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概況
在與樂一村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張氏祠堂,村民們都居住在祠堂的南邊,故名祠南村,解放後,曾為永康鄉六村,公社化後,稱海濱公社永華村,文化大革命後,恢復原來的名稱——祠南村。這裡相連的三個村,絕大多數出自張氏宗族,本村還有姜、葉、金、徐、朱、季、孫、曹、夏等19個姓氏的居民。張姓太公原為南京鳳陽人,元朝至正年間來溫州做官,娶妻徐氏,傳至今已有24代。其間名人輩出,尤其民國以來,張肇鱗,張景飛,張肇騫,張肇融等人在政界,學界,科學界頗有聲譽。其他後輩也都努力創業,積極為國家,為地方做出貢獻。經濟信息
祠南村原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村莊,現在農業收入已退居次要地位。全村有製革,制閥門,五金加工,冶煉,冷作,運輸等企業120家。2006年生產總值為5995萬元,人均收入8000元左右。沿海居民,歷來經受颱風帶來的深重災難,祠南村居民也不例外。僅解放以後,在浙南一帶登入的強風就有20多次。颱風夾著海水洪潮衝垮了沿海堤塘,沖毀了田園莊稼,沖塌了無數房屋,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峻的挑戰。這裡的祖祖輩輩在深重的苦難中與天斗,與地斗,與自然災害斗,積累了改天換地的豐富經驗,創造了許多光輝業績。建沙城,修堤坎,圍海塗,開河道,造陡門……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1996年,沿海現代化的堤塘建成後,不僅保證了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安全,而且成為旅遊觀光的好地方。現在,我們村民正為如何利用灘涂,開發灘涂,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其他信息
近2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政策,大大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上河頭和沙城峰兩片區為工業園區,永興鎮中學辦在沙城峰下。協和醫院辦在上河居民區。2002年在永梅公路邊建成了新型的村辦公大樓,集商業,教育,辦公為一體。現在,舊村改建工作在在緊鑼密鼓中進行。貫通東西的永興三號橫街已初縣規模。祠南村人居環境也不斷改善。沿上橫河岸的走廊式公園,花草繁茂,樹木蔥蘢,下河的“震城堂”(也稱五雷堂)在1988年重建後,殿閣莊嚴肅穆,古色古香,道坦綠樹成蔭,堪為居民的休閒場所。“震城堂”對岸的“祠南樂園”小巧玲瓏,兩棵榕樹高聳如蓋,老人們常在這裡聽唱詞,拉家常,鍛鍊身體。