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農

清代《祥芝長房中派蔡氏譜牒》記載,蔡立周(1616—1697年)卒葬“前店山”。 《祥芝長房中派蔡氏譜牒》記載,蔡元長(1688—1736年),其女“適溪墘陳家”。 《祥芝長房中派蔡氏譜牒》記載,蔡元才(1714—1758年),其長女“適後頭陳家”。

1961年從祥芝大隊析出,原有耕地740畝,以農為業。1985年改稱祥農。因建設需要,土地大都被徵用,居民轉而從事漁業生產及其關連行業。並利用其土地資源及地理優勢,最早在祥芝興建祥農漁業碼頭、水產品市場、冷凍廠、造船廠、水產品加工廠等,皆形成規模,為祥芝港的繁榮和自身發展奠定基礎。為發展對台貿易,將“台輪避風點”擴大成“對台貿易試驗點”。
古時,祥芝與大堡地域相連,村居建築交錯在一起,故均雅稱“芝山”。此地開發於唐代,居民眾多。蔡氏為當地最大家族。明清時期尚有前店、溪墘、後頭等古村落,現演化成為角落地名。
前店 據稱因早時傅氏在村莊沿路開設店鋪而得名,此後又有張、曾、陳、吳、周等姓遷入。清代《祥芝長房中派蔡氏譜牒》記載,蔡立周(1616—1697年)卒葬“前店山”。蔡擇周(1640—1703年),其女“適前店傅家”。
“前店酒家”在明代被列為“芝山十四景”之一,明代大堡詩人劉大仍曾賦詩一首:
雲歸遠岫水籠煙,何處歡呼夜未眠。
前店酒家能醉客,邀朋市飲掛杖錢。
溪墘 據稱因明代陳氏在溪流溝邊建屋而得名,記載於道光《晉江縣誌·鋪遞志》。另有邱氏、洪氏等聚居於此。清代《芝山蔡氏揚義公派譜牒》記載,蔡時輔(1590—1663年),卒葬“本山溪墘白泉井下”。《祥芝長房中派蔡氏譜牒》記載,蔡元長(1688—1736年),其女“適溪墘陳家”。
後頭 以地理位置而得名,陳氏、林氏等聚居於此,名載道光《晉江縣誌·鋪遞志》。《祥芝長房中派蔡氏譜牒》記載,蔡元才(1714—1758年),其長女“適後頭陳家”。
煙墩山 為祥芝半島突出部的最高點,民居依山而建,櫛次鱗比,直至山頂。山體呈南北走向,長約300米,東西寬近200米,海拔57.8米,系花崗石和沙土層結構。
煙墩山得名與“煙”有關。一說是每當山下民居炊煙四起,那煙霧便繚繞于山墩上,久久不散,故稱“煙墩山”。另一說法是,煙墩山是古時的烽火台。祥芝地處泉州灣出海口,地理位置重要,明清時皆有軍隊駐守,設立烽火台,俗稱“煙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