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陵[泉州古稱謂]

溫陵[泉州古稱謂]
溫陵[泉州古稱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溫陵是泉州的別稱,在泉州一些古建築物上,常常看到有溫陵的名稱。市北通清源山舊路亭上的匾額寫有“溫陵山門”,城隍廟的臨街正門門楣上有“溫陵古地”,市東街蔡巷有“溫陵書院”等等,今日的市區有溫陵路。

歷史記載

泉州別稱溫陵,有二說:

溫陵清源山老君岩 溫陵清源山老君岩

一是古已有之。吳幼雄考證,泉州別稱溫陵,唐初甚至更早已有之。其得名始於農業生產,與氣候、地形有關:“辨地之高下燥濕,以播六穀之宜……泉州氣候燠多寒少,故古有溫陵之稱。”(《泉州及其別稱淵源考》,泉州師專學報,1984年第1期)

二是朱熹堪輿說。

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朱熹任泉州府同安縣主簿兼領學事,此後經常到泉州各地講學,他景仰歐陽詹,常蒞不二祠。明·李光縉《募修歐陽四門祠疏》云:“朱文公為同安主簿,每抵郡城,必登小山,稱其山川之美,為郡治龍首之脈。徘徊數日而後去,自書曰小山叢竹。”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朱熹同安秩滿,八月起在泉州府候批書,直至年底北歸,其間得暇常至“不二祠”和資壽寺講學。

清·康熙間(1662—1722年)泉州府通判徐之霖《重興朱夫子小山叢竹亭記》載:“郡治東北……地氣獨溫,溫陵之名實肇於諸此。宋·徽國文公朱夫子種竹建亭,講學其中,自題曰‘小山叢竹’……”

清·乾隆《晉江縣誌·卷4·學校志》也載:“小山叢竹書院在府城隍廟旁,地處高埠,其氣獨溫,溫陵之名實肇於此。朱文公種竹建亭,講學其中,匾(“小山叢竹”匾額)為朱子手書,鐫於石。”

市區溫陵路 市區溫陵路

因朱熹好研堪輿,嘗謂“小山”高埠為清源山龍脈入城之沖,故“地氣獨溫”,由此而稱溫陵。此說一出,溫陵之名傳之愈廣,遂為泉州郡城別稱。

今人論述

“溫陵”一名的由來是怎樣?泉州在什麼時候開始有“溫陵”的名稱呢?現在還是難以肯定。根據泉州地方文獻所記,說是因為南宋時代,理學家朱熹來泉州城北,種竹建亭,在這裡講學。這時正是冬天,在泉州天氣卻很暖和。朱熹很稱讚這地方是“山陵獨溫”,據說“溫陵”名稱就是從這時開始。但去年夏天,在市郊九日山東峰上,發現有一個高大的宋代摩崖石刻,字型粗壯有力。石刻內容大意是:有一個叫祖夷仲的提點刑獄(管理獄訟的官吏,北宋淳化時所設)巡按溫陵……這時是元祐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元祐”是北宋哲宗趙煦年號。它距朱熹生長的時代南宋,相距約百餘年。這個石刻說明在北宋時,泉州就已經出現了“溫陵”的名稱了。

再看《泉州府志》唐韓 傳,其中有一段大意說:唐朝人韓 ,寄居閩中……死後,他的兒子寅亮對鄭文寶說,韓死的那一天,溫陵官員聽說他家藏的典籍箱筒還很多……

這又說明了比北宋還早的唐朝,泉州已經見到“溫陵”的稱號了。

明朝編纂出版的《莆陽文集》,載有唐以前人林蘊所寫的“泉山銘”,銘文大意說:泉山,原來是泉州的古地方。現在的福州就在這個地方。董奉升註解說,泉州,即侯官地界。不久,拆侯官為閩州,改溫陵為泉州。追究其源,其實是一個地方。

現在我們再來探討一下,溫陵究竟包括現在那些地方。

據《隋書》地理志里說,隋朝滅了陳國,改豐州為泉州,後改為閩州,又改為福州。

《漢書》朱買臣傳也有這方面的記載,內容大意是:……出兵航行海上,直入泉山。顏師古注說,泉山,就是現在泉州的山。從顏師古時候來說,唐貞觀初的泉州就是現在的福州。

清乾隆二十八年,郭庚武序重刻《泉州府志》中也提到:泉州的地名,從隋唐開始,經歷五代,管轄的地方都不一樣。名叫泉州,實際上是兼有今泉州、福州、漳州、廈門、莆田等地方。

這說明當時的泉州,即現在的福州。據明弘治重刻《興化府志》卷一,敘群縣條也有這樣記載,內容大意是:泉州得名,是從福州開始。因為福州地方開地三尺,就有泉水,所以名叫泉州。

從上面許多資料來看,不但證明“溫陵”的名稱,在唐以前就有了,它的地域實包括今天的福州直至閩南的泉州、漳州等地。從這裡,可以改正地方志所記的“清源山……有乳泉,也名泉山”,泉州一名從此而來的說法。

清乾隆年間的“溫陵書院碑記” 清乾隆年間的“溫陵書院碑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