化、汽車市場行銷。

學校領導

蘇志明(Su Zhiming),教授,固體火箭發動機專家,國家特殊津貼獲得者。1941年出生於泉州,1965年畢業於解放軍炮兵工程學院並留校工作,曾任火箭工程教研室主任、機械工程二系副主任,院長助理等。1992年起任華東工學院副院長,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校黨委常委、副書記等職。分管教學、招生分配、學生管理、宣傳、共青團、設備、人事及高教研究等項工作。曾兼任全國國防、軍事學科規劃組成員、全國高等學校軍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兵工學會飛彈火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蘇志明教授在高等學校教育崗位上耕耘近四十年,長期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成績顯著,有豐富的教學及科研經驗,是固體火箭發動機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之一,有獨到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好評,連年獲優秀教師、優秀授課教師、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稱號。獨編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傳熱學》 (47萬字),系國內首編,提出的火箭發動機熱設計方法在國內已被較多引用,獲優秀教材獎。參編的《軍事學》 、 《軍事》等教材被各高等學校廣泛使用。

蘇志明教授對高等教育有深入和超前的研究,其中 《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分析》獲高等學校校長論壇《新壩杯》一等獎。主編出版論著《新時期高教研究與探索》 、 《面向二十一世紀大學生成材之路》 ,屬省部九五課題,研究視角新穎,是該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力作,曾獲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多項教學成果獎勵。

蘇志明教授曾參加完成多項科研課題,獲部科技改進一等獎一項,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其中《火箭埋設錨》獲第十三屆國際發明博覽會尤里卡銀質獎,第二屆國際專利技術新產品展覽會金獎,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該發明屬於前沿性火箭工程套用項目,開闢了深海固定技術的新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世界上是首創,有很好的套用前景。還撰寫過學術論文和分析報告三十多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