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稿》

祭侄稿

顏真卿《祭侄稿》 行書 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祭侄稿》《祭侄稿》

《祭侄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也是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書於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紙本,行書 縱28.2厘米 橫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鈴有“趙氏子昴氏”、“大雅”、“鮮于”、“樞”、“鮮于樞伯幾父”、“鮮于”等印。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鮮于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府等收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祭侄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於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 唐天寶十四年(775),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並先後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餘口。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揮淚寫下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作為一篇祭文,作者書寫時的心緒可想而知,整幅卷面並不清爽,乾淨,筆跡急促,匆忙,塗抹,刪補時時可見。 縱觀全篇,悲憤慷慨之氣浮於紙端,開始時作者尚能駕馭住自己的感情,寫得大小勻稱,濃纖得體,至“賊臣不救,孤城圍逼”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憤激,像火山迸發,狂濤傾瀉,字形時大時小,行距忽寬忽窄,用墨或燥或潤,筆鋒有藏有露,至“嗚呼哀哉”,節奏達到了高潮,隨情揮灑,任筆塗抹,蒼涼悲壯,躍然紙上。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無不是作者心情自然流露。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正因為無意作書,所以使此幅字寫得神采飛動,起伏跌宕。《祭侄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不計工拙,無拘無束,縱筆豪放,一氣呵成,血淚與筆墨交融,激情共浩氣噴薄。《祭侄稿》是顏真聊最精彩的行書,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元鮮于樞跋語謂:“《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 元陳深日:“《祭侄季明文稿》,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 雜以流麗: 或若篆籀, 或若鐫刻, 其妙解處,殆若天造 豈非當時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 而反極工耶?”
《祭侄稿》作為顏書著名的“三稿(另二稿《爭坐位稿》 , 《告伯父文稿》 )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諸代從刻本中,歷代效仿者不絕,褒讚不斷。

原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揚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戚,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 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襯,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