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是福建省第一大江,流域面積占全省面積的一半,閩江全流域內如遇3天平均降雨250~300毫米,下游就會發生大洪水。民國6年(1917年),曾有有識之士提出築堤浚河的構想,但未能實施。 1965年,蓋山防洪堤進行改擴建,分成蓋山南、北堤。1969年,由於北港北岸防洪堤堤線外移,改為修建鰲峰洲至魁岐九孔水閘。同時南台島的城門南、北堤和北港北岸的魁岐防洪堤相繼建成。 至1970年,福州閩江下游防洪堤工程體系基本完成,共建14條防洪堤,總長107.39公里,其中:土堤103.07公里,石(砼)堤4.32公里,水閘52座93孔,涵洞40座40孔,旱閘133座166孔。 建堤後,除堤管部門組織的正常維修之外,1962、1963、1969~1971、1975、1983年,曾先後對各堤段進行加高加固處理,到1983年底,防洪堤工程累計投資4354.21萬元。該堤抵禦過1961、1962、1968、1977、1982和1984年的6次大洪水,發揮了巨大作用。由於建堤時的條件限制,工程比較簡陋,設計標準偏低,堤基大多是砂質,沒有專門處理,遇上較大洪水,不少堤段基礎滲漏嚴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級加強了對防洪工作的領導,建立防汛抗旱指揮的常設機構。1985年,福州市組織人員編擬防禦福州閩江下游特大洪水方案,經省水利水電廳審查上報,1987年6月15日省政府批文下達。1987年9月,省水利規劃隊提出“閩江下游防洪堤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經水利部審查,於1988年6月7日同意加固工程分三期建設。 第一期為保護市區的北港北岸12.9公里防洪堤工程,概算投資1500萬元;第二期為南台島的建新南北堤、蓋山南北堤和閩侯荊溪防洪堤工程,概算投資2984萬元;其餘堤段列為第三期工程。 一期加固工程於1988年2月動工,1990年7月全面完成,竣工決算完成投資為1403.12萬元(計畫內實際數),節省投資近100萬元。北港北岸防洪堤工程的加固,主要是堤基的防滲處理,其次是堤身加固加高和水閘加固,以及設備更新、增加防汛通道、照明、通訊設備等。加固後的防洪標準,從24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達到省政府的批文要求。 在堤基滲漏處理中,採用福建省水利科學研究所研製的“射水法”一、二代機施工,效果優良,屬國內首創。 二期加固工程於1990年12月動工,勘測設計和工程指揮部仍為一期原班人馬,而增設荊溪、建新、蓋山等三個指揮所。加固工程主要為堤身加高加寬和堤基防滲漏處理,並改建、擴建、加固原水閘,更新設備,增加防汛道路、照明、通訊等。除仍採用“射水法”處理地基外,並採用了鋪塑、夾板頂塑等新技術。防洪標準分別達到50年和100年一遇的要求。 據1990年統計,防洪堤工程保護區內,有人口118.18萬人,耕地20.17萬畝,鄉以上工業企業10640個,工農業總產值為83.65億元,此外,還有倉庫、大專院校用房、鐵路、機場、黨政和部隊機關用房等。
相關詞條
-
閩江下游防洪堤
1954年,建成建新南、北堤和蓋山南、北堤及閩侯上街防洪堤。 1956年,建成閩侯甘蔗及竹岐兩處防洪堤。 1965年,建成城門南、北岸防洪堤。
歷史介紹 -
福州電動車
因城內有屏山、烏石山、于山三山鼎立,別稱“三山”;又由於自宋代以來,人們在城內外廣植榕樹,綠蔭滿城,又稱“榕城”;此外又有“合沙”“東越”“左海”等...
行政區劃 現任領導 福州小吃 歷史文化 自然地理 -
福州市水工程管理條例
第十條 第二十條 第三十條
福州市水工程管理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規劃和建設 第三章 管理和保護 -
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位於閩江下游三角洲江北山地丘陵邊緣,緊鄰江岸, 其周邊為閩江洪水...。 發掘歷程第一次發掘1954年1月,福州閩侯縣甘蔗曇石山村民在修築閩江...相對獨立的小山崗,閩江小支流之一的安坪浦小溪從其西北流過。曇石山體屬於...
地理環境 發掘歷程 文物遺存 遺址價值 研究成果 -
自嵌式擋土牆
、遼河石佛寺水庫; 4、武漢漢江防洪堤工程;5、潘陽湖二期防洪工程; 6、揚州沿山河整治;7、揚州新城河工程; 8、南京滁河支流撇洪河;9、福州閩江支流入海口河道整治; 10、南昌贛江景觀工程;11、山西煤礦塌陷區整治...
簡介 產品格調 產品套用 -
泰寧縣
歷史紅軍街泰寧歷史悠久,人文發達,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公元958年建縣,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曾有“...
歷史 行政區劃 地理 人口 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