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福利待遇:fú lì dài yù傳統上的福利待遇,一般指現在勞動法所規定的勞動保障和社會保障。
現在的福利待遇指企業為了保留和激勵員工,採用的非現金形式的報酬,因此,本系統中列出的福利,與津貼的最大差別就是,福利是非現金形式的報酬,而津貼是以現金形式固定發放的。福利的形式包括保險、實物、股票期權、培訓、帶薪假等等,系統中列出的金額是從公司成本角度考慮的,折合成金額後進行展示的。
福利待遇包括
基本月薪 —— 是對員工基本價值、工作表現及貢獻的認同。
綜合補貼 —— 對員工生活方面基本需要的現金支持。
年終獎金—— 農曆新年之前發放,使員工過一個富足的新年。
銷售獎金 —— 市場人員在完成銷售任務後的獎勵。
獎勵計畫 —— 給予對公司具有突出貢獻的員工的獎勵。
醫療保險 —— 參加社會統籌福利保險及大病保險。
退休金計畫 —— 積極參加社會養老統籌計畫,為員工提供晚年生活保障。
其他保險 —— 包括人壽保險、人身意外保險、出差意外保險等多種項目,關心員工的每時每刻的安全。休假制度 —— 鼓勵員工在工作之餘充分休息,在法定假日之外,還有帶薪年假、探親假、婚假、喪假等。
國家規定福利待遇一般指基本月薪,社會保險,其他保險和休假制度。其他的福利待遇是公司給的,不是國家規定的。最近為一家企業做薪酬諮詢時,老總報怨說:“我們企業給員工提供廉價住房、免費工作餐、上下班接送、每年一次旅遊。福利方面花了這么錢,員工為什麼覺得這些都不是錢?只有漲工資了、發獎金了才叫收入增長了呢?員工的福利到底應該怎么辦?”
大家不妨看看以下兩組數字。數據一、跨國大公司在過去的50年裡,平均工資增長了40倍,而福利增長了500倍;數據二、在世界500強企業中,員工的工資與福利已幾近達到1:1的比例。
筆者在企業進行諮詢時,常常發現企業的員工在計算自己的年收入時,僅關注一年從工資卡上拿了多少現金,年底有多少獎金。我問過不少員工:“福利是不是收入?”大多數人堅持認為福利不是收入,是企業應該給員工的待遇。在我的建議下,該公司人力資源部將員工的福利方面的開支列出明細,和員工一起開了個溝通會。不少員工聽完人力資源經理的匯報說明後幡然醒悟,“喔!原來企業還支付了這么多我不知道的收入”。當企業的福利開支“費力不討好”時,可能錯不在員工。到了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進行“福利盤點”的時候了。看看我們都有哪些福利項目,費用分別是多少?是不是要改變福利的“價值和作用”?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為員工提供的福利項目如下:
一、社會保障
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這四類險是我國勞動部門規定各類企業必須為員工提供的社會保險福利。除員工月工資外,企業為這部分保險大約支付相當於工資額的10-20%.有些效益較好的企業還為員工提供了牙醫保險、家庭財產險、重大傷殘保險等。部分有海外雇員的公司還在聘用契約中承諾為這些雇員的配偶、未成年子女提供醫療、傷殘等各類險。二、住房津貼
傳統的中國國營企業,住房分配或廉價租住房是企業提供給員工的最大一項福利。隨著國家推行貨幣化分房制度的開展,企業改實物分房為貨幣分房,住房津貼按月隨工資發放,建立住房公積金,提供住房低息貸款已成為企業為員工提供住房福利的新形式。三、交通費
主要指企業為員工上下班提供交通福利,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企業提供交通工具接送員工上下班;企業按內部規定為員工報銷上下班交通費;企業每月發放一定數額的交通補助費。四、工作午餐
是指企業為員工提供的免費或低價午餐。有的企業雖然不直接提供工作午餐,但提供一定數額的工作午餐補助費。五、有償假期
有償假期是指員工不來上班工作仍可取得收入的福利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產假、病(工傷)假、事假、探親假、婚假、喪假等等國家法定員工依法取得缺勤收入的福利待遇。
2.公休:是指員工根據企業的規章制度,經上級領導同意,一年中可以享有若干天的有薪假期。企業一般根據種種條件,規定員工每年有五天至十四天的公休假期。
3.法定節假日:國務院規定中國公民依法享有的包含春節、國慶等的十天節日假。有些企業還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定了一些節假日,如:中秋節、端午節、廠(司)慶日等等。
六、培訓
隨著企業對優秀人才和合格員工的渴求,不少企業已明確提出“培訓是員工最大福利”,不斷加強對員工培訓的設入。目前跨國公司的培訓投入費用一般占到年銷售收入的0.5%-2%,並且這個比例仍有上升的趨勢。相信國內的企業在未來若干年的發展歷程中,必將越來越重視培訓的投入和產出。五險一金
1、養老保險:單位:22%、 個人8%2、失業保險:單位:2%、 個人1%
3、生育保險:全由單位負擔(0.5%)
4、工傷保險:全由單位負擔(0.5%)
5、醫療保險:單位:12%、 個人2%
6、公積金: 單位:7%、 個人7%
社會保險的繳費基數同時設有上限和下限,其分別根據本市公布的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00%和60%相應確定。若在上下限範圍之內,則按實際繳,若超過按上限,不足按下限。
你只需將個人承擔的百分比乘以繳費基數,得出的總和就是要扣除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