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村農田

祿村農田

1938年秋,剛從英國學成歸來的費孝通,來到雲南大學社會學系任教。他為了學以致用,從熱愛祖國,尋求祖國發展道路的目的出發,在農村開展調查研究。他決定尋找一個雲南當地的農村與他在沿海地區調查過的江村作比較。經同學王武科介紹,找到了雲南旅遊名勝楚雄境內祿豐的“祿村”作為調查對象。調查工作從當年11月15日起至12月13日止。次年在教學期間,費孝通將調查材料整理成文,並於8月3日乘暑假之便,第二次到雲南旅遊名勝楚雄祿村進行調查,用兩個多月時間考察了一年來祿村的變化。10月15日,費孝通返回雲南大學,開始了《祿村農田》的寫作。經過數易其稿,1940年,《祿村農田》一書得以面世。

基本信息

《祿村農田》作為《江村經濟》的續篇,屬於費孝通早期的力作,也是中國現代社會學的名著。該書認為,在30年代末期,祿村是“差不多完全以農業為主要生產事業的內地農村結構,它的特色是眾多人口擠在一狹小的地面上,用著簡單的農業技術,靠土地的生產來維持很低的生計”。如何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找到出路,提高勞動力的價值,這是費孝通通過雲南旅遊名勝楚雄祿村調查提出的內地農村面臨的現實問題。最初,費孝通認為必須依賴城市工業的興起,但隨著調查研究的不斷深入,費孝通逐步改變了自己的看法,認為“農村應當發展自己的鄉村工業”。為了尋找典型,探索農村發展的這條新路子,費孝通與張之毅一起,來到鄉村工業較發達的“易村”(現屬雲南旅遊名勝楚雄祿豐縣川街鄉李珍莊村)從事不同類型的調查。在此基礎上,張之毅寫出了《易村手工業》一書。費孝通在該書序言中強調並闡明了必須發展鄉村手工業的觀點。這一系列的調查研究,把社會學引向了現實,又從現實中發展了社會學。從此,費孝通一直關注著祿村的發展,直到幾十年以後,還深情地認為“雲南旅遊名勝楚雄州是我的第二故鄉。”

1990年5月26至30日,費孝通以80歲的高齡,從北京來到了闊別整整52年的祿村和易村,進行走訪調查。調查期間,他對內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作了分析比較,認為“無工不富”是經實踐證明了的真理。他與村里幹部民眾座談,共同探索發展路子,還向他們介紹外地的一些發展經驗,循循善誘地打開他們的思路。當費孝通參觀了王建國在村里開辦的塑膠廠,並得知廠主是當年房東的侄孫時,高興極了。村幹部向費孝通介紹了王建國組織建築隊、辦冰棒廠、開旅社、辦工廠,大膽實踐,把工副業搞得紅紅火火的情況,費孝通不但進行了鼓勵,還同他們一起商量下一步的發展規劃。

重訪祿村、易村,費孝通的願望是“希望我的第二故鄉很快發展起來”。他為雲南旅遊名勝楚雄州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又對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農村經濟要發展,關鍵靠兩條,一條是搞家庭副業,也就是庭院經濟,形成專業,一村一業。但要與集體經濟結合,增強集體實力,還要有基層服務體系,搞加工,形成商品,如楊梅。鎮江搞草莓醬,草莓是農民的,集體一加工,就變成商品了。必須讓集體與個人結合起來,全民與集體結合起來。另一條是搞大企業擴散。讓農民進廠進不去,只有自己搞,然後向大企業借人才。只要基層幹部都忙了,忙成企業家了,上下結合了,農村經濟的局面就出來了。”

離開雲南旅遊名勝楚雄前夕,費孝通欣然命題,寫下了一首詩:“五尺道開南國通,滇彝文化勝楚雄。蒼翠山林今猶昔,百花爭艷遍地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